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hjuic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山居續憶》:第十五章:也來說說辛豐年 (上)

(2022-10-24 18:59:23) 下一個
《山居續憶》

第十五章

也來說說辛豐年

(上)

徐家禎

 

辛豐年先生

          三月二十六日中午,辛豐年去世了,享年 90 歲。當天下午,就有好友從 中國發 email 告訴了我。我連忙查互聯網,果然!

          一個月來,網上談到辛豐年的文章和報導已經不少。我湊個熱鬧,也來 說說辛豐年。

          在網上的報道中,大家都把辛豐年稱作“古典音樂的啟蒙人”和“音樂評論 人”。“古典音樂的啟蒙人”,我對這個稱呼沒有異議;但是稱辛豐年為“音樂評 論人”,我卻覺得不夠精確,因為他的絕大多文章隻是談音樂或者談跟音樂有關 的一切而已,很少“評論”音樂作品本身。所以,我覺得更確當一些,應該把辛 豐年先生稱為“音樂隨筆作家”—— 而且,我可以大膽地說:辛豐年是中國至今 出現過的最傑出的“音樂隨筆作家”! 要是有人問我:除了辛豐年,中國還有沒有過優秀的音樂隨筆作家?我 想,豐子愷先生應該可以算是最早的、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影響最大的一位了吧。 記得我大概十歲前後,接觸到豐子愷的《孩子們的音樂》、《近世十大音樂家》 和《音樂入門》這類音樂啟蒙讀物,就開始對西方古典音樂發生了興趣。所以, 豐先生應該算是我的音樂啟蒙人。在二十世紀末,李歐梵、趙鑫珊、劉雪楓、 任海傑等人也寫了很多音樂散文和隨筆,其中不乏十分精彩的,但是從文章的 數量、質量和覆蓋麵來講,上述幾位作家與辛豐年一比,就隻能說“小巫見大巫” 了!

          我說辛豐年的音樂隨筆中國一流,無人能比,決不是無端吹捧。我想, 他的音樂隨筆至少有以下幾個無人能及的特點。

 

辛豐年先生

          首先是辛豐年先生文筆的精湛與雋永。根據辛先生的兒子嚴鋒的敘述, 辛豐年的學曆隻有初中二年級。但是,他出身於小軍閥之家,從小家境不錯, 有很好的家教,至少他父親給他和其兄請了後來成為複旦大學名教授的王蘧常 先生來作私塾老師。辛豐年跟王先生讀完《論語》、《孟子》,還在王先生啟 發下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小說;更重要的是,辛先生自此養成了博覽群書的習 慣。也是據辛先生的兒子說:他父親嗜書成癖,連吃飯都看書。辛先生能用如 此的基礎和功底來寫音樂隨筆,當然他人就難以及其項背了。我在看辛豐年作 品時常常會發現極其老練的文句,非常精彩的論斷,令人難忘的片段,引人發 噱的議論,所以,其他人的音樂隨筆不能同辛豐年的音樂隨筆相比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於辛豐年老練的文筆。我們看他的音樂隨筆不隻是當作普及古典音樂的通俗讀物來看,而且也可以當作文學作品來看。或許我隻要舉他一些文章的題 目為例,大家就能看懂我意思了。在《辛豐年音樂隨筆》一書中,我們隻要看 看“不必望洋興歎”、“文如其樂、樂如其心”、“零落成泥香如故”、“曲不在大, 有韻則靈”、“弦內之音弦外聽”、“兼聽則明,冷暖自知”,等等十分含蓄精煉、 發人省醒的題目就會有進一步去閱讀文章內容的興趣了。

          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一篇博文,說,在網絡時代,關於古典音樂的知識 處處皆是,很容易找到,所以,就不再必要有辛豐年這樣的音樂文章了,因此 辛豐年的時代已經過去。我不知道這位網友是怎麽樣的背景,但是我猜他一定 是位不甚深諳世故、閱讀經驗不足的年輕人,看文章隻會看內容,不懂看文采。 我卻還是同意陳子善先生在《東方早報》上悼念辛先生文章最後的結語:

          “辛豐年這個名字一定會留在中國當代音樂史和文化史中。”

 

辛豐年先生

          辛豐年音樂隨筆的另一個特點是內容豐富與廣博,這當然與他博覽群書 有關。辛豐年早年參軍,後來一直在部隊做文化工作,我想,這倒可能給他創 造了一個比他人更為有利的讀書條件,因為在知識份子成堆的地方,文化藝術 總是最大的敏感點。在“文革”中有誰敢公開在大學辦公室或教室裏拿出一本講 西方音樂或曆史的書來閱讀呢?在知識份子不多的部隊,我猜,對文化藝術方麵的事情一般人卻不會那麽感興趣去注意了,所以,辛豐年即使在“革命年代”, 一定也還能安心讀書,隻要不把書中看到的東西在群眾之中“散布”就好。

          辛豐年一定還懂外文,至少懂得俄文和英文(據說還懂一點法文),而 且程度不淺,足以用來閱讀和翻譯。據他兒子嚴鋒說,他家有兩大本俄文的蘇 聯電影故事,他們父子倆還曾想合作翻譯過。辛豐年自己也說,他曾借到過原 版牛津音樂辭典和幾大冊每冊有 1000 頁之多的英文本蕭伯納音樂評論集。因為 書是借來的,要還,所以他就邊看邊用中文寫下書上他認為有趣的內容,做了 好幾本筆記本的摘錄。我能在他的音樂隨筆中看出,這些摘錄中的很多內容, 後來都被他寫進這些隨筆裏去了(尤其在《樂迷閑話》一書中)。辛豐年的音 樂散文中,常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給讀者以最大的知識量,這,就來源於 他的大量閱讀。

          從這點來比之於以前或以後的音樂隨筆作家,我們就能發現他人之不足, 比如,豐子愷的音樂文章主要介紹幾位屈指可數的大音樂家而已,所談的其他 音樂知識也顯得比較通俗而淺近;趙鑫珊的音樂隨筆集中於談德奧音樂,他國 的就很少涉及;李歐梵和劉雪楓談個人的聽樂經曆較多,沒有係統地介紹西方 古典音樂知識;而任海傑,樂評寫得較多,對音樂家和作品則寫得較少。

          在辛豐年的眾多音樂著作中,我們隻要選兩部 —— 《樂迷閑話》和《不 必汪洋興歎 —— 音樂欣賞曲目(一至十二)》,就能看出他隨筆中的龐大容量 了。前者是一部獨立的著作,不厚,至多十五萬字,但從樂器的演變,到音樂 家的軼事,到音樂會的曆史,直至音響器材發展的曆史,應有盡有,簡直就像 是一部小小的、通俗的、全麵的音樂小辭典;而後者,隻是十二篇小文章的合 體而已,放在《辛豐年音樂筆記》開卷第一篇,一共大約兩、三萬字,但是幾 乎提到了從德國的巴哈和意大利的維瓦爾弟到二十世紀英法音樂家的所有重要 作品,簡直可以把它看成為一部小小的、通俗的、全麵的兩百年歐洲音樂史。 我想,要是有人對西洋古典音樂一無所知而想要對其有個初步了解的話,那麽, 我就會勸他去讀讀這兩部著作,因為讀過之後,我可以擔保他一定會對古典音 樂有個初步而全麵的了解了。

          辛豐年音樂隨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文中作者見解的明智 與正確。在辛豐年眾多的音樂散文中,我覺得有三組文章是最為重要的。這三 組文章都可以在《辛豐年音樂筆記》一書中找到,所以,我也認為這本書是辛 豐年出版過的所有著作中份量最重的一部著作。這三組文章就是《不必望洋興 歎》(這組文章共包括十二篇長文),《學會傾聽》(一組六篇,以給想入門的音樂愛好者寫的一組書信的形式寫的隨筆,每篇都有不同標題,但副題卻是 相同的:《學會傾聽》)以及《向太陽 —— 漫說莫紮特的鋼琴協奏曲》(一組, 共四篇)。

 

辛豐年先生

          在《不必望洋興歎》中,辛豐年先生不但列舉了上下二百年西方音樂中 的重要作曲家和作品,給想跨入音樂大門者一個指南,而且我覺得最重要的, 是他指出了入門的方法,那就是先從莫紮特、貝多芬入手,先從他們最容易接 受,也就是最重要的作品聽起,然後再上溯海頓、巴哈,下探舒伯特、孟德爾 鬆、布拉姆斯、德伏夏克,甚至柴可夫斯基、德彪西和雷斯庇奇。

          辛豐年還把音樂作品分作五類:“必聽的”,“可聽的”,“可聽可不聽的”, 還有“可不聽的”以及“不可聽的”。在文中,辛豐年不用“聽”字,而用“讀”字,因 為他把樂曲看作是書麵的曲譜。而且這五類作品中,辛豐年實際上隻談了正麵 的前三種;負麵的最後兩種,他隻說以後很想也為讀者列張表出來,但這個許 諾後來卻從來沒有兌現。

          我覺得辛豐年以這樣的方式來解析西方古典音樂中眾多的作曲家和浩瀚 的音樂作品是十分明智的;而他那上溯下探的入門途徑,也是我十分讚同的。 回想我自己,雖然我開始聽音樂時辛豐年還沒有開始著書,但是,我入音樂之 門的途徑卻也正是大同小異地走了這條路子,可見,雖說我不能肯定這是進入 音樂殿堂的唯一正確途徑,但至少是在廣大愛樂者中很有共性的一條康莊大道。 至於辛豐年把音樂作品分作五類的做法,則更能快刀斬亂麻式地在成千上萬的音樂作品中選出“必聽”和“可聽”的兩類作品來讓入門者著手,於是,麵對茫茫 的音樂大海,初學者真的可以不必望洋興歎了!

          《學會傾聽》這六篇文章,雖然篇幅遠遠短過《不必望洋興歎》,但對 初級音樂愛好者們的指導作用卻並不比後者低。在這組文章中,辛豐年不但引 用了無數古今中外著作中對音樂藝術的看法,而且還結合詩歌和繪畫來談音樂 欣賞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比如,辛豐年談到不能把聽音樂當作“消遣”或“娛樂”, 而應該要“動感情”,所以要自覺養成“嚴肅傾聽的習慣”;他也談到要把音樂作 品分成“精讀”和“泛讀”兩種,對於應該“精讀”的音樂作品,則不但要反複聆聽, 而且還要“橫看成嶺側成峰”地聽 —— 也就是要不斷轉換角度來聽 —— 使得每 次聆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辛先生還談到聽音樂時的“形象思維”問題:他認為 在聽音樂時應該具有一種辯證統一的方法,亦即既要學會能在音樂中聽出“形 象”,又不必用想當然的“形象”去猜、去套、去對號入座,尤其在聽無標題的 “純音樂”時;辛先生還認為,音樂不能用就事論事的方式去聽,他主張要真正 理解音樂的內涵,就必須去讀音樂史,去了解歐洲的文學和藝術,因為音樂隻 是文化藝術中的一部分,與其他部分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最後,辛豐年還強調 不必對大師頂禮膜拜,更不必輕信他人的評論而人雲亦雲,他提創“對於理性問 題貴在獨立思考,...... 尤其是以聲傳情的樂藝,更不能不著重自我體驗,不妨 說‘眼見’(讀別人賞析文章)‘為虛’,‘耳聽’(自己傾聽)才‘是實’。”

          在《向太陽 —— 漫說莫紮特的鋼琴協奏曲》中,雖然辛豐年談的是莫紮 特的二十七部鋼琴協奏曲,但是,在他一部部介紹這些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 和創作過程時,實際上他也介紹了莫紮特的一生。我認為,莫紮特是古典音樂 史上除了巴赫和貝多芬之外最重要的作曲家,所以,要是了解了莫紮特,就等 於了解了半部歐洲古典音樂史。

          要是有一位想要入門的音樂愛好者讓我給他介紹一些入門著作的話,我 會毫不猶豫地向他推薦辛豐年先生的這三篇著作。反之,要是有哪位已經入門 的音樂愛好者說他還沒有讀過辛豐年先生的這三篇著作的話,我也會毫不猶豫 地勸他務須設法把這些文章找來讀一讀,因為我想,他一定會從中得到賞樂的 新啟示。

          最後,我覺得辛豐年音樂隨筆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在談音樂時談自 己,談自己的聽樂經曆,這樣一來,這些音樂隨筆的可讀性就很強了。實際上, 這也是我對寫音樂隨筆的一貫主張。我覺得,少了作者個人的聽樂感受和經曆,音樂隨筆就成了冷冰冰的音樂介紹或音樂指南,而不再是一篇有文學性的隨筆 了,結果,文章也就會毫無個性可言。

          我開始閱讀辛豐年的音樂隨筆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雖然我已記不清 他在哪一篇裏說過這些事,但是,我還十分清楚地記得辛先生隨軍南下占領蘇 州時進入一個戶主已經逃走的屋子,去聽他家收藏唱片的事;也記得他聽說德 彪西的弦樂四重奏是名曲,就從福建寫信向上海五、六十年代專賣西洋音樂舊 唱片的永豐琴行去訂了一套,收到之後一聽,卻覺得不知所雲;我還記得辛豐 年多次提到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高深難解,他在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 那首著名的第 29 鋼琴奏鳴曲(作品 106 號)“槌子鍵琴奏鳴曲”稱之為“天書”; 我也沒有忘記他自己說到怎麽學看樂譜、學彈鋼琴的經過。......

          寫到這裏,我想也必須說說辛豐年音樂隨筆的不足之處。其實,辛豐年 先生音樂隨筆的不足也正是他聽樂經曆的不足。他自己也說,他聽的音樂都是 “罐頭”音樂,也就是說,聽的隻是唱片和 CD 的錄音,沒有聽過(或說“很少聽 過”?)現場音樂會。我覺得,這是辛豐年聽樂經曆中最大的不足。聽錄音和聽 現場,對於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區別的,我自己就有很多這樣的經曆:有 時一部作品聽了很多年,還沒有什麽感受,但聽了一次現場演出,就感受很深 了。我想其他聽過現場音樂會的朋友也一定會有類似的經曆。就這個問題,我 與任海傑先生談論過很多次。辛豐年早年在部隊生活,晚年在遠離大城市的南 通生活,都沒有條件聽到現場音樂會,所以,他有很多談音樂會的文章,實際 上隻是“紙上談兵”而已,我想,這應該是如此愛樂的辛豐年先生一生最大的遺 憾吧。

          辛豐年聽的音樂作品以熱門作曲家的樂隊作品為主,熱門作曲家的室內 樂作品就聽得很少;非熱門作曲家,尤其是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則聽得更少, 這就局限了他談音樂的範圍。這個不足之處,當然,也是與辛豐年一生的生活 經曆有關的。比如,在他的著作中,我見到他常談貝多芬的交響曲、序曲、協 奏曲,奏鳴曲,卻很少見他談到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或者其他重 奏曲。其實,在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重奏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 他的十六部弦樂四重奏,貫穿了貝多芬一生的創作過程,就像莫紮特的二十七 部鋼琴協奏曲貫穿了莫紮特一生的創作過程一樣。要是辛豐年熟悉這些弦樂四 重奏,那麽,我們一定能讀到像《向太陽》那麽精彩的剖析貝多芬一生的一組 音樂隨筆了!

          古人說:“金無足金,人無完人”。作為一位有局限生活經曆的音樂隨筆 作家,辛豐年先生能寫出如此眾多深刻的音樂隨筆來,啟發、教育、激勵了中 國整整一代音樂愛好者,那麽,我們對他還能有更多的要求麽?

          從我本身來說,辛豐年不能算是我的音樂啟蒙者,因為他在上世紀八十 年代中開始寫音樂隨筆時我不但已經不在中國,而且那時我已經聽了三十年古 典音樂,對音樂的了解已經可算相當不淺了,但是,我還記得我在《讀書》雜 誌上首次讀到辛豐年的大作時有多興奮。那時《讀書》雜誌剛剛創刊不久,是 該雜誌辦得最有生氣、最為興旺的時期,不但名家競相輩出、名文期期皆有, 連無名作者的佳作也時時可見。辛豐年就是那時最引讀者注目的一位“無名”作 者。記得看到辛豐年文章後不久,我就在一期《讀書》的“讀者來信”欄中讀到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的一封信,稱讚說辛豐年的音樂文章寫得好,但不知 道他為何人。

          辛豐年奇就奇在等他發表了無數音樂文章,已經小有名氣時,大多數讀 者還不知道辛豐年究竟姓甚名誰,是何許人也!

          我是九十年代買到《辛豐年音樂筆記》時看到其子嚴鋒寫的〈辛豐年其 人〉一文才不但知道辛豐年原來姓嚴,而且也知道了辛豐年的一點身世的。但 是該文還有很多語焉不詳之處,我不知道嚴鋒是為他老太爺避諱還是可能因為 年紀太小,很多事情連他也不知道。比如,辛豐年既然出身軍閥,家裏請得起 塾師,那麽怎麽抗戰一開始就會失學呢?後來怎麽會參軍的呢?還有辛豐年的 學曆既然隻有初中二年級,那麽他的英文和俄文是何時學的呢?更重要的是, 辛豐年怎麽會喜歡上西洋古典音樂的呢?是家教?還是受了誰的影響?

          但是,不管如何,從嚴鋒的文中,我知道了辛豐年是位隱姓埋名、不求 聞達的高士。在嚴鋒文中不是說有人為了想見辛豐年,跑到南通市文聯去問, 卻無人知道“辛豐年”是誰人嗎?所以,雖然我也有很想結識這位高士,與他當 麵談談音樂,告訴他我對他的大作看法的願望,但是我想,可能見到他的機會 不大。

             誰知天如人願,心想事成,認識辛豐年的機會卻自然而然地來了。(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Ohjuic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eana' 的評論 : 完全同意。做什麽事都要有天才,聽音樂也要有天才,否則,聽來聽去也聽不出一個名堂來。辛豐年還會寫文章,所以,既會聽音樂,又會寫文章,兩者一結合,就成了名作家。
Deana 回複 悄悄話 辛豐年是個天才,我也是在《讀書》雜誌上看到其子嚴鋒的文章,為此傾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