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早期澳洲華人的第二代 (26)

(2021-05-20 10:57:21) 下一個

 

上圖是1894年10月13日悉尼本土的英文報紙的報導(該報導有多份報紙轉載),至11月2日華人報紙“廣益華報”才登更詳細的資料。

當年的英文報紙刊登是有誤的,最大的漏洞在父女的同名同姓(Lan Hoy Ah Chee),無論是那個國家或民族都不可能的事。在查核資料時發覺在K˙ Bagnall所箸的“Golden Shadows on a White Land”一書中第199頁有這樣的注解:“Lan Owee Ah Chee(NSW BDM, Birth 1878/23064”,這與該女的出生年份及地點吻合,故能確定該女子的名字為“Lan Owee Ah Chee”;盡管如此,在各種搜索下仍未能查到更多的補充資料,所以僅就“廣益華報”的報導和其它可供證實的資料來說明。

 “廣益華報”在看到英文報紙的報導後,寫信道賀並問及她的家庭情況,最初該女不願回答,在“廣益華報”再三請求下,才知道其家境。

該女子的父親是曾麟趾,新寧縣人(現在的廣東台山市),出生於1839年,19歲(1858年)來澳洲,初期在維多利亞淘金,後充當幫助屠夫的工作;略有餘款即開華人雜貨店,生意一般,轉讓別人再去淘金;淘金有利後聽說在“乜度壓朗”(英文名稱待查)的雜貨店生意會不錯,所以1875年轉到該地開雜貨店,再在“鴨巴壓朗” (英文名稱待查)又開分店。1876年在根打佳Gundagai再開一分店,名“泰昌”;1877年又到都密Tumut加開一間分店,名“泰隆”。

都密Tumut在距悉尼西南方向411公裏,步行至紐省與維多利亞省交界的Albury約200公裏。按當時澳洲各省的政策來說,曾麟趾先生應是偷越省界至紐省Adelong Creek金礦區域的。

曾麟趾先生的結婚時間及地點不詳,唯一可知的是Lan Owee Ah Chee於1878年出生在都密Tumut。到1894年時Lan Owee Ah Chee是16歲,參加從英國倫敦大琴師來紐省悉尼鋼琴考區評級考試,評分為93分,得全省第一名,所以得以揚名。她學琴師從根打佳Gundagai的琴師。找不到曾麟趾夫人是何種族,但從Lan Owee Ah Chee的琴藝及其弟在書院讀書的情況看,曾麟趾夫人的學曆不會差。

曾麟趾先生在1891年回國逗留一年(回國期間,生意由其搭擋曾德管理),並在香港開設兩鋪,分別名為“謙和泰記”和“均順泰記”,然後在1892年再回到紐省都密Tumut與家人團聚。

之所以將Lan Owee Ah Chee放在這一部份,是因為曾麟趾先生來澳洲的年份在早期華人來澳洲淘金之一,也可以看到同期華人的婚姻狀態和職業的轉換情況。

補充一些曾麟趾先生資料,“廣益華報”在1898年9月2日有關他的報導中已寫成“曾趾”, 開文房雜貨店,是從雪梨進貨的,貿易量極大,並在根打佳埠以3100鎊購有酒店,並以7760鎊購入其它物業及土地,均為現金交易。1900年他將都密Tumut的生意頂讓與別人(改名“泰隆”),攜帶家眷回華,先後在香港及上海等地創業。在1905年11月4日再次報導他的消息時已是“華商仙遊”。他在都密時常捐款或物資與當地的醫館和老人院。在國內所寫的僑史中暫時未查到他或他的家族的資料。另外,“東華報”在1902年中有報導曾麟趾先生在香港嫁女(Lan Owee Ah Chee)。

在1868年牧師楊( J·W·Young)遞交維多利亞省兩院“關於維多利亞華人人口狀況的報告”中可統計的中國兒童共83人,除少部份轉到悉尼讀書外,其餘有18人在上學。當然,這裏所說的“中國兒童”既有純血統,也有混血兒Half – Caste - Chinese。實際上的上學率為27.71%,這並合理,因為在83人中還沒有到上學年齡的無法統計;唯一可證實的是這18人在接受傳統的英語教育。

這些孩子中少部份會一直接受英式教育,而相當部份會在年齡略長時被送回中國接受中式教育。回國了的孩子有多少會再回到澳洲,很難統計(有些是在中國住了十多年才回來的),他們遇到的大問題是早年所學的英語已忘得一幹二淨,在海關過不了語言關﹑而被懷疑,甚至被拒絕入境。而當他們在國內生活時又因說粵語不流利或間中帶有英語詞組,被譏諷為“番鬼仔” “竹升仔”和“香蕉仔”。

相當多的混血兒被父母帶回國內,又不能適應廣東地方的生活,於是父母的選擇是將他們委托於香港的親友撫養成人,但很少能留下他們的故事。例如“廣益華報” 孫俊臣之子William Henry Sun Johnson。

那年代的孩子不及現在的幸福 – 有選擇權,能流利學會說粵語或國語就滿意了,能看及寫更好。那年代的孩子要承受來自父輩及華人社區的壓力,除非父母的生活圈子以本地人或基本在主流社會生活。這些例子在以後會談及。

父母的生活圈子在主流社會生活的華人第二代,同期的有張卓雄(並不算土生土長)﹑麥錫祥William Ah Ket等在華人圈子內是相當有名氣的。

如何理解Half – Caste – Chinese的成長及心態,網上有不少資源,僅舉數例,但不再抄了,網友們可自我參閱。

(1)Frances Guo: “Half Chinese, half Australian”

https://www.griffithreview.com/articles/half-chinese-half-australian/

 

(2)Thompson’s List of “Half Castes”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1899-1900

https://dtsc.nt.gov.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5/268007/ntrs790_10441_transcirpt.pd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