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葉威記 Yip Way Key (2)

(2022-06-04 18:52:18) 下一個

葉威記出喪的資料是早已存檔的資料,之後在收集其他資料時越來越發覺其他華人難出其右,後來的大多知名的華人出殯的模式與其相若。一般來說,無論在歷史的任何階段,司空見慣的文化習俗極少見之於文字記錄,要對當年的社會狀況有所理解的話,多是由少量的存世文字與圖畫來推測和證實。象葉威記這樣出喪的情景在澳洲極為罕見,所以澳洲傳媒在文字在著墨較多,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給我們。

另一方麵,在英語體係的國家中佔用幾乎是一天的時間和主要商業區的兩條大街道進行全中國式的文化習俗巡遊,沒有當地政府批準是不可能的,所以葉威記出喪巡遊是由是P•Kirby女士承辦發喪及由J• Bennett親自主持整個喪禮過程。這樣既能更好地協商出既是全中國式的文化習俗巡遊,又不至於當地社會反感和受影響地區商界的體諒,以及能在整個過程中雪梨警方在安全方麵予以協助。

下圖是1894年雪梨的地圖,藍色線是葉威記出喪的巡遊線。

這兩天翻查葉威記的資料時發覺當時另一份報紙Australian Star (Sydney, NSW : 1887 - 1909)也有詳細的說明,故特在這裡作補充。

報導中是這樣說的:“行進的順序是這樣的:隊伍中首先來了一個散開冥幣的人。代表用金錢的紙條來為逝者通往天堂掃清道路;(1) 默哀; (2) 銀樂隊;(3) 兩個人拿著黑紗做的輕旗和絲綢上的字象征著死者的姓名、姓名和地位;(4) 四名男子舉著表達懷念的輕旗;(5)兩個抬著窄框的男人,每個人都用絲綢做的,表達懷念;(6) 四個人,每個框架的兩邊各有兩個人,舉著旗幟,表達懷念;(7) 兩名男子舉著4號旗,也表示懷念;(八、九、十)由四個人抬的表達懷念的橫幅;(11) 兩名男子舉著窄的絲綢旗幟,大約長度5英尺高,表示懷念的;(12) 兩名男子在小桌子上拿著一根神聖的蠟燭,以示對逝者的敬意懷念;(13) 兩名男子攜帶死者油畫肖像;(14) 兩人,同13號;(15) 一人手持大扇;(16) 一名男子手持象征和平、幸福和休息的盾形天篷;(17) 四個人打著另一種表達對死者懷念的旗幟;(18) 裝有花圈的馬車;(19) 靈車和八名抬棺人;(20、21、22) 殯葬車。”最後在碼頭上,人們開始祈禱,祈禱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

負責運送的中國氣船“慈南號”(Tsinan)是專船,先運到香港,然後經水或陸路轉運回現在的東莞市茶山鎮京山村黎暮嶺的家族墓地安葬。(圖中紅色圓圈就是葉威記的祖家。從雪梨開始到在家族墓地安葬的過程中,其夫人Loy War Moo全程陪同。

在整個喪禮的進行過程有住在的梅光達、“泰來安”的Fook Lum(中文姓名待查)及由南澳阿德萊德趕來的葉繡華(葉威記的親侄子)負責打點。負責城區維持社會秩序的是警察巡官Mr. W. B. Oates,碼頭方麵則是探長Hyam先生。

喪禮結束之後,維記的生意經營由葉威記委託暫時的Fook Lum及“泰來安”商號負責(見下圖)。

此次喪禮催生了香港及澳洲的“東義堂”。“東義堂”於1893年在香港成立,主旨是在東莞“建築義塚,尋兄友骸骨,歲時祭祀,運送先友骸骨回裏,歸正首丘。繼而辦義學,培育失學貧童”。其後在香港的“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建立“東莞義塚”(1897年完成)。在這之前,澳洲是同意華人骸骨由其親友零散帶回中國(見廣益華報1896年3月6日第6頁報導)。

建築“義塚”,歷來已久,多是埋葬無主孤魂。海外華僑多由各會館製定一套原籍安葬的章程。澳洲自從有“東義堂”之後,其他各縣也建立起類似的善堂(關於這一部份將留在“早期澳洲華人的生活”中詳述)。

以前在“早期澳洲華人資料”中所寫的“早期華人的物品鏈供應 (29)”有談到“維記”的資料,但從現在看來有改寫的必要。維多利亞省早期華人的物品鏈供應大部份依靠劉光明等在墨爾本供應,偶有抵達其他省份。而紐省的葉威記所創建的“維記”,其供應鏈則遠達其他省份,他是怎樣做到的?在早期的英文報紙中我尋覓了很久,得到的資料不多,葉威記是否屬“低調做人,悶聲發大財”的人?這需要更多的資料去證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