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澳洲第一任總領事在於1908年7月正式奉旨允準,但真正到任是在1909年3月22日。建館費用為15000両,由上海道撥支。
在這之前,1886年底,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派王榮和(副將、兩江總兵銜)、餘瓗(鹽運使銜候選知府)為遊歷使到過南洋諸島及澳洲。1902年駐星架坡總領事羅宗堯奉駐英國公使命在澳洲訪察商務民情,據說另有一任務是勸澳洲的保皇黨解散。在澳洲期間曾諮詢過再澳洲的商人集資建館的問題,原因是朝廷在簽訂《辛醜條約》後根本無力考慮這方麵。而另一官員黃厚成亦奉駐英國公使命在1906年11月到澳洲了解澳洲華人情況,以方便與英國政府商討在澳洲建立領事館事宜。到1907年5月獲答覆可在澳洲設立總領事館。
第一任總領事梁瀾勳還未到澳洲,就碰上了難題。當時清政府民政部除在國內作人口統計外,並在1908年11月函令澳洲華僑註冊登記。表麵上是與國內居民同等,一並知悉國內華人的數據。梁瀾勳剛到任就必然要切實執行,卻引起各地華人的強烈抗衡。盡管他是廣東人,通曉英文,卻是焦頭爛額,1910年11月就由唐恩桐接任了。
在搜集早期澳洲華人資料時,發覺即使是被公認為報導資料較為詳述的維基百科也出現誤差,例如:
1.“清朝在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開始派出使節到歐洲和美洲國家,並具備派出使節到澳洲的條件。清廷自1877年起,就開始準備在澳洲設立領事館,不過由於英國當局的阻礙,而未能在19世紀終結前成事”。
清朝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1861年在天津設立。有意思的是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後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東交民巷隻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主要隻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外國使節隻允許在這裡居住四十天)。到了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公使﹑法國公使﹑美國公使﹑俄國公使才陸續搬入,1900年前則多了、日本、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國使館而變成使館區。請注意的是,1861年3月有四國的公使入住東交民巷,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卻是1861年在天津設立,換言之外國公使在北京是虛設,真正打交道卻在京門之外。
廣東巡撫蔣益澧是在同治五年(1866) 七月最早建議朝廷“效仿西洋以商護國、以官護商的強國方略 ,根據現有中外和約所規定的彼此遣使條款 ,遣使聯絡各埠華僑”。其後是李鴻章在湖廣總督任內(1967年12月)在其奏折中代呈江蘇布政使丁日昌的在海外華埠設領事的建議,而丁日昌的呈文是明確建議朝廷 ,效仿西洋設領措施“設立市舶司 , ,赴各國有華人所處 ,管理華人;是晚清地方大憲第一份全麵論述設領必要性的奏文,但都沒有下文。
清朝有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開始派出使節到歐洲和美洲國家的事不假,中國駐英公使郭嵩燾是1876年被授兵部侍郎,出使英國道歉,成為首任出使英國欽差大臣,兼出使法國欽差大臣。也隻有郭嵩燾前往倫敦,才有與英國外交部談判在新加坡的設立領事問題。
1886年底,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派王榮和(副將、兩江總兵銜)、餘瓗(鹽運使銜候選知府)遊歷南洋諸島及澳洲,考察各埠捐船、護商、設領的可能性,但主要目的是海軍捐,以便盡快組建粵洋水師。其後在1887年12月8日上“派員周曆南洋各埠籌議保護華民折”摺。摺中說:
“其抵新金山之缽打穩埠也,華工三千餘眾,雪梨附近華人萬餘眾。美利濱埠、旺加拉打埠、必治活埠、叭拉辣埠、紐加士埠、市丹塔埠,均屬新金山外埠,惟庇厘市檳埠係袞司倫之省城。又有湯市喊路埠、波得忌利士埠及穀當埠,每處華人自數百至千餘不等,該委員皆勤加撫慰。查新金山即英屬澳士地利,為五大洲之一,地方遼闊,物產繁富,多五金礦產。華人至者頗多,英欲阻之,特立收人稅之法,每人納英金十鎊方準登岸,間有收至三十鎊者。似可援照美國總領事章程,在雪梨大埠派設總領事一員,總理雪梨及美利濱、亞都律、袞司倫各埠並紐討蘭島華人商務,則華工得所庇倚,謀生益覺有資。其各埠副領事,可即令商人兼辦,無須發給薪費”。
張之洞向朝廷提出南洋設領計劃在南洋可以實施,但在澳洲則不可行。原因並不是 “由於英國當局的阻礙”,而是英國的國家體製很難答允。澳洲當時是六省及北領地的管理各自獨立,要設領事則須要與各省獨自會商;另一方麵華人社區凜然像一個個準政府,一旦設領事時外交糾紛會接踵而至。實際上英國政府當允諾在新加坡設領事時就有所警覺,當時(1877 年)已在設立華民護衛司署 (Chinese Protectorate) 專司華人事務 ,所以允許中國設立領事館的條件 :一 ,必須是隻能作為商業代辦 ,照顧華人的商業利益 ,不能過問當地的華人政治事務 ;二 ,領事設置隻能是一種臨時性安排而不是永久機構 ;三 ,第一任領事必須是當地有高尚地位和品德的新加坡華人 ,而非由中國派來的官員。經歷五個月的談判 ,郭嵩燾答應英外交部提出的條件而得以成功。該領事的人選是以番禺籍新加坡富商胡璿澤已出任俄國駐新加坡領事來任職,光緒三年(1877) ,胡璿澤正式出任駐新加坡領事 ,也是中國第一任駐外領事。但朝廷隻給領事館開辦經費 ,其他費用由領事館自籌。胡璿澤於光緒六年(1880) 二月十七日病故 ,駐英大臣曾紀澤令領事館隨員蘇溎清暫為代理領事 ,再函請總理衙門擇員充補。但駐新加坡海峽殖民地總督史密斯 (Cecil C. Smith) 拒絕承認蘇溎清 ,強調海峽殖民地政府並未同意中國在新加坡設立永久性領事館 , 要堅持其領事選擇權。經清朝駐英使臣曾紀澤在倫敦交涉三個多月 ,英國政府方允許清政府在新加坡設立永久領事館。但海峽殖民地政府仍堅持蘇溎清的代理領事為臨時性任命。經曾紀澤與總理衙門函商 ,原駐英使館三等翻譯官左秉隆於光緒七年 (1881) 八月出任新加坡領事 ,並得到英方承認。
所以在澳洲尚沒有成為聯邦製政府之前,澳洲不可能出現正式和合法的中國領事。
2.“19世紀後期,澳洲政府開始頒布限製華人的政策,故此華人要求清朝設立駐澳使館的聲音日益高漲。同時,保皇會和革命黨也在澳洲從事反清活動,並與當地華人聯繫及籌募經費,甚至向他們發表演講,論述國是。於是清政府便決定設立駐澳領事館”。
1880年開始,澳洲各省及紐西蘭等已經進行議會選舉,籌備聯邦政府(後來紐西蘭退出,各省嫌菲濟群島離得太遠,所以基本以澳洲六省及北領地為框架。故而澳洲的未來便成為輿論的焦點,“澳洲人的澳洲”便在這種歷史環境下形成,除了要求限製人口龐大的臨時居留華人外,更擴大到沒有歐洲語言基礎而被認為不適宜在澳洲的外國人移民。關於這一點,無論在中國及海外至今仍在指責澳洲當年反華是偏麵的。假如早期華人沒有那麼多陋習及有相當多的華人選擇永久在澳洲居留,那限製華人來澳的政策或許有所改變,當然歷史沒有假如,尊重歷史,並在其中尋求今天合理﹑合法﹑合情的生活在澳洲,這應是當代華人應有的態度。
當年“華人要求清朝設立駐澳使館的聲音日益高漲”的情況不假,但對領事館的功能誤解太深,最大的認知是保護僑民。問題是領事館保護不了因陋習或犯罪的華人,於是乎攻擊中國領事的不是,並不是當年的澳洲政府,而是各式各樣的華人團體,甚而竟有所謂不承認某某是中國領事的鬧劇。
澳洲的保皇會直至1910年仍在年年電賀“吾皇萬歲萬萬歲”,所謂的反清隻不過是要求光緒正位;“革命黨也在澳洲從事反清活動”又是另一誤傳,墨爾本有“新民啟智社”亦僅在探究國是,澳洲華人與孫中山有所聯繫則是有了領事館以後的事了。與孫中山合作的是遠在加拿大的康有為,或許與澳洲保皇會的捐款有關,卻並非澳洲保皇會能掌控的事。
3.“1901年,澳洲聯邦成為大英帝國內的一個自治領,自此英國人減少了對澳洲外交事務的幹涉,而且還有利於清朝設立駐澳領事館。到了1907年,英國外交部才同意清朝在澳洲設立領事館。雖然雪梨聞人梅光達曾是澳洲華人社區、歐洲各國駐澳領事和澳洲總理都支持的領事人選,並已多年擔任清廷駐澳洲的代理領事,但梅在1903年領事館設立之前遇刺身亡。1909年,中國在墨爾本設立駐澳洲領事館,中國首任駐澳洲領事為梁瀾勛,於1909年到任”。
上麵的一段又不盡不實了。
1888年11月梅光達與妻子瑪嘉烈·斯卡利特及幼女第二次返鄉,他在廣州拜會了兩廣總督張之洞,其主張得到張之洞贊同,並力勸梅光達上京謁見清廷大臣,麵陳建議。個人的看法是張之洞讓梅光達到京麵陳既有加強他對朝廷主張的旁證外,實際上也為未來將梅光達推舉為駐澳領事留下伏筆。然而“梅光達深諳清廷腐敗無能,即使北上,亦無結果”的說法過份牽強,倒不如說他自承難以集資承擔領事館其他費用。同時他是攜帶妻女回鄉,也有不便的原因。
梅光達沒有到京,加上到過澳洲的遊歷使王榮和、餘瓗兩人之前的匯報,故而張之洞奏請封賞梅光達五品軍功銜、戴藍翎。清廷授賞的劄文說:“……本鎮查有商人梅光達,在英屬雪莉埠地方貿易有年,不忘根本。平日維持調護,既能宜切枌榆,於華民不無裨益。而此次前來查詢一切,尤賴該商奮勉,多所幫助。殊屬可嘉。理合賞給功牌,用示鼓勵”。 1894年梅光達的弟弟在香港再次捐官,是故又獲清廷禦準授予四品軍功牌(四品頂戴),其父、母、祖父、父母亦獲賜銜。
梅光達在雪梨華商中不算極為富有,這在他死後所拍賣的清單中可以看到。他的茶葉多是經李益徽進口,然後經營發售及開茶館。他與維記葉威記、安益利李益徽及廣益華報孫俊臣來往密切,但並不參與任何堂口的活動(商業的除外)。李益徽組建聯益堂及參與保皇會;孫俊臣是洪門中人,卻不是主要成員;梅光達則獨善其身,是故康有為付函望他支持保皇會都沒有理會。
梅光達是否是第一個入籍澳洲,沒有文件可供證明,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另一重身份 - 是個華人,卻在他在生時的活動可以明證。
(1)廣益華報1895年5月10日 第4頁 “要務關心”中提及梅光達入稟要求允許已在澳洲的華人自由進出六省,卻適逢鳥修威省督憲逝世,得到的回答是容後再議。
(2)1897年,鳥修威省議政局商議欲禁別國雜色人等入埠一事,梅光達及廣益華報兩股東未士非立與孫俊臣在11月30日和12月1日連續兩天的下午和夜間連續守候消息。當梅光達有事離開時,梅光達夫人則代其夫守候。同時在各報章刊登孫俊臣投遞督憲稟章及光達翁投遞議政局稟詞。
(3)華人有事而求,多是盡心排解的例子甚多,不一一列舉了。
梅光達遊刃在主流社會和華人之間,交遊廣濶,被視為華人的代言人是正常不過的事。在非晉見中國來澳洲的官員時,他是不穿戴官服的。
梅光達不參與保皇黨,導致保皇黨不滿是必然的。是故在他死的時候,東華報(東華報1903年8月1日第3頁“光達作古”)是這樣報導的:
本埠華商梅光達,粵東新寧人,作賈於斯數十年,向操茶葉為大宗;故西人以茶商目之,伊平日與西人交涉最為密切,西人鹹嘖嘖頌其行誼不置。華人亦多仰重之故,其名譽亦甚著。近數年來其舉動屢有不孚人望,論者為其晚節惜焉。上禮拜一日伊以身體抱恙,延西醫調治。西醫謂其心實受病,迨至禮拜日遂不起而作古人矣。本禮拜二日舉行殯葬之禮,聞中西人送喪者約有二三百人。中有西人官紳在焉。道旁觀者以其喪禮之盛,謂死者殊有榮光矣。聞光達享年五十有三,遺下妻室一人,子女六名雲。
1902年8月19日梅光達在現在悉尼Queen Victoria Building的光達茶樓辦公室中遭入室打劫,除被劫去20餘磅外,傷及頭部。打劫者後來被判坐監12年,算是從重定案的了。
說句題外話,前些日子看到一個貼子,說梅光達被白澳狂熱分子打傷致死。這類不實之言,還是多看史才說的為佳。
梅光達經過被劫之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1903年7月26日,終因患胸膜炎醫治無效,不幸去世。梅光達出殯之日,政府當局特派專車護靈,悉尼市民和僑胞3000多人參加了葬禮,殯儀肅穆而隆重。澳大利亞總理也致函向梅光達的家屬表示深切的哀悼。澳大利亞報刊載文讚揚“他是出生在中國的傑出兒子,是集中國人勤勞、智慧與才幹於一身的偉大僑領。”
下圖是梅光達葬禮一景。
由於梅光達既有官銜,亦被視為華人的代言者及有可能成為第一任領事,所以將他放在這一篇中。至於他的其他故事,有可能的話,會在以後的“澳洲華人名錄”中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