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澳洲洪門歷史回顧(3)

(2025-02-04 22:39:39) 下一個

1854年廣東三合會在香港

 

曾經到南中國及馬六甲傳教的英國傳教士William Milne早在1821年寫了“Some account of a secret association in China, entitled the Triad Society” 的關於華人秘密會社文章(1825年由馬禮遜在皇家亞洲學會的期刊內發表),這篇文章首次將三合會翻譯為“Triad”,之後為世界英文報導及政府版行的法例所沿用,也是世界最早用英語發表對三合會的研究。滿清政府則在乾隆年間在東南數省收集洪們資料達數百萬字。

香港在1840年被割讓而成為英國殖民地並脫離了滿清政府的管轄範圍,三合會隨即在1842年7月(清道光二十二年)設立堂口,這是迄今為止關於香港三合會產生的最早記錄。1847年,華南三合會勢力日趨壯大,時任兩廣總督耆英透過英國駐廣州總領事把香港境內26個幫會堂口的資料送付德庇時,當中的堂口包括“聯義堂”、“悅來堂”、“天義堂”、“建心堂”、“保勝堂”、“知心堂”、“洪興堂”、“忠義堂”、“四成堂”、“洪勝堂”、“合義堂”、“信義堂”、“利勝堂”、“長義堂”、“遠來堂”、“賽心堂”、“萬來堂”、“合友堂”、“德合堂”、“罄心堂”、“聯心堂”、“洪順堂”、“忠義堂”(與前述堂口同名)、“萬勝堂”、“忠臣堂”及“浩心堂”。

到1853年時,香港的人口不足40000(見圖1),而在其中活動的三合會竟達26個之多。當時,部份洪門散兵遊勇弟子聚集在香港中環的「和記客棧」,那些聚集在香港中環、上環一帶工作的低下層勞工,多數為四邑人士,由12個工人頭目組織起來,在和記客棧成立的工人自助幫會,以此規限和控製會員的行為,主要原因是流入香港的小商販、力役、或江湖遊子,無業遊民,他們加入秘密會社,多基於尋求保護的生活需要;之所以入會是能互助以免被欺淩;無業遊民在各地城鄉中聚眾、搶劫、拒捕、綁票勒贖、械鬥、尋仇、收保護費,以傳會斂錢等行為早已有之,也不得不規範。

當時香港剛剛開埠,再加上殖民地特有的經濟(宣布為貿易自由港)、政治和社會環境,三合會獲得一個脫離滿清控製的空間,所以迅速滋生和蔓延,逐漸在港島形成一股強勁的地下勢力。

到鹹豐四年(1854年)廣東的三合會在廣東各地起事,及打算攻占廣州城,各地三合會會眾參予的洪兵起義(或稱紅巾起義),共40多縣,參加人數達100萬人;大批原係東莞、番禺、順德、香山(今中山)等地的三合會分會會眾湧入香港。1854年8月19日惠州天地會羅亞添率眾攻占九龍寨城(當時屬新安縣管轄),駐寨清兵約200多人紛紛逃匿。後這群客籍人士大部份離開九龍協助其它地方及攻打大鵬城。大鵬協副將張玉堂聘請英屬香港的雇傭兵協助,與新安縣知縣黃光周等率兵於8月31日攻入九龍寨城並斬30多人,最終在9月收複寨城。

三合會員大量湧入香港,嚴重影響香港治安,也基於三合會在新加坡堂口不斷械鬥的教訓,時任的香港總督文鹹(Sir George Bonham)在1854年立例遞解太平天國及天地會成員出境。所謂的遞解出境,是將這些人送到九龍寨城交清政府派駐寨城的官員處理。

九龍寨城由清朝政府於1847年擴建而成,初期駐兵二百五十人,主要維持附近海域的治安及確保航運的安全。,除與港英政府保持聯絡及交換有關海盜活動的情報外,也派遣人員長駐港島,打聽港府的內情。

當英國宣布香港為貿易自由港時,維多利亞港成為天然的屏障,一旦中英再起衝突,勢必影響到其它國家船隻的安危,也必導致中國更多的外交麻煩。而三合會在廣東的頻繁活動及民族在廣州的排外,也使十三行的外國商團紛紛遷移到香港,中環由此興旺起來,中、上環則是三合會聚眾之地。

根據曆史資料顯示“1840年代以後,美國加州因淘金熱及建築鐵路輸入大量來自廣東的華工,三合會亦隨之開始傳至北美各地”,而曆史最久的三合會當屬廣東人林迎將三合會「洪順堂」在1848年傳入美國舊金山。換言之,林迎是在美國淘金潮時到舊金山,或許沒有直接參與1854年廣東三合會在廣東各地起事;但林迎在“洪順堂”的職位會相當不低,否則美國舊金山“洪順堂”不大可能成為後來致公堂在全球的領導者。

美國加州淘金熱的時間不長,而澳洲的淘金熱又初起,香港成為廣東民眾出國謀生及三合會成員暫時逃離滿清追殺的地方;對三合會性員而言,香港也不安全,是在被發現後隨時遞解到九龍寨城的。

要到香港也不容易,除非乘船直到香港島,否則先到九龍,待機會再乘船過香港島。即使到了香港島也不能停留太久,因為基本沒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容身。例如1857年1月到6月乘船到達南澳桂珍灣的萬餘華人,其間可推斷的是其抵達香港極短時間就上外輪離開的。乘船直到香港島有停留不久的人數不會太多,也就是說相當部份是經由九龍到香港(尤其是當時的新安、東莞、博羅及增城數縣。這就可以解釋當時的兩廣總督勞崇光在1860年3月將九龍半島以每年五百元「暫時租借」給英國的原因;“暫時租借”是後來的說法,所簽的條約是“如英國永久不欠地租,中國亦不能將此地取回”;其後留了條尾巴,即是“俟將來諭旨如何辦理,另求長久之議”。這一條約較同年10月清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所簽的“中英續增條約”還早了7個月。將九龍半島南部割讓給英國的年期是999年,基本是以兩廣總督勞崇光所簽的為藍本。

兩廣總督勞崇光與香港所簽的條約是中英文各一份,雙方各自保存。中文本是這樣的:

大清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督史、總督廣東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糧餉勞

大英會理華洋政務總局正使司巴

給予印批以憑執據事。現因新安縣九龍司屬尖沙嘴一帶地方係山岡空閑不能種植之地居多,其南邊與香港城相離甚近,往往窩聚匪徒,不時往香港槍劫,無可跟追。與英國事宜,殊屬有礙。經總督兩廣部堂勞會同英國粵省華洋總局正使司巴

議定照粘貼地圖內所畫自九龍炮台南附近與洋船洲極北一線相平之地起往南至尖沙嘴極南一帶並洋船洲地方先行租給英國正使司代英國盡行掌管,保良除賊,安靖地方,不準作為賊巢。每年照議定租價紋銀伍百両交納地方官查收。如英國永久不欠地租,中國亦不能將此地取回。俟將來諭旨如何辦理,另求長久之議。為此先給準租印批兩紙,各執一紙為據。須至批者計粘連地圖一張。

鹹豐十年二月二十八日

耶穌一千八百六十年三月二十日

當勞崇光與司巴這邊廂簽約,英軍就占領尖沙嘴;隨即英軍工兵開始修築九龍半島第一條道路“羅便臣道”(後改名為“彌敦道”),同時在尖沙嘴修築了尖沙嘴警署(後來的尖沙嘴水警警署是在這建築物拆卸後重建的)。

在麵積上或地理位置上來說,英國在勞崇光與司巴簽約所租用的地方在當時來說僅是起部份防衛作用,這點可以從現在的香港地圖看得很清楚。

下圖是1898年香港的新界被租用後的簡圖:

香港島是在1840年永久割讓,九龍半島是以999年期被租用(紅線範圍),而以99年期被租用則是在上角綠線之下及左右虛線到下麵虛線的範圍,包括新界及附近的大小島嶼。

非常明顯的是九龍半島並不能阻止三合會員進入香港,隨意一條小船就可以在圖中香港字眼的右側(由原香港啟德機場到觀塘)到達香港島的跑馬地至柴灣。另外在1840年永久割讓香港時就有說明華人有權在香港居住,故同樣適用於後來租用的地方;所以香港曆來是將在香港犯有政治問題的人定性為“不受歡迎”而遞解回中國或台灣。而拆卸尖沙嘴警署改為尖沙嘴水警警署,也是為了更方便巡察的緣故。

另外1847年時任兩廣總督耆英透過英國駐廣州總領事把香港境內26個幫會堂口資料送付德庇時是包括了"洪順堂",卻沒有"義興";這可能與南洋一帶的義興會有關,因為1825年英國人在檳榔嶼調查時發現當地華人中存在最少三個會黨,分別名為"和勝","義興"及"海山"。在澳洲華人的曆史中,"洪門"、"洪順堂"、"義興"、"義興公司"等字眼幾乎在同時期混合出現,極易混淆,這一點將在後麵陸續說明。

參考資料:

1.“中國黑社會檔案 - 洪門山頭組織,洪門組織的起源和演變”,龍眼觀世界 ,https://www.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74745/id/98113.html

2.“洪門”:維基百科

3.“三合會”: 維基百科

4.“洪門大觀”: https://hongmen71.blogspot.com/2013/06/13.html

5.“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割讓三部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179088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