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早期澳洲華人的宗教活動 - 華人廟宇 (22)

(2021-05-14 02:45:26) 下一個

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華人廟宇是各式其式的多樣化,這個老外是永遠搞不懂的。他們隻有兩個,不是聖母就是上帝,兩選一的那一種。華人廟宇名稱不一,“廟” “堂”“宮”各不相同,進門或有關公﹑或有佛祖﹑或有觀音,轉眼到偏殿又變了。

在礦區的華人廟宇出現的時間很早,幾乎是隨同大批移民出現時就有了。墨爾本的報紙“Leader”在1889年2月16日的第38頁中這樣敘述:“在尤利卡山Eureka的北側,在一個可以俯瞰數百個廢棄礦井的小山頭上,矗立著一些中國的棚屋和一座寺廟Joss House(建於1854年)。到這裏來的遊客經常會在四柱內的中國人的茅舍裏詢問有關這片土地的曆史信息,經常有一位天神彬彬有禮地陪同遊客參觀,並用信鴿英語講述這個故事”。可惜的是沒有圖片。

下麵的圖片就有點意思,是維多利亞省Bandigo(俗稱“新金山)在1860年刊登拍賣出售華人廟宇的廣告,並說明這廟宇又稱三邑集會屋Sam-Yap Assembly House,坐落在華人營地內。廣告內說明這房屋有業主有五個人(Chies Sam﹑A Sam﹑Pit Nam﹑Mot﹑Teram),出售的原因沒有。在其他報紙上略知Bandigo有華人廟宇是在1855年。幾個華人聚在一起商議集資建屋,內設關公之類的神位,一來方便日後聚會有個固定地點,二來設個廟宇給予其他華人求神庇護的地方。數年後或者有人回國,又或者意見不合,幹脆出售後各人領回原資,這需要有其他資料去補充了。

上述的房子大概位置不差,故而登這樣大的廣告。下麵的廣告支持這一論點。一家本地人的公司出售,在廣告中清楚說明隔壁就是華人廟宇。

這類廟宇多有一個廟祝,除日常打理之外,出售祭祀物品是收入的來源,或許包括解簽,也是當年華人職業之一了。

現在再維多利亞省原礦區中的旅遊點也有復製當年廟宇的景觀,如下圖:

 

但當年實際並非如此,搜尋到一張在紐省Bathurst在1870s的廟宇照片,破落多了。

澳洲華人廟宇的實用性很強,除了春節期間外,大多都是需要求神庇護時走一圈,或者偶然有遊客到訪,廟祝較為清閒。它們與國內的早年廟宇最大的差別在是某僧人到某處發現是清修之地,草創而居,慢慢地籌資建廟,有名氣後則大為擴建。

澳洲華人廟宇還有個特點,後來的廟宇有的是承包製,每年付款若幹,合同則廟祝負責日常管理,廟內收入歸廟祝所有。廟祝有時回國,則轉讓承包,若幹年後回來又收回承包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