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梅光達 (1)

(2022-11-28 14:28:44) 下一個

寫在前麵的話

對澳洲華人曆史有所關注的大多都知道梅光達其人,網上也不乏關於他的簡介。

在搜集梅光達資料時,經常出現在腦海的詞是“以史為鑒”。學史而不鑒史,無異於空入寶山;也如大多人去旅遊,除“打卡”外,轉眼仿如曾經神遊,不留一絲記憶。尤其同是第一代移民的我,其間的得失對錯,別有一番滋味。

故而在執筆時略改過往的做法,采用邊述邊議的方式。述的是史,並加插入一些別人可能漏去的資料;議的是對百年以還華人移民澳洲的經驗教訓,或許部份會是對時下新一代移民的認知作一些評估。

至於“正”或“誤”,祈指正。

一.童年到青少年

梅光達1850年出生於廣東台山南部的端芬鎮山底村。

據大多關於梅光達童年的描述是“他的父親梅擴遠是稍有成就的裝飾器具商人。1859年他隨同叔父移民澳大利亞,其叔父當時負責裝運一船苦力到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鄉村地區的阿拉魯恩(Araluen)及布雷德伍德(Braidwood)金礦區。到達布雷德伍德之後,梅光達寄居在蘇格蘭人托馬斯·福塞斯Thomas Forsyth位於貝爾溪(Bell's Creek)的店鋪裏”。

按下澳洲方麵不說,先研究一下梅光達的父親為什麽會同意讓其叔父將他帶到一個異國他鄉且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的地方生活,這不大符合華人倫理道德的安排,那怕是已與世界接觸了超過百年的今天,應沒有任何一個父母敢冒這種風險。這種情況與“棄嬰”近似,是特定的社會環境造成的,一如上世紀某些年代。

1859年的台山(當年稱新寧縣)是廣東土客大械鬥的主戰場,況且原住民間“宗族勢力強大,往往導致民間衝突的發生” ,更要命的還有據新寧縣誌載:鹹豐元年(1851年)至光緒末年(1908年),57年內有大水害10次,大台風7次,地震5次。旱災4次,瘟疫4次,饑荒5次,共35次。故而台山人們不得不冒險去海外尋求出路,也造就了名揚四海的僑鄉,,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有 “美國華僑半台山”之說。

梅光達的故鄉端芬鎮過去隻是一個簡單的橋圩,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初立圩時,由附近梅、黎、吳、李、關、阮、黃、江、陳、何等姓氏家族聯合組織籌建,叫“十戶圩”。因地處大同河與端芬河會合出海口處,加上當地人習慣稱“河”為“海”,故改名“海口埠”,也不過是簡陋的平房沿街而建。

在圖中可以看到瑞芬鎮離海岸比到台山市區的距離還近,況且有河道直到海岸而易於乘船到澳門或香港,是故被廣東台山人視為當年出洋第一港。端芬鎮現存各式各樣南洋風格的騎樓或歐陸風情的洋樓多為1880 – 1937年間興建,盡管已然陳舊或年久失修,卻不難想象當年的輝煌,也見證百多年來華僑從“出洋謀生”到“直把他鄉作故鄉”的變化。一如1895年新寧知縣李平書在“寧陽存牘”所寫:“寧邑地本瘠苦,風俗素崇儉樸。自同治以來,出洋之人多獲資回華‘營造屋宇,煥然一新。服禦飲食,專尚華美;婚嫁之事,尤鬥靡誇奢,風氣大變” 。1920 – 1930年間,單就端芬鎮方圓兩公裏內就有墟集6個,梅光達故鄉的山底墟“每逢墟日,貨如輪轉”,有“老虎墟”之稱。

簡略介紹梅光達故鄉的情況,大概可以了解梅光達來澳洲前並沒有可能接受係統的儒家教育(或許斷續地學了一些),故而中文的根底不會很好;但後來的生活並沒有完全脫離華人社會,能流利說粵語是肯定的,是否能讀及寫就不清楚了。好象沒有人在這方麵作較深的研究,事實上能找到依據的機會不是很多,可能在梅光達故居能找到一些痕跡也不一定。

突然想到一點,移民的後代沒有學好中文是否就忘了根?百年以還爭議不斷!不過,在梅光達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甚麽是“大愛”,後麵會有相當多的例子加以說明。

1859年梅光達隨同叔父到澳大利亞時,是到了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鄉村地區的阿拉魯恩(Araluen)及布雷德伍德(Braidwood)金礦區。這一帶距離雪梨西南約200公裏,距現時的澳洲首都堪培拉東側約55公裏。

我們先看看Braidwood和Araluen的地理情況:

隨著時間的轉移,近數十年間越來越多的澳洲史學家在挖掘早期澳洲華人的曆史,梅光達初來的情況也陸續浮現。梅光達的叔叔所帶來澳洲的台山勞工是Percy Simpson(後來成為梅光達養父)所委托在華所招募,並雇用在Jembaicumbene礦區工作。Percy Simpson還同時擁有Bell’s Creek的采金權。梅光達的年齡太小了,隻能安排到Thomas Forsyth的店去工作。

正因為梅光達年少,卻恰好是學習第二語言最佳的年齡(據澳洲考證,在13歲以前學第二語言不會帶有母語的口音),他學得很快,同時店主和後來他的養父都是蘇格蘭人,故而他所學的口音能盡快溶入到Percy Simpson的家庭中去,甚而得到Percy Simpson夫人的寵愛。正因為受雇於Percy Simpson的華人大多是台山人,也需要通過梅光達直接與雇員們溝通。

或者可以說梅光達來澳洲後不久,過的是類似寄宿般的半工讀生活,這種情況無論在當年或今天都是難以複製的。時至今日也有人將孩子送到第二語言的家庭中寄宿,是可以盡快掌握第二語言及溶入其文化,卻與母語脫節了;如果是陪讀,母語是可以持續,但又有可能成為學習的障礙。故而對今天打算送年齡太小的孩子出國讀書,除經濟考慮外,還得清楚了解自己要的是甚麽。

在1858 – 1870年間,Braidwood周圍的金礦區約有10000淘金工人,其中活躍在Majors Creek和Bell’s Creek的4000淘金工人有1500人是華人。曾經繁華的Braidwood至今隻有1700人口,Majors Creek和Bell’s Creek則幾乎渺無人煙。這附近的金礦區式微後,大多雇傭期滿的華人又轉戰到Lambing Flat去了,部份留在礦區的華人除了轉行到種植外,一些則自行申請采金權或雇用他人工作(包括自己的同胞)。

梅光達在Braidwood生活一直到成年,除了協助Percy Simpson之外,他幾乎完全溶入了當地的社會,包括信奉天主教﹑參加募捐活動;騎馬﹑參與田徑及足球等體育活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