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續憶》
第八章
雲間朱孔陽軼事
徐家禎
(下)
1912 年之朱孔陽先生(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
幾個月前,因為想寫一篇關於中國人碰在一起就愛談論國事的文章而想 到“三句不離本行”這句俗話;由這句俗話,又想起母親常用這句話來形容父親 的老朋友朱孔陽先生的第一位太太,說她因為篤信基督教,“三句不離耶穌”; 於是,我又想起了朱孔陽這個人,因而寫成了一篇短文,就是現在這篇文章的 上半部分。
我寫朱孔陽這個人,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覺得像他那樣的人是屬於已經過 去的一代的了,不但在今後,這樣的人不可再得,即使在今天,這樣的人也隻 能在八十歲以上的人中才找得到,而且一天天在少下去。朱孔陽這樣的人與已 經過去的時代是相連的,就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潤土以後不會再有一樣。隻 有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才會產生這一類人。
朱孔陽先生與第一位太太舉行婚禮(攝於 1918 年)
(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
我寫完關於雲間朱孔陽的一些軼事後,曾將原稿寄給我父親看,他又補 充了朱孔陽的幾件小事。我因不願再修改已成稿的文章,就想再寫一個“續篇”, 將朱孔陽寫得立體化一點,於是就成了現在這篇文章的下半部分。
在上半部分中,我強調朱孔陽先生是個古董商,但是我們完全不能用現 在所謂的“商”的概念去想象朱孔陽是個販賣古董為業的商販。其實,朱孔陽倒 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人、學者。他自己也收集古董,而販賣古董,隻是他賴 以謀生的一個方式而已,而且這不是他謀生的唯一方式,因為他也賣畫,為人 寫對聯、條幅,為商店寫匾額,為人刻圖章。而他的字、畫、金石,在浙江、 上海一帶還相當有名,請他畫畫、寫字、刻字的人極多。以前,杭州幾家著名 的大店,都掛他寫的金字招牌;各名勝之處,也掛有他的字畫。我目前所用的 幾方名章中,就有一方他刻的象牙篆字陽文名章。
朱孔陽先生與第一位朱太太(攝於 1925 年)
(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
五十年代,我父親把我們在上海的住房取名為“依然靜好樓”,這是因為 經過一場改朝換代的大革命,我們仍能獨家獨院、安居樂業。我父親原來就藏 有一幅“依然靜好樓圖”,是清朝大畫家陳豪(蘭洲)先生畫的(注 7),一直掛 在三樓我父母臥室牆上。這幅畫就是孔陽先生給我父親的。不想,幾年之後, 來了一場更猛烈的大革命,我們全家“掃地出門”,那座樓不但不再“靜好”,而 且根本就不再屬於我們了,陳蘭洲的那幅畫,當然也已屍骨無存。又是十多年 之後,也是出乎意料的,那幢樓又重歸原主。雖然損失的十多年時光不能再回 複,心靈上受的創傷也無法複原,但表麵上那幢樓又“依然靜好”起來。於是, 父親就請朱孔陽先生寫了一個“依然靜好樓”匾額,還請畫家王小樓先生畫了一 幅“依然靜好樓圖”,掛在原處,仍把此屋取名“依然靜好樓”。除此之外,上海 家中尚有朱先生“文革”後寫的一副對聯,掛在樓下:
莫對月明懷往事, 不知春去已多時。
“文革”後王小樓補畫之“依然靜好樓圖》
這副對子倒有點政府提倡的“要向前看”的味道,雖然情調是低沉、傷感 的。朱孔陽在寫那副對聯時已九十歲高齡了,耳朵早已很聾,因此自稱“九十聾 翁”。
朱孔陽先生的字畫雖然有點市俗之感,品格並不十分高雅,但基本功都 很好,尤其是書法,字體端莊、厚實、穩重,很像他的人品。而且,他的書法、 繪畫、金石,甚至文史、文物、圖畫知識幾乎全是靠自學而得。朱孔陽出生貧 窮,青少年時沒有受過很多正規教育,大部分技藝、知識全靠耳濡目染或者實 踐得來,實在十分不易,隻有萬分聰明、天資很高的人才能做到。
朱孔陽能從默默無聞的窮小子,奮鬥而成為江浙一帶頗有名氣的書法家、 國畫家、金石家及文物行家,當然他自己也十分得意,所以他自號“雲間”,就 是有與西晉的陸士龍同是鬆江的名人的自負之意。
在形象上,朱孔陽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敦實之感。他是位文人,但不像中 國舊文人那麽清高、那麽文質彬彬;他是個古董商,卻又不像一般商人那麽市 俗、那麽銅臭滿身。他的打扮很能體現他的個性。自從我三、四十年前第一次 見到他,到九年前我離國,在漫長的三十年中,他永遠剃著一個隻有半寸長的 平頂頭,穿著一件對襟中式黑布褂,一條紮腳燈籠褲,一雙圓口黑布鞋:這是 中國舊時勞動大眾的打扮。他也有穿長衫的時候,但很少;而且即使穿長衫, 他走路時“噔噔噔噔”又急又重的腳步倒使他更像一個勞動者,而不是一個舞文 弄墨者。
1937 年初參加朱孔陽組織的青年會旅行團遊黃山之一:登蓮花峰
朱孔陽性格中最大的特點則是他的四海及樂觀。“四海”可能是個吳方言 詞,來自“五湖四海”吧,用來形容人緣很好、交際很廣的人。朱孔陽上至名人 學者、巨賈富商,下至販夫走卒、和尚尼姑,都有所交往。凡是他上門來向我 父親銷貨,我總可聽到從書房裏傳出的他響亮的笑聲;有時我叔祖父禮耕先生 也在,那麽他們倆免不了互相開一陣玩笑,笑聲一直可以傳到樓上、屋外。
朱先生自己始終沒有錢,但他仍樂於助人。記得改朝換代之後,以前大 戶名門的主人不少被關被殺,他們的家屬生活相當困難。朱孔陽常幫他們推銷家中抄家抄剩的文物、古董。我常聽他在書房裏對父親說:某某人的孤兒、寡 婦處境如何困難,大家應該幫點忙。於是我父親就每每買了他的貨。
1937 年初參加朱孔陽組織的青年會旅行團遊黃山之二:部分團員在蓮花峰頂合影留念.
(最高者為朱孔陽先生,中間之女士為我母親)
其實,我父母最早跟朱孔陽有交往,正是跟他熱心社會活動有關。那時, 朱孔陽早已跟他篤信宗教的鬆江首富的女兒結了婚,因此也信了基督教,而且 在杭州基督教青年會中任幹事,是個積極分子。抗戰前幾年,我父親尚未結婚, 就參加了青年會的英語夜校。結婚不久,還參加了青年會舉辦的黃山之遊,朱 孔陽是領隊,以後,大家就此熟悉交往了起來。那時,我當然尚未出生,但在 家中的相冊上見過四十多歲時朱孔陽卷著褲腿,拿著青年會三角會旗精神抖擻 的照片。多年之後,父母還津津有味地向我們說起那次旅行中的趣事,可見朱 孔陽組織的黃山之遊是多麽成功了。(注 8)
在父母印象中最深,因而也談得最多的,則是抗戰中杭州淪陷時全家去 朱孔陽主持的青年會避難的事。那時,日本與英美並沒有宣戰,而青年會是英 美宗教組織,又屬於國際紅十字係統,日本人不敢進犯。屋頂上插了紅十字旗, 日本人也不敢轟炸。朱孔陽就利用青年會會所收留了成百個難民。據說,日本 兵有時也會不顧國際法進青年會要找所謂“花姑娘”。朱孔陽就以負責人身份去敷衍。有一時期,會所中食品儲備已告殆盡,朱先生還當機立斷要人打開附近 幾家店主已逃走的糧店、食品店的門,去將食物搬來應急。有一次,他還把對 門一家酒店的存酒也一大缸一大缸搬來放在青年會中供大家食用,結果被人拍 了照告到上海青年會總部去,因此而丟了他的幹事之職。據說,他丟掉差使的 原因除了在會中喝酒,還有在不許女人入內的青年會宿舍中收容大批女難民這 一條。其實,他差人去店中搬糧,完全是為了救眾難民;喝酒,則完全是中國 舊文人習性的表現而已。何況,即使青年會不先下手去搬糧、搬酒,店裏的存 貨遲早也會被日寇搶光。至於不許婦女入內,則更是毫無道理的教條。朱孔陽 救了不少同胞,卻落了個丟掉職位的下場,實在也真太不公平!
朱孔陽先生攝於難民收容所門前(攝於 1938 年初)
(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
“文革”之前,朱孔陽任職於上海中醫學院附設的醫史博物館。“文革”之 中因他曆史複雜、社會關係太多,三教九流交遊廣闊,於是被“紅衛兵”逼供訊、 批鬥、毆打。他實在受不了,幾次想自殺,都被最後那位太太勸阻。那時他耳朵已重聽,要戴助聽器。有一次,紅衛兵逼他爬在梯子上擦窗,他從梯上跌下, 自此以後,他說耳朵裏一直聽到蟬鳴之聲,不知到去世是否還是這樣。
朱孔陽先生“文革”中自殺未成,熬出苦海,“文革”之後又活了多年,去 世時享年九十六歲,總算也是個有壽之人了。
朱孔陽先生在難民收容所給孩子們分送糖果(攝於 1938 年初)
(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
一九八九年二月廿二日
於阿德萊德東城書屋
二 0 一六年一月十九日
修改注釋於新紅葉山莊
注 7: 陳豪(1839—191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藍洲,號邁庵、墨翁、止庵、怡園居士, 同治九年(1870)優貢生,官湖北漢陽知縣。光緒三年(1877)知房縣。是陳漢弟和陳 叔通先生之父。工詩及書法,學蘇軾。畫山水,用墨幹濕並舉,意境超逸,神似戴熙。 又能畫花卉,有更深工力,設色運筆,能得羅南河的神韻,不僅貌似,人們以為浙江畫 家,自奚岡、黃易之後,當以豪為第一。著有《冬暄草堂詩集》,傳世作品有《蒼鬆圖》 軸,現藏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光緒二十年作 《 暗 香 疏 影 圖 》 , 軸 藏 故 宮 博物院。(摘引自“百科百度”)
注 8: 關於父母參加朱孔陽組織的旅行團遊黃山,可詳見《山居雜憶》第 41 章〈黃山之遊前 後〉。
朱孔陽先生在寫字、畫畫(
攝於 1981 年)
(照片來自《雲間朱孔陽紀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