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nnamulla這個地方,相信許多在澳洲的華人到沒有聽說過。早年華人報紙中的譯名有好幾個,包括卡刺孖刺﹑架罅孖刺﹑卡那孖那,假如真的用粵語來發音的話,沒有幾個澳洲人能聽得明白;約略準確的是“架罅姆那”,或許會猜得出來。
Cunnamulla究竟在澳洲甚麽地方?先看兩張圖片:
當看到它的地理位置時,相信許多人都會頭皮發麻。這還不算,再看看它的情況:
在2021年時,Cunnamulla的人口是1233人,主要從事農牧業及礦場工作。由於有礦產,在1930年就有火車行走這裏,可惜是在2011年之前停止使用了,目前外出主要靠汽車了
在沒有火車之前,Cunnamulla收集附近地區的羊毛得靠馬匹拉到布裏斯本Brisbane或洛金頓Rockampton出口,路途之遠可想而知。
Cunnamulla這個小鎮靠著Warrego河,在上麵地圖是可以看出整一大片土地是窩了下去的,水流疏通的能力有限,故而每當滂沱大雨大雨必然發洪水,所以房屋建築也不會直接建在地上而留下一定的空間。
好在這個地方是在內陸,年均的降雨量不多(367.4mm),雨季集中在1 – 3月。常年的平均溫度在28.2度,比布裏斯本Brisbane(21.5度)高多了;假如老天爺不長眼,那酷熱的天氣是讓人受不了的,從11月到3月都有可能在43度或以上,最高的紀錄是47.2度。
Cunnamulla的人口是少了點,教育倒是不錯。2017年入學的學生有98個,從幼兒園到中學12年級,也就是說每個年級平均不到7人,難為學校的教師了,不得不多才多藝。學校是公立的,有17個教師及20個職員,平均每個教師教不足6個學生。
華人究竟最早是甚麽時候到Cunnamulla的,沒有資料可供證明。1887年有個名為Claney的販賣牲畜的華人從Paroo到過Cunnamulla。
1888年在雪梨的“阿富汗號”船事件導致澳洲各省聯合控製華人移民開始,自始有船停泊在昆士蘭讓華人入境。至於華人為什麽到離海岸這麽遠的Cunnamulla地方,可解釋的是Cunnamulla非常接近紐省可方便偷渡越境,而近海岸線的地方是很容易被抓到的(抓到後罰款坐牢及遣返)。
Cunnamulla人少而工作機會也多,當不在乎生活及工作環境惡劣的話,也能平穩生存下去。單就房價就夠吸引了,有錢可做大地主,沒錢則14萬也可現在買到三房連4136平方公尺土地的了,這在沿海地區都不可想象的事。
說了那麽多Cunnamulla,該到在這裏的華商。事源發現這一在1929年的舊聞:
讚記有多少個股東現在還沒有查到,按說“經營西人文房雜貨生意數十年”,應在1900年之前的事。同期是否有其它華商也在經營,也沒有資料左證。但按廣告所說他們撿執已故華人遺骸的事來看,他們是當時最後離開Cunnamulla的華商了。
撿執已故華人遺骸的事,昆士蘭幾個大的市鎮都有善堂做這些善事。一般的程序是已故華人遺骸已葬10年,除按善堂通報運送遺骸的時間前報備外,還得向地方政府申請開棺起遺骸;遺骸打箱包裝好後送至善堂統一發運回香港東華三院,然後通知國內親友到取(期間需繳付存放費用)。問題在當讚記同仁一旦回國,當地就沒有人可以代辦這些事了(包括經濟能力),故而讚記同仁決定撿執已故華人遺骸,並跟隨他們所乘搭的彰德號船回香港,隨後交香港東華三院。
讚記同仁應沒有這13具已故華人遺骸國內親友的資料,否則直接通知香港東華三院則可。這13具遺骸中有7具屬香山(現中山市),能歸葬的可能性比較大,其它6具就難說了。13具遺骸中有1具是香山的女性。
從開棺起遺骸到送達香港東華三院,每具成本約在10英鎊或多一點,總成本約在150英鎊,不計勞心勞力。
讚記結束營業回歸故裏,在當年的曆史環境是不難理解的。這幾個人年齡大概應在55歲到60歲以上,再拚搏下去是覺得沒有多大意義了。
首先是後繼沒有人。按當年要申請國內直係親屬來接掌有兩個條件:(1)每年的營業額達標,這一點很難做到,Cunnamulla的人口太少了,需求有限。(2)即使有可能申請,能來的直係親屬是有年限的簽證,在代掌管期間營業額下降到標準以下則取消簽證。更難的是幾個股東之間如何均衡利益,權衡之下幹脆全都放棄。
其次是連申請子女來留學的路也堵死了。申請子女來澳洲留學必須是私立學校,但Cunnamulla僅得公立學校,除非安置在其它城市的親朋照應。
百年過去,現在的移民恐怕連想都不會想到Cunnamulla的了。但並非不是條路,除了生活枯燥外,成本低﹑易生存,同時可利用過渡期學好英語;到時機成熟在轉到大的城市去拚搏。
Cunnamulla
這商家最終可能走了。但當時在其周圍,尤其是Charleville(車厘蔚)埠,還是有幾家華商的,且該地華商輻射周邊地區,也包括上述Cunnamulla。1920年代初,有中山人袁僚興來到Cunnamulla留學,幾年後離開回國。此後也有人到上述車厘蔚留學,但最終也是去到布裏斯本留學。車厘蔚的華商此後也向北發展,並未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