印象派開啟了對光的探索之旅,繪畫從室內走向室外從此走向一個新紀元。藝術家帶領我們走在風和日麗的天空下,感覺光感覺風感覺自然的美好,我們在大師迷人的作品裏看到美,看到藝術創造,也看到我們內心所向往的生活。因為美,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繼續前行,希望有一天人們不隻是能在博物館裏感受藝術之美,而是在生活裏也懂得聽風聽雨。
作為一種用光進行創作的藝術思潮,印象主義在其發展進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不斷變異趨向多元。基於光線與色彩的關係,有些畫家創造出新的色彩運用方法和技巧,直接以油畫顏料自身的顏色開始,純粹以原色一點一點來構成複合的多種色彩,進而發展成為印象派的一個分支,即新印象派,因其采用原色以點構成色彩的點彩手法更形象的名稱為點彩畫派。純色點彩是一種以科學為依據的方法,通過人的視覺感受體驗畫麵色彩,讓人想起以前測試色盲就是用布滿多種顏色和大小圓點的圖形卡片進行,正常者很容易分辨出其中的數字或圖形。點彩法要求畫家對色彩的理解和感覺要特別獨到,創作過程過於繁雜費時,捕捉瞬間印象的光影派可能覺得在調色板上調好顏色,然後在畫布上自由塗畫來得更快,因此這個分支不是十分流行。但是由於點彩法的色彩表現方法與眾不同,作品都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畫麵形態韻律統一,構圖造型細密,色彩鮮豔純粹表現性強,筆觸細膩和諧,整體呈現出如詩般虛幻的神秘氛圍,非常耐看。
修拉是點彩畫派的創始人,被稱為顏色化學家。他的每件作品都畫有大量草圖以嚐試不同的配色方法,最終成為我們看到的樣子。修拉英年早逝作品不多,其最負盛名的大幅畫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曾耗時兩年完成,是芝加哥博物館的寶貝絕不外借。
保羅·西涅克被修拉的創作方法和色彩理論所吸引,對點彩的熱忱和造詣不亞於修拉。修拉去世後,他接掌大旗,傾其一生進行藝術探索。西涅克改進了修拉細碎繁瑣的原色色點,代以無序的長方形筆觸,色彩互相滲透後讓畫麵豐富生動有層次感,與修拉的古典氣派不盡相同。西涅克的作品多是描繪巴黎的城市鄉間景色,特別是許多水上風光。下圖《The Andelys,The bank》是西涅克在所住小鎮Les Andelys創作的,光影在點彩手法中充滿魔力。
《Entrance to the port of La Rochelle》
西涅克作品《撐傘的女子》畫的是他的妻子,難得一見的點彩法肖像畫。非常純粹的點彩筆觸,顏色對比突出,綠色和紅色,橙色和紫色都純淨鮮豔,陽傘和特別的袖子造型突出,裝飾性效果很強。
克洛斯作品《柏樹》。除了修拉和西涅克,亨利·克洛斯(Henri Cross)是法國新印象派大師,他將修拉的點彩技巧與莫奈的色彩相結合,既保持了新印象主義的科學嚴謹,又繼承了莫奈明快亮麗的形式美感,色調色彩特別是藍紫色尤其生動耀眼,他的作品畫麵光彩閃耀令人賞心悅目。
克洛斯後期的點彩開始轉而寬大,由點變塊,類似馬賽克的筆觸充滿活力,更具抽象的特點,有了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的感覺。
畢沙羅新印象派作品《田野裏的女人》,前文寫過畢沙羅後期也開始嚐試點彩技法創作,依然沿襲印象風格的悅目色彩,清新明亮的鮮嫩綠色盡現春色。
新印象派主要以創造純色的和諧為主,這一理念也深深影響了莫奈、梵高甚至後來的大師馬蒂斯等,他們都曾嚐試用點彩技巧創作。莫奈《倫敦國會霧中的陽光》就采用了點彩法,畫麵朦朧色彩非常純淨,梵高有一幅自畫像(藏於芝加哥博物館)是以點彩手法作為一種表達強烈情感的語言。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發展到晚期,許多曾受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總之不管什麽流派都會有人反對,從而推動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
顧名思義,後印象派也就是印象派的晚期,但是後印象主義並不是印象派或新印象派風格的延續,而是在繼承和發揚中進一步突破。印象派發展到後期對色彩的應用已經趨於成熟,後期印象派創作傾向則是形式主義,將繪畫主題和表達對象的形體放在首位。藝術家不再滿足於對自然事物和對外光色彩的描繪,而是強調抒發自我情感,表現主觀感受和情緒,藝術表現更注重形式,在造型上重視形體結構。但是,所謂的後印象派仍然不算一個流派,仍然是印象派發展到最後的一個階段。
梵高在法國的時間很長,他的大部分經典作品都是在法國完成。1886年,梵高初到巴黎並首次參觀印象派畫展,結識了莫奈、德加、畢沙羅、修拉和高更等一批成名畫家,真正了解、欣賞和接受了印象派,開始嚐試用印象派的短小筆觸來捕捉光線的變化,創造了梵高獨特的畫風並形成以他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和米勒一樣,梵高也不喜歡巴黎大都市的喧囂,隨後他來到法國南部阿爾勒,普羅旺斯強烈的陽光使他瘋狂,標誌性作品《星空》和《向日葵》問世。然而他被精神疾病困擾住進聖雷米精神病院。當身心漸漸平複之後,他離開聖雷米來到巴黎北邊小鎮奧維爾,一邊治療一邊創作。他在奧維爾比較自由,結識當地居民,可以在田間散步,每天很早出門畫畫。但死亡一直跟在身後,七月,梵高自殺,躺在金黃的麥田裏,兩天後死亡。
奧賽博物館收藏的梵高畫作多數是他在奧維爾創作的。電影《Loving Vincent》講述了梵高在奧維爾的最後時光,而《永恒之門》則講述梵高在阿爾勒的生活和創作,裏麵有大量梵高作品很值得一看。梵高是後印象派三傑之首,他以一種細碎的帶著流動感的筆觸表達形體的動態,色彩和形式的表現力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尤其在博物館裏直麵原作,想像梵高創作時的強烈情緒,體驗畫麵的筆觸氣韻,被感動的其實不隻是作品本身,而是梵高短暫生命中的創作激情。
梵高在奧維爾的作品《奧維爾的茅草農舍》,柔軟的筆觸時而強時而輕,揮灑自如。凡高在信中說過:“奧維爾這地方非常美,那些越來越少的古老茅屋,更美!”
梵高作品《詩人尤金》,他用調色板上最強烈、最濃豔的藍色,在一個單純的背景中映襯頭部周圍金黃色的光亮,蒼穹深邃碧藍,那兒還有一顆星。
《午歇》是梵高臨摹米勒的作品創作的,可以看到他鍾愛的明黃色占據畫麵,人物像是點綴。和米勒的作品對比,構圖與人物造型極其相似,米勒的色調灰暗,梵高的總是色彩明亮。無論梵高的生活如何不堪和落魄,他的作品永遠是明媚美好,純真積極的,總是能夠打動人並感受到他所傳遞的美,這也許就是他作品的偉大之處。
《奧維爾教堂》——分不清楚,是梵高的作品打動人 ,還是他孤獨卻激情似火的藝術生命打動人。我們走進博物館,走向藝術,體驗美,梵高一直都伴隨左右。
梵高生前無名,作品很少被博物館收藏,多數流傳在外。在 1940 到 1950 年代,梵高的作品被大量捐贈,最終使這位巨匠的作品出現在國家收藏中。梵高一生為自己畫了近四十幅自畫像,從素描到油畫,憤怒的、瘋狂的、憂鬱的,神經質的,以及偶爾快樂的,展現了不同時期的梵高。
梵高在1888至1889兩年間總共畫了三個版本的《臥室》,皆是描繪當時梵高在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所居住的房間,三個版本並不完全一樣。奧賽收藏了這一幅,另外兩幅分別藏於芝加哥博物館和荷蘭梵高博物館。幾年前曾由芝加哥博物館第一次把梵高的三幅臥室油畫放在一起展覽。
塞尚以前,繪畫如同攝影照片一樣細致逼真,從塞尚以後,藝術家創作更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表現手法開始變得誇張或變形。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對後期印象繪畫形式和結構的探索更進一步,他以色彩造型、藝術變形和幾何結構的繪畫方式而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作品無論在線條、色塊和形式結構方麵都與眾不同,他以塊麵構成幾何形體,以厚重的色彩表現結實的立體感,創造了一種色彩建築學。
塞尚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肖像都與其他畫家不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靜物畫是畫家對色彩和造型的基礎訓練,好的靜物畫除了有逼真效果的直觀感覺,還在於賦予靜物鮮活的生命力,從而體現畫家的藝術感悟和精神情感。許多藝術家對靜物畫隻是偶爾為之 ,而塞尚卻熱衷於靜物創作,也許隻有靜物才能給他充分的清靜與悠閑,可以從容麵對。
塞尚的靜物作品中蘋果是主要的應用素材,他把最日常的東西作為他傳達藝術理念的最佳載體。他十分注重表現物象的結實感和畫麵的深度,擅長以塊麵色彩構成幾何形體表現事物的質感,不再追求逼真效果,但還是能看出是水果。麵對無生命靜止的物體作畫,改變物體的顏色就是改變它的造型結構,其實色彩豐富到一定的程度,形也就成了。
塞尚的水果靜物係列作品是平凡生活的即景再現,明晰的形狀形體和匠心獨運的畫麵構圖更具形式美感,色彩明暗對比表現出物體的質感和量感,畫麵層次豐富,細節耐人尋味,靜止的物件在塞尚筆下得到了鮮活的體現。塞尚的靜物畫是古典與印象的結合,既不拘泥於古典主義的寫實,也不像印象派隻注重光影,同時還保證物體的形態。
塞尚早期一直與印象派畫家一樣創作山水風景畫,到後來有了自己的藝術思想。他不喜歡印象派沒有形體的繪畫風格,於是後期逐漸擺脫印象派,創作出既有光影,又有形狀的作品。塞尚無論靜物、風景或肖像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真正體現,畫麵色調、物象、變形和筆觸結構等因素是塞尚藝術感覺的表現,尤其以塊麵色彩表現物體造型和質感的繪畫方式對後來的立體主義影響最大,從這點來說,塞尚可稱為立體主義的先驅,馬蒂斯、畢加索對他是佩服有加。
塞尚《聖維克多山》係列中的作品之一。他用大大小小的色塊形狀表現風景,通過色塊的顏色深淺來相互層疊,既有光影,又有景物的立體感。
塞尚的肖像作品
Maurice Denis的作品《向塞尚致敬》,表達了對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深深敬意,眾多畫家圍繞著塞尚的一幅靜物畫分析探討。塞尚被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影響了各種形式主義的現代繪畫流派。
從塞尚開始,藝術家從追求真實描繪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和個人感知。後印象派另一代表高更則專注於原始性和象征性的藝術表現,在繪畫中用一種扭曲變形的形態來表現一種原始的衝動,他的色彩筆觸更狂野更具衝擊力,是一種本能原始的體驗。有一部描寫高更離開巴黎到大溪地生活創作的電影《高更:愛在他鄉》,那個遠離世俗、風景優美的島嶼記憶了太多他對於這個世界的向往,以及關於自我存在的思考。大溪地令人陶醉的異國風情,富有生氣的原始村民,五彩繽紛的服飾打扮,他像個地道的土著人,住著茅屋草房,參加他們的儀式和遊戲。新生活令高更心潮澎湃欣喜若狂靈感不斷,以當地居民為模特,全新的題材,粗厲的筆觸,對比濃烈的色彩,誇張變形的手法,誕生了一幅幅原始風味的作品,以表現現代文明中人類內心的迷茫痛苦和焦慮。高更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給予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以重要影響。
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征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色彩
美國畫家惠斯勒的代表作品《母親肖像》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肖像作品之一,與傳統正麵的肖像畫不盡相同。畫麵以黑灰兩色為主,母親安詳地側身端坐,惠斯勒以滿腔熱忱與崇敬之情塑造了自己嚴肅虔敬、質樸無華的母親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此畫由法國政府購買,如今成為收藏於美國境外的惠斯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惠斯勒是一位為藝術而藝術的畫家,很難說屬於哪個畫派,他有著自己獨特且鮮明的風格。這與他走過很多地方,受過多種不同文化和藝術的熏陶有關,所以他的畫也是非常之美。
惠斯勒出生於美國,成長於俄羅斯,學畫於巴黎,他的作品也曾多次被沙龍拒之門外而隻有參加落選展,由此他離開巴黎去了倫敦學習,之後返回巴黎並漸漸有了名氣。惠斯勒曾經將這幅肖像作品獻給美國,結果大都會博物館長拒絕接受。幸而一位識貨的法國詩人利用自己的名望迫使法國政府買下了這幅畫。
就這樣,這幅偉大的肖像畫變成了法國和奧賽的寶貝。
圖盧茲·洛特雷克一生的代表作品《Rousse紅發女郎》,並參加了最後一次印象派畫展,結識了許多印象派畫家,他特別崇拜德加而專注於人物畫創作。圖盧茲深受德加繪畫題材和技巧的影響,長期沉浸在蒙馬特高地,作品記錄著十九世紀晚期巴黎波西米亞的生活方式,包括沙龍、咖啡店、夜總會、妓院的細節場麵。
作為後印象派畫家,圖盧茲的人物作品有了明顯的扭曲或誇張,寫實手法獨樹一格,不再像德加筆下的舞女那樣輕盈優美。圖盧茲後期受日本浮世會風格影響開始版畫創作。其實很多畫家包括莫奈、梵高、惠斯勒等在內都曾受浮世會的影響,他們特別鍾情於北齋的作品,《富嶽三十六景》無疑是被世界認知最多的浮世繪作品,所以才有了莫奈的《穿和服的卡米爾》以及梵高《開花的扁桃樹》。
後期印象派大師盧梭作品《弄蛇女》,此盧梭不是巴比鬆派盧梭。此盧梭以大自然為師自學成才大器晚成,以純真原始的叢林夢境作品著稱,他充滿天真和理想的繪畫給人一種清晰感,可越清晰就越神秘,甚至還有些童話般的夢幻魅力。盧梭的作品對後來的先峰藝術和藝術家影響廣泛,諸如畢加索、超現實主義等。
還有一位印象派大師阿爾芒德·基約曼(Armand Guillaumin),他的作品也是非常有看頭,曾參加過六次印象派畫展,以穩重粗曠的筆觸和大膽的色彩聞名。當時有評論家稱他是十年前的野獸派,在網上查看了一些他的後期作品的確有此感覺。基約曼和梵高兩兄弟都是朋友,甚至賣過他的畫,當時提奧在巴黎還算是有點名氣的畫商,但就是沒能幫梵高賣出過畫。
基約曼早期作品《Sunset at Ivry》色彩鮮豔明快
二十世紀初,一群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集體亮相沙龍展並引起軒然大波,因為他們鮮明濃重的純色應用,弱化了造型而形式更加自由,被冠以野獸的創作流派興起。
安德烈·德蘭(Andre Derain)是二十世紀初期藝術運動的先驅之一,被稱為古典野獸。德蘭作品《Charing Cross Bridge》是其作為野獸派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道路和建築物被粉刷,而天空和水是細小的碎片,汽車模糊甚至有些變形,形式自由寫意畫麵頗具美感。
馬蒂斯早期作品,非常明顯的新印象主義點彩風格,那時他還未成為野獸。
奧賽收藏的畢加索粉色時期的最後一幅代表作品
奧賽博物館的繪畫收藏在不斷購買和捐贈中發展壯大,年複一年地保持著藝術品的活力。奧賽作為印象繪畫的天堂向公眾展現了一個豐富完整的關於巴黎美好時代的形象,這是藝術史上最具創造力的時代。印象派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作西方古典藝術的終結,後麵的藝術表現及流派將在蓬皮杜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