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續憶》
第四章
榆園憶舊
(五) 榆園的人物
(上)
徐家禎
《榆園的人物》這個小標題,精確一點來說,應改為《與榆園有關的人 物》,因為榆園的主人們並不在這節重點要談的人物中。而要寫與榆園有關的 人物實在也很不容易,因為與之有關者實在太多。雖然在我曾祖父購入該園前 曾去園中飲酒吟詩的文人學者可以不提,因為既太遙遠,也不熟識,但就是要 寫以後與之有關者,也已經很難了,因為我曾祖父吉生先生是杭州著名商人, 與當時社會賢達及商家來往密切,常在園中大宴賓客;徐家與杭城當時的大家 望族,如:高義泰高家、王悅昌王家、蔣廣昌蔣家,都有親戚關係,當然難免 人來客往;先父十多歲時就與杭州一批耆老宿儒有忘年之交,他們也都來過榆 園;再加幾十年內園中來來往往的眾多男仆女傭:實在可寫的人物太多。這裏 就隻能擇幾位聽先父回憶過的或我所親見者來寫吧。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雖還十分封建閉塞,但西式學堂早已出現,出洋 留學也已不屬罕見了。按照我家經濟實力,讓子弟上洋學堂,繼而出國留學並 非難事,但先父卻是在家裏延師讀書的,這就有其原因了。
先父徐祖武(1916-2009),字定戡,又字稼研,詩人、法官、上海文 史館館員。他父親,亦即我祖父徐恩浩(翰丞),是吉生先生長子,結婚後近 一年左右就因病去世了,那時,我父親還沒有出世,所以就成“遺腹子”。在我 父親十四歲那年,他母親也因病故世了,於是,我父親就成了無父無母、由他 祖父母領養的孤兒了。但在這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我父親作為長房長孫,卻 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祖父母從小把他當作掌上明珠般寵愛護嗬。當時社會 動蕩不安,有錢人家子弟要怕綁票;學校學潮也已興起,學生時時鬧事罷課, 我曾祖父母怎麽敢讓我父親進學校念書呢?於是,就請老師在家裏教課。先父 的啟蒙老師就是前文提到過的張惠衣先生。
張惠衣(1898—1960),名任政,號葦伊,海寧硤石人。繈褓喪父,靠母親 做針線活撫養。幼年即刻苦勤學,曾就讀於開智學堂。1916 年後在莫幹山補習 中學任教員,省吃儉用,積錢入北京大學學習。1922 年,在浙江國學專修館任 職。1927 年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 。1930 年進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深造,為學 者黃節弟子。1932 年,應章太炎邀請,任教於蘇州振華女中。1936 年,擔任中央文物保管委員會專門委員,兼光華大學、大夏大學教授。1939 年,任無錫國 學專修館教授。1941 年遷居杭州。後任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博物館館長。建 國後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一生從事教育和考古。對古文物、版 本以及古樂府、音韻均有研究。著有《金陵報恩寺塔誌》、《納蘭成德年譜》、 《曆代平民詩集》、《靈璅閣詩》等。其中《金陵報恩寺塔誌》出版後頗受國 際學術界注意,各國圖書館多有庋藏,《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也有專門記載。
根據上麵引述的“百科百度”資料來推算,張惠衣先生大概應該是在去北 大念書之後及 1927 年去南京中央大學任教之前到我家任先父塾師的。我猜先父 大概年僅四、五歲時即由張先生啟蒙了。後來,張先生一直與先父保持聯係, 直至 60 年他去世為止。據先父回憶說,張惠衣一度曾任過某縣縣長。讀書人當 縣長,不一定能當好。一次,大概處理某個案子不公,引起民憤。農民拿著鋤 頭扁擔從前門打進衙門去,縣長老爺嚇得從後門逃出。想來當時的情景定是頗 為狼狽的。但查張惠衣先生簡曆,卻沒有提到任縣長之事,可能任職時間很短 吧,也或許先父記憶有誤,在此隻能當傳聞軼事姑妄聽之。
夏承燾(網絡圖片)
在先父住在榆園裏時常有來往的忘年交中,還有幾位亦可一提: 一位是前文引述過他日記的詞學家,夏承燾(1900-1986)先生。夏先生為著名詞學家,畢生致力於詞學研究和教學,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百科百度”上說:“他的一係列經典著作無疑是詞學史上的裏程碑,20 世紀優秀的文化 學術成果。胡喬木曾經多次讚譽夏承燾先生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夏先生 日記上所記那次去榆園是 1932 年,先父十六歲。直至“文革”之後,先父還跟夏 先生有詩詞來往。但是,據我所知,中間至少有三、四十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們是沒有任何來往的。
鄭曉滄先生(來自網絡)
另一位是鄭曉滄(1892-1979)先生,在上引夏承燾日記中出現過。鄭先生 名鄭宗海,字曉滄,是中國早期著名教育學家。浙江省海寧縣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育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教育係主任,師範學院院長、代理校長, 浙江師範學院院長,浙江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等職。鄭先生為我家世交。我猜,夏承燾先生首次去參觀榆 園,就是通過鄭曉滄先生介紹的。鄭先生我倒見過一次,那是 1978 年左右, “文革”結束不久,先父還戴有“曆史反革命”帽子,行動不自由,他要我趁旅杭 之便代表他去探望鄭曉滄先生。記得當時鄭先生住在離西湖不遠的昭慶寺後麵 一座獨立的西式平房內,房前有個小花園。鄭先生身材不高,穿著中式衣衫,雖已八十多高壽,卻清臒健朗。那天矮小清瘦的鄭太太端茶出來,也在旁陪談。 我六十年代初上海師範畢業,院長廖世承(注 1) 也是美國教育學博士,與鄭先生相熟。於是我們談教育、談文革、談熟人,談了一個多小時。不想一年多後,鄭先生就西歸了。
九十二歲之玄叟徐行恭先生 照片背後徐行恭先生自題
先父住在榆園中的另一位忘年交是他的上司徐行恭(1893-1988)先生。
徐先生字顒若,號曙岑,別號竹間,杭州湖墅人,善行楷,工詩詞。藏書萬卷, 所著有《竹間吟榭集》十卷、《延佇詞》等數種。薑亮夫曾稱之為“浙東名宿”、 “一代詞宗”。民國初年,徐先生在北洋政府財政部任司長,後又任浙江興業銀 行行長、杭州商會執委、浙江省文史館特約館員等職。徐行恭先生雖與我們同 姓,但並非同宗,隻是我家姻親和世交而已。先父十歲就開始做詩,十六、七 歲時,曾一度進興業銀行任秘書之職。那時已是行長的徐行恭先生十分重視先 父才華,雖然他們兩人年齡和職位都相差很大,但卻結成終生不斷的忘年交。“文革”中,先父開始填詞,徐行恭就是他的導師。他們之間的書信和詩詞來往, 大概有數百件之多。也在 1978 年前後,我亦代表先父去杭州探望過徐行恭先生。
記得徐先生住在杭州那時很普通的一座板房中,窗外一個石板天井,中間有一 口井,婦女們在淘米洗菜,人聲嘈雜。我與徐先生就在窗內談前朝後代的事。 那時,徐先生已經八十多歲,卻仍滿頭烏發,所以自稱“玄發老人”。書房兼臥 室中有兩口書櫥,放滿線裝書,想來定是劫後剩餘的了。先父後來告訴我,曙 岑先生文物收藏尤其硯石也十分豐富,可惜那時我沒有請他拿出幾方來讓我看看。
徐行恭先生在書房
九十二歲之玄叟徐行恭先生與四女合影
照片背麵徐行恭先生自題.
1948 年 8 月朱孔陽先生夫婦假我家杭州榆園舉行珠婚紀念活動
(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
1948 年 8 月朱孔陽先生夫婦假我家榆園慶祝珠婚紀念與親友及杭州青年會同僚合影
(前排右起 第二人為馬寅初先生,第三人為方桐生先生、第四、五人為青年會美國幹事伍立夫夫婦;中排
右起第三人為朱太太;後排右起第二人為朱孔陽先生)(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
先父忘年交中最後要提的就是朱孔陽(1892-1986)先生了。朱先生鬆 江人,字雲裳,書畫家、文物收藏家,也是我家世交。孔陽先生抗戰前在杭州 任紅十字青年會執事。青年會辦有英文夜校,先父十四歲時入校學英文,就認 識了朱先生,並成忘年交,直至文革後朱先生以 94 高齡去世為止。記得大約抗 戰後有一年夏天,不知為何,孔陽先生在榆園寄住過一個時期。朱先生交遊廣 闊,當時杭州三教九流的頭麵人物,甚至洋人、牧師,與朱先生都有來往。前 幾年,朱先生公子德天先生拿來一張照片給我看,竟是孔陽先生與一群人在榆 園假山前所攝,看樣子是借榆園舉行一個集會。中間端坐者,是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馬寅初先生,旁邊還有幾位洋人,是青年會幹事。 (未完待續)
注 1: 廖世承,據“百度百科”: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教育家。江蘇嘉定(今上海嘉 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1919 年從美國布郎大學學成回國後,先 後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東大附中、上海光華大學、光華附中、國立師範學院、華 東師範大學、上海第一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學院,並曾任主任、副校長、副院長、院長 等職。
注 2: 馬寅初,據“百科百度”: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 人口學家。浙江嵊州人。曾擔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員。新中國建立後曾曆任中央財經委員 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兼教授、南京大學教授、北京 交通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校長等職。1957 年因發表“新人口論”方麵的學 說而受批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以平反。他一生專著頗豐,特別對中國的經 濟、教育、人口等方麵有很大的貢獻,有當代“中國人口學第一人”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