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益徽與聯益堂 (2)

(2023-03-08 17:23:08) 下一個

在沒有飛機載客的年代,華人每年來澳洲的人數較多,而僅有輪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大概在1870年之前,輪船對載客或載貨沒有嚴格的分別要求,船上有空間可載客,世界各政府都沒有製度來控製(缺乏一個世界性的組織來達成各國的共識);所以有些船長在運貨到香港後卻沒有貨物運走,故而將空出來的地方運送勞工,甚而因利所在而改變航線直來澳洲。

根據陽於軍所譯的“四邑淘金工在澳洲”一書(p20 – 22)的資料,1857年到1863年進入南澳羅布的船共有35艘,分別屬於美國(10艘)英國(20艘)及荷蘭(5艘)。

上表所列的是將乘客與墩位比例及船員與乘客比例最多及最少的列出,其中英國船 “探索者號”的乘客每人僅占船荷載的1.44 墩, “天神號”每百乘客與船員間的比例則在18.9個船員;美國的“海上霸王號” 乘客每人僅占船荷載的2.22 墩,則每百乘客也僅得16.6個船員), 絕大部份船的乘客都在1.45-3.0墩,而每百乘客與船員間的比例則在5 - 8個船員。乘客與船的墩位比例越少,能活動的空間越窄,空氣流通或居宿環境越差; 每百乘客與船員間的比例越高,則有更多的船員可以有空照顧客人,畢竟船上各員工的分工不同。

1870年左右英國政府以英聯邦的名義公布了對客輪運輸的規定。例如客輪必須保證客人飲食的份量(在航程期間每天的肉類、蔬菜及水等),根據船墩位的多少,也規定了要有相應的藥物份量及需要配備醫生的要求。相關的證明文件必須在離開英聯邦範圍內的港口前向海關申報,否則不得離港;被列入黑名單的,日後在進入英聯邦範圍內的港口時將遇到麻煩,甚至被拒絕入境。

到19世紀70年代先後有四間郵船公司來往香港及澳洲之間,其中包括澳洲的東方和澳大利亞郵船有限公司E & A steamship company,始於1880年;香港英資太古洋行的中國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 始於1890年前後; 日本尤森會社Japan's Nippon Yusen Kaisha, 始於1896年前後;及德國的遠洋船務公司German Ocean Shlpowning Company, 早於1880年。這四間公司在雪梨都有委托華商做代理。由於英國來澳洲的船較多,故在澳洲有個船務總代理吉彼士·百利德Gibbs Bright(早期華人報紙譯作“劫時”)輪船公司,所以劫時公司常在廣告上登說屬下的船實際上是東方和澳大利亞郵船有限公司的船,後來日本郵船株式會社也是交劫時公司代理。當然,代理商自己也出售船票, 華商代售船票及貨運隻是分擔部份華人的需求,一些華人會直接向劫時公司購買船票。

早期來雪梨的客船除了英國的輪船外,還有屬英資的中國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1897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ippon Yusen Kabushiki Kaisha加入從日本到香港然後經東南亞的澳洲的客運競爭;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在雪梨的澳洲代理是吉彼士·百利德(Gibbs Bright)輪船公司,而吉彼士·百利德早期與華商的天和堂合作,天和堂向華人代售船票及貨運(目前仍未能查的天和堂的資料,所以不肯定是歸那一間華人商號)。(“李益徽與聯益堂” ,李承基:中山政協 2006年6月6日)

約略簡介幾間輪船公司的情況:

一. 東澳郵船公司 E & A steamship company

東方和澳大利亞郵船有限公司(簡稱“東澳郵船公司”), 成立於1873年。由昆士蘭政府與四名英國和澳洲商人簽約合辦,原專為在新加坡、荷屬東印度群島、昆士蘭和悉尼(後來擴展到香港和墨爾本)之間運送郵件。到了1880年由於郵政合同沒有續簽,公司隨後倒閉。旋即由原股東成立新公司,即現在的東方和澳大利亞輪船有限公司(The Eastern and Australian Steamship company Ltd),將其資源集中在澳大利亞到香港的航線上,最終向東擴展到上海和日本,運送乘客和貨物,其航線亦稱E & A Line。其後由於來自中國航海公司和日本尤森會社的激烈競爭,最終於1918年被Lord Inchcape勳爵的P&O收購, 東澳郵船公司成為其屬下子公司。1946年英屬印度蒸汽導航公司和新西蘭聯合蒸汽船公司各收購了P&O及其子公司的四分之一股份,Lord Inchcape勳爵則保留了澳大利亞聯合蒸汽導航公司剩餘的股份。20年後,也就是在1966年,P&O完全收購了E&A。

二. 中國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

香港太古洋行早期的原名為John Swire and Sons (JS&S) , 在1873年購買了聯合蒸汽航運公司(Union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的三艘船用於長江下遊貿易,並將其中兩艘給予新成立的子公司中國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亦稱中國造船公司),接著在上海和其它內河港口租賃物業開展業務,所以在19世紀70年代中後期擴展到珠江貿易及上海至寧波和上海至天津航線。 這些航線都經曆了激烈的競爭和價格戰,所以與其它航運公司達成了聯營協議(價格協商)。1883年,為了處理沿海貿易而新成立了海岸船東公司Coast Boats Ownery (簡稱CBO),中國造船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也合並在其中。隨後中國造船公司擴大了船隊和停靠港口,在1894年已擁有29艘船停靠在長江沿岸、華南海岸、菲律賓、東南亞、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和華北海岸的港口。

三.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Japan's Nippon Yusen Kaisha

該公司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70年土佐家族創立的Tsukumo Shokai航運公司。1875年,該公司更名為三菱商海(Mitsubishi Shokai),開通了日本第一艘客輪服務,航線從橫濱到上海;同年更名為三菱郵船公司。1885年,與Kyodo Unyu Kaisha(成立於1882年)合並,采用了日本郵船株式會社Japan's Nippon Yusen Kaisha公司的名稱。在合並後的公司擁有58艘蒸汽船迅速擴大業務,首先擴展到亞洲其它港口,然後擴展到世界各地,1896年開通了到西雅圖的航線,1899年開通了到倫敦的航線。

四. 德國的遠洋船務公司German Ocean Shlpowning Company

德國的遠洋船務公司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定期從歐洲運送貨物到澳大利亞,並在回程中將澳大利亞的初級產品運送到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澳洲政府將在澳大利亞水域經營的德國航運公司的阿爾托納號、普法爾茲號、埃拉斯號、柏林號、西吉斯蒙德親王號、霍巴特號、提比留斯號、圖魯爾號和日耳曼尼亞號扣押, 聯邦政府將沒收的船隻重新命名以備戰時使用, 被俘的德國商船船員被拘留在托倫斯島和羅特內斯特島,後來被轉移到Berrima和Holsworthy營地。

被扣押中最著名的公司是北德勞埃德North German-Lloyd (NGL),德國輪船公司German Steamship Company (HANSA)和德澳航運公司Deutsche-Australische Dampfschiffs Gesellschaft (DADG或德澳航運公司)。德澳航運公司成立於1888年,經營從漢堡經安特衛普和好望角到阿德萊德、墨爾本和悉尼的服務。該服務於1889年7月開通,但在幾年內,到澳大利亞的客運服務就停止了,於是該公司的活動僅限於到澳大利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貨運貿易,後來又擴展到北美和南美。戰後該公司從新開始航運服務。

五. 劫時輪船公司Gibbs Bright

在上麵的廣告中,兩個告白同列,所出售的船票都是同樣的屬於太古洋行的船隻,也就是說船的真正船東、澳洲總代理及華人代理聯益堂都在同時售賣船票,由顧客自由選擇。顧客選擇的結果是價格是一樣的,隻是語言不同,在下船前後所受的照顧由各自售出船票的公司負責。這樣可以看到船票價格的成份了, 真正船東所售的船票是百份百, 澳洲總代理可能得到船票的10%的回傭,而聯益堂得到的7.5%是在澳洲總代理10%之內。

早年天和堂因華人來往香港澳洲之間較多,所以曆年來收益可觀;但在1890年之後因淘金潮退去而華人來往大幅減少, 在鳥修威入境的華人從1888年的1348人到1889年急遽下跌到7人, 天和堂提出解除代理合約,是故才有聯益堂的出現。而太古洋行初在雪梨時是交給一個報關稅的華商沙三代理,後來看到沙三管理不善,也一並交與聯益堂代理(“畫蛇添足” ,廣益華報:1902年1月31日第3-4頁)

然而到了1921年除了德國的遠洋船務公司退出客運市場外,劫時公司也僅代理東澳郵船公司E & A steamship company的船隻,日本郵船改為般非立Burns, Philp & Co., Ltd為總代理, 中國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則也改為要路公司G. S. Yuill & Co., Ltd 為代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