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澳洲洪門歷史回顧(2)

(2025-01-31 20:08:02) 下一個

澳州洪門在淘金潮前                   

  

1850年之前澳洲並沒有對在澳華人作統計,無論政府或社會輿論的關注點曆來在引進華工的優劣比較及已有華工的個人品德方麵的探討(華人犯罪的情況在1832年前後已有發生,且在報紙上有所報導)。

淘金潮前所引進的華工在數量上很難統計了,但在來源地卻很清楚,其中包括福建、廣東、潮汕、廣州及香港,多是被招募的合約華工,少部份是隨其雇主按合約雇用而來。盡管引進的勞工都是來自當時國內洪門活躍的地方,而這些勞工並沒有出現類似洪門特征的情況。

以洪門中人出現在澳洲英文報紙的是“Loong Hung Pung”(暫譯作“龍洪幫”)。據說他是在1850年到達雪梨,在此之前曾被滿清政府逮捕並判流放。龍洪幫在雪梨有他的朋友Sir. Robert Torrens(雪梨晨鋒報編輯)及牧師Rev. John West等。龍洪幫在49歲時才開始學英文,且在後來接觸“大憲章”及廣泛地閱讀英國文學,由此而將產生的想法寫了個文章,這篇文章後來被孫中山引用,也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由來。

關於“龍洪幫”的故事,不能作為曆史,因為到目前為止仍是孤證,出自於周維英Vivian Yung Chow之口。周維英聲稱其祖父是正蘇王King Jing Sao,接替了“龍洪幫”成為澳洲秘密團體的領袖。

這個故事見諸於紐省Grafton地區報紙 “Daily Examiner”在1932年11月4日第4頁的“CHINESE LEADER - Ex-Grafton Boy SEARCH FOR HISTORICAL DATA VISIT OF SHANGHAI JOURNALIST”。該報導是曾任上海“新晚報”外文編輯及一個新聞工作者英文期刊編輯的周維英在中國全麵抗戰前回到澳洲時接受訪問的內容。

“龍洪幫”的事既暫不能作為曆史,那可信的程度有多高?

首先是“龍洪幫”在洪門是否有“開山立堂”的資格,因為周維英聲稱其祖父是正蘇王King Jing Sao接替了“龍洪幫”成為澳洲秘密團體的領袖。

按洪門規矩,隻有香主以上才有資格。而香主則需入洪門三年期滿,經選擇後由香主傳授文章或前傳後教才有機會晉升為香主。要“開山立堂”似乎還得有授與的“山頭憑證”,以便設立“會簿”。故而當學者們發現在某個地方出現洪門“會簿”會特別重視,可以從中了解該處洪門屬那一房的分支及人員的數量等等。沒有可以“開山立堂”的“山頭憑證”而私做香主,則犯洪門36誓中的第24誓,按例“五雷誅滅”。而當時澳洲算是“山高皇帝遠”,沒有其它洪門兄弟在,隨便將某些洪門標誌而自稱亦非沒有可能。

其二是周維英聲稱其祖父是正蘇王King Jing Sao接替了“龍洪幫”成為澳洲秘密團體領袖的事也有疑點。前文說過洪秀全大封2700個王,那是在他在1853年定京南京建立“太平天國”並自稱天王的事。周維英聲稱其祖父是正蘇王King Jing Sao,那其祖父何時在澳洲?這一點沒有交代。唯可知道的是周維英在1865年時隨父稱在Grafton生活並讀書,並沒有提及他的祖父,反而1872年有個洪門香主是在Grafton經營小生意(以後提及)。

第三,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洪門的宗旨並不相同。洪秀全是假借基督教思想來創立創立“拜上帝會”,並以此聚眾興兵成立自己的王國;洪門則是“滅滿複明”為宗旨,既然洪秀全領兵打的是滿清,洪門子弟隨之也符合洪門宗旨,所以洪門並非洪秀全的同盟軍,而是一段時間的同路人。

這一點可以在洪門的一些事件作左證:

(1)在道光廿二年(1842年) 有廣州附近的香山、東莞三合會大規模起義,人數以萬計。

(2)鹹豐二年(1852年),朱洪英、胡有祿在南寧發動三合會起事,並建立升平天國。

(3)鹹豐四年(1854年)夏,原為水賊的太平軍、艇軍將領羅大綱主張,欲攻占廣州城,以固太平天國南方門戶。這場由廣東各地三合會會眾參予的洪兵起義(或稱紅巾起義),共40多縣,參加人數達100萬人。

(4)鹹豐四年(1854年)五月,先有何六在廣東石龍發動三合會起事,陷東莞。六月,起事的有佛山的陳開,「紅船」子弟粵劇藝人李文茂;肇慶的梁培友;清遠的陳金剛。陳開與李文茂等一度包圍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在當時的港督寶寧(Sir John Bowring)援助下,堅守廣州半年不失。陳開等退入廣西,陷潯江,立大成國。

也正由於太平天國及洪門起事的各路人馬在兩廣輾轉了十年(1851-1861), 為了逃避戰火及官府的追捕殺戮,大批原係東莞、番禺、順德、香山等地的三合會眾及民眾大量湧入香港,從而導致香港成為華南三合會重要據點;更有不少三合會人經過香港作華工逃亡至南洋、美洲金山等地,將三合會散布海外,這就是洪門在海外得到極大擴散的主要原因。

1854年時,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的矛盾開始且日漸加深,而清軍的亦發起多次攻勢。水賊的太平軍、艇軍將領羅大綱主張,欲攻占廣州城,“以固太平天國南方門戶”則是托詞,隻不過是牽製清軍在兩廣及湖南的兵力,卻實際上給了洪門一個“滅滿複明”機會。在曆史中看,洪秀全的部隊在金田村舉行起兵後直撲南京而去,而沒有借機另立軍隊收拾廣東及福建來作為大後方。而洪門的起義卻是另立門戶自成一國。

曆史沒有假如。如果假如成立,太平天國不發生內訌而穩定,洪門所建的升平天國或大成國能成事,時局則暫時以長江為界的三國對峙,但局麵不會維持太久。太平天國必與洪門爭正統的位置,時下中國的北方也內亂不已。湘軍的出現,使曆史沒有了假如。

這裏得從洪門最初的曆史說起了。依據蔡少卿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所找到的證據是“根據清代的檔案資料記載,天地會起源於福建省的漳州地區,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漳浦縣的洪二和尚即萬提喜俗名鄭開首創。按這個說法,洪門一詞與現在通行的“明太祖的年號是洪武,洪武的家門是為洪門”的批注不一樣;或許引洪二和尚“開山立堂”,故稱洪門也是有可能的。洪門之所以又稱天地會,是其暗號為“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天地會成立後,即在閩粵,閩浙的邊界地區迅速傳播,並發起反抗鬥爭。特別是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爆發的天地會組織發動的林爽文起義,動員數十萬群眾,曆時一年有餘,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這次起事震驚清廷,成為官府重點打擊對像,列入清律明例將天地會成員以斬立決嚴懲。在這種情況下,天地會也不得不再各地以不同名稱來生存,從嘉慶年間到辛亥革命前,有文字記載的超過30個。“到乾隆之初,洪門第一輩的主要人多數已不在人世,僅存的"先鋒"蘇洪光成了第二代的香主,但也已到英雄遲暮之年。他突然"病逝",部屬正準備發喪,但停屍二日後‘死而複生’,此訊傳出,各地洪門組織認為這是天賜洪門中興的大好機會,又再密謀武裝起義,並在洪門之下加上‘三合會’,名為‘洪門三合會’,其意是天為父,日為兄弟,月為姐妹,取天時,地利,人和‘三合’之意”。

鄭成功退守台灣後,重立天地會,設前後五房共十堂,各房香主均為鄭成功舊部:前五房中,長房蓮花堂(蔡德忠)該管福建,二房洪順堂(方大洪)該管廣東,三房家後堂(馬超興)該管廣西,四房參太堂(胡德帝)該管湖南、湖北,五房宏化堂(李式開)該管浙江。後五房中,長房青木堂(韋小寶)該管江蘇,二房赤火堂(古至中)該管貴州,三房西金堂(缺)該管四川,四房玄水堂(林永超)該管雲南,五房黃土堂(姚必達)該管中州河南。天地會為鄭成功舊部所組成,主力在福建,因此蓮花堂為長房,實力最強,其次為兩廣、兩湖,更其次為浙江、江蘇。

是故,海外洪門多為洪順堂、次則蓮花堂。但能逃亡機會及數量最多的是源自廣東,所以海外洪門以二房洪順堂為主。台灣有點特別,既有2004年的“國際洪門中華總會”(以“南華山堂”登記的民間團體該堂疑為長房蓮花堂的分堂或別稱),故後來再有以政黨出現的中國青蓮黨;略早出現(2010年)的中國洪門致公黨則屬二房(洪順堂);而更後登記的中國新洪門黨屬那一房就不知道了。

有一點特別的是,盡管乾隆之初各地洪門組織認為這是天賜洪門中興的大好機會,又再密謀武裝起義,並在洪門之下加上“三合會”,似乎是為了避禍,意義上是“洪門三合會”,而對外則是“三合會”。“三合會”這一詞在廣東和香港幾乎是洪門的代名詞,街頭巷尾無人不知,而洪門近乎是曆史的一個團體。首次有三合會名字的在道光十年(1830年),給事中劉光三向朝庭報告,稱:“廣東會匪,最為民害者,則有三點會,所謂,開口不離本,舉手不離三,粵東土民,莫不周知”。

“舉手不離三”,應是源於“洪門三十六誓”中的第七誓:“遇有兄弟困難,必要相助,錢銀水腳,不拘多少,各盡其力,如有不加顧念,五雷誅滅”,講究的是“哥們義氣”。無論被毆、群毆或臨時有難,隻要舉手做一個暗號,在場的其它洪門兄弟都得出手相助,這就是“舉手不離三”,或稱“三把半香”。

“舉手不離三”的暗號是連小孩都能輕易做到,除非缺了兩個手掌。那就是將大姆指和食指連成一個圈,其餘的中指、無名指和尾指伸直,隨後在空中搖擺。

洪門“舉手不離三”的暗號在今天太普遍了,無論職場或日常社交場合隨處可見,代表的是“可以”、 “OK”等等意思。

參考資料:

1.“中國黑社會檔案 - 洪門山頭組織,洪門組織的起源和演變”,龍眼觀世界 ,https://www.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74745/id/98113.html

2.“洪門”:維基百科

3.“洪門三十六誓”: https://hongmen71.blogspot.com/2013/06/blog-post_1107.html

4.“洪門大觀”: https://hongmen71.blogspot.com/2013/06/13.html

5.“澳洲‘洪門’與共濟會”: 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