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第三階段:解讀早期澳洲華人行為規範 (下)(10)

(2021-04-21 15:27:47) 下一個

當回顧這一階段的華人曆史,有點象廣東土客大械鬥時出現的情況,隻不過是發生在遠隔千裏之外而已,是文化衝突的必然結果。自古至今,海內外的華人依然在農耕社會的“忠孝節義”的道德倫理那鍋粥中混沌著,並未隨工業社會的來臨而轉型到“公民社會”。 農耕社會的“忠孝”,講究的是上下,在上的不知道自己是誰,在下的卻是變相的奴隸;於是乎“節義”的江湖倫理在社會各層麵上下衝撞,“自重”成為笑話。隨著社會的工業化,農耕社會轉型的城市化發展,社會資源重新分配問題就突顯了,人們要求的是結果的平等和機會的平等。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國內仍然是“腦體倒掛”,即使因教育的內卷化而用腳投票的華人仍逃不過別有用心的人以“忠孝節義”道德倫理的攻擊。

170多年前的土客械鬥,其一是源於康熙年代的事,在後則廣東地方政府的處置失當;其二是強弱勢群體的互辱,終致相聚於江湖,結局是客家退回原居處或流置於人口更稀少的廣東西部,部份遠離國土了。隨著時間的轉移,到今日的城市化形成,誰還會理會土客之分?

從工業化到全球化是曆史的必然,互補也順理成章。華人中以中國為世界的中心不自今日始,史書上俯視世界的說法以海水來量。然而當絲綢瓷器運往世界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上世紀中期救回兩廣及福建無數生靈的地瓜(廣東稱之為“番薯”。那年代城市人口多是30斤白米口糧,其中超過半數是以1斤白米配6斤“番薯”供應,縣以下沒有路子的就享受喂豬的水浮蓮為主食,那年代是我們偷偷仰視外麵世界的年代了。

說得有點遠,恐怕要另文才能說清楚。還是看看那個年代的人如何評說,語出警東新報1908年7月11日第7頁“論旅澳同胞受侮之由”:

"凡論事必究其源,乃可得明晰之判別。英人為何而厭惡中國人﹖若是夫旅居英地者,不止中國人也。何以代他國人不聞有苛逐之條﹑侮辱之舉﹖而獨之中國人。謂他國民有政府保護之國力,可為之後盾也。雖然猶太人非無國﹑無政府乎﹖何以亦有以沾同等之利益。由是觀之,國強則民榮,固為不易之論。竊思招侮之由,首誤初來之華人也。夫英國本平等之國也,豈初心故待薄我華人乎﹖曩者華工初到之時,極蒙優待,享受一切同等之利權,他國蔑以加之,乃吾華人必若自為一國者,言異﹑服升﹑習慣﹑異風﹑俗異;且隨之以煙賭惡習,種種弊端,牢不可破;甚至自殘同種,恒有所聞。則人之待我者,既不能意氣相聯,則隻有別異之而已,聞Chinese之名桓避若之。凂甚至租屋不與中國人同住,集會不與中國人同行。其所以稱愛中國人者,惟與中國人來往之教會,男女亦不過具一片慈愛之心,垂憐中國人而已,究非平等也。然則中國人在英國所居之地位,實居何等﹖吾人盡知之否乎﹖不待我之盡言矣﹗嗚呼﹗人之蔑視我者,關於種界之見甚微,而吾人之不自愛﹑不自重,見輕於人,即為致侮之源也。語雲福無門,惟人自招,於英人何尤"。

以史為鑑,是為了更好的自省,而非自我陶醉。前人尚能如此,何況我輩!

建議讀一下馬勇著的“中國歷史的側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