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的對俄政策

(2025-09-29 13:29:08) 下一個

9月10日淩晨,19架俄羅斯無人機史無前例的侵入波蘭領空。雖然波蘭和北約部隊擊落了其中的幾架,俄羅斯的入侵行為還是在歐洲引發了恐慌(下圖 ISW/THE Sun)。俄羅斯人事後否認入侵,僅表示這些無人機隻是迷航,但北約和歐洲官員堅持認為這是一次蓄意入侵。無論如何,這一衝突標誌著北約首次在盟軍領土上與敵人交戰。幾天後,另一架俄羅斯無人機進入羅馬尼亞這個北約成員國的領空。羅馬尼亞方麵沒對入侵的俄羅斯無人機采取任何行動,於是無人機最終進入了烏克蘭領空。俄羅斯無人機先後進入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北約成員國的入侵事件,凸顯了歐洲人麵臨的嚴峻形勢:烏克蘭的消耗戰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歐洲與俄羅斯之間更廣泛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莫斯科明白無誤地要將烏克蘭戰爭繼續下去的決心,加劇了歐洲領導人的焦慮。自川普重掌大權以來,這些歐洲領袖不顧廉恥,懇求、縱容、奉承美國總統,希望白宮能夠繼續參與烏克蘭戰爭,並牽製俄羅斯。然而,川普在八月阿拉斯加舉辦的雙邊峰會,走上紅毯的卻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未受邀請的歐洲人則轉而采取止損措施。接下來的一周,歐洲領導人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一同飛往華盛頓,向他表示支持,並展現對俄羅斯的統一戰線。川普對待他的客人就像對待《學徒》裏的選手一樣:一會兒熱情洋溢,一會兒又不屑一顧,而且始終不置可否。以當前跨大西洋關係的低標準來看,這次會議隻有平安結束才算成功。

美俄最新一輪的緊張對峙再次提醒人們一個早已顯而易見的事實:歐洲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因為歐洲的安全正在由歐洲以外的國家決定。歐洲尷尬地夾在修正主義的克裏姆林宮和冷漠的白宮之間,歐洲總處於局外,且常被邊緣化。歐盟之所以未能塑造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源於其自身外交政策的不連貫性,包括曆史上對美國的過度依賴,以及未能製定出一套應對其主要對手俄羅斯的一致戰略。

因此,普京選擇了持久的策略:利用跨大西洋聯盟的戰爭疲勞,時而威脅將戰爭升級,時而拋出和平建議,從而熬過了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熱度。普京將雙方衝突中獲得的小斬獲誇大為重大戰場勝利,並將俄羅斯過熱的戰爭經濟吹捧為實力的象征。他的目標堅定明確:將烏克蘭變成一個殘缺的附庸國,瓦解西方的團結,重塑世界秩序,從而實現俄羅斯追求的帝國主義宏偉目標。與此同時,歐洲仍在幻想著與美國重建跨大西洋團結,或者俄羅斯幹脆在烏克蘭問題上退卻。但殘酷的現實是,這兩種情況都不太可能發生。歐洲不可能依靠別人,歐洲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對抗克裏姆林宮。

歐洲必須做出調整,使其對俄政策更具侵略性和深謀遠慮。這包括歐洲充分利用其現有的經濟工具,例如扣押俄羅斯海外資產。同時,歐洲不應采取過於強硬立場,矯枉過正地將自身置於未來談判邊緣。例如,歐洲不應強硬地堅持將解除對俄羅斯的製裁與恢複烏克蘭1991年的邊界掛鉤。如果不展現靈活性,歐洲的僵硬立場意味著其無法在談判桌上占有一席之地。歐洲還應該學會在普京的顛覆性遊戲中取勝,鼓勵俄羅斯精英叛逃和資本外逃。歐洲領導人也應該展望普京時代之後的未來,並為未來的關係奠定基礎。如果歐洲想要幫助塑造俄羅斯,就必須現在就開始行動。否則,俄羅斯無人機在波蘭和羅馬尼亞上空的出現可能預示著一個更加令人不安的未來。以上是歐洲大學學院的安格爾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拉德琴科兩位學者《Europe’s delayed reckoning with Russia》一文內容簡介。以下為該篇登載在《外交事務》上關於歐洲與俄羅斯關係的文章主要內容。

歐盟的對俄策略

俄羅斯全麵入侵烏克蘭後,歐洲迅速采取行動,迄今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並已連續18次對俄羅斯實施製裁。此外,歐盟還在成員國匈牙利的反對下,承諾將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納入歐盟(下圖 FREEDOM)。

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以及美國(川普2.0政府)近期施加的壓力正促使歐盟進行更明智的國防投資,並建立更強大的工業基礎。歐盟設立了規模達1500億歐元的“歐洲安全行動”基金,歐盟成員國和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多個外部夥伴可以從中提取資金用於國防采購。類似丹麥和烏克蘭之間協議的國防合作生產計劃,也將使歐洲人能夠建立未來幾十年所需的軍事能力。總體而言,我們有理由對歐洲長期威懾俄羅斯的能力充滿信心。盡管歐洲獨立的國防生產目前存在一些障礙,如軍事生產瓶頸、各國反無人機和網絡戰能力參差不齊以及情報共享方麵的差距, 但如果爆發與俄羅斯的常規戰爭,歐洲已經能夠獨立麵對並贏得戰爭。

的確,歐洲的實力或許依然相當強大。但歐洲在如何一致麵對俄羅斯方麵卻一言難盡。歐盟各國對於塑造烏克蘭的最終結局,尤其要塑造歐洲安全的更大理念,缺乏集體緊迫感。在如何應對俄羅斯的挑釁方麵,各國顯然沒有達成共識,波蘭和羅馬尼亞對無人機威脅的不同反應就證明了這一點。歐洲國家甚至對俄羅斯最終征服烏克蘭對歐洲意味著什麽,也無共識,即俄羅斯取得戰場上的徹底軍事勝利,還是俄烏戰爭按照普京條件達成和解。

一種很少公開發表,但在歐盟精英政策圈內悄然流傳的觀點是:俄羅斯最終征服烏克蘭的結果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歐洲的現狀。歐洲大陸可以恢複與俄羅斯的有限關係;畢竟,歐洲曾從控製烏克蘭的蘇聯購買石油和天然氣,甚至與俄羅斯簽署了軍控條約 - 這種緩和關係的推動力源於西德“貿易改變共產主義國家”的“貿易改變”政策邏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和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如今都秉持這種態度(下圖 HUNGARY today)。如果法國、德國、意大利和羅馬尼亞的極右翼反對派勢力能夠掌權,他們也可能促使這些成員國的國家政策轉向和解。這種立場的邏輯很簡單:作為敵人的俄羅斯不會消失,而對峙升級的風險太高。因此,最好現在就和解。即使俄羅斯正在歐洲東部邊境重建帝國,歐洲也應該通過貿易和讓步來與咄咄逼人的俄羅斯找到平衡。

另一種觀點認為,烏克蘭戰爭的結束對俄羅斯有利,但將對歐洲大陸構成生存威脅,因為歐洲東翼將麵臨俄羅斯的顛覆甚至直接入侵。根據這種觀點,相信普京會在2014年止步於克裏米亞是天真的,而認為他現在會止步於烏克蘭則更加危險。該觀點認為,俄羅斯要求北約撤退到1997年之前的邊界,並非虛張聲勢,而是莫斯科力求實現的終極目標。

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和法國,明顯有點進退失措。他們強行組建了一個所謂的“自願聯盟”,試圖繞過匈牙利和其他持不同意見的國家,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共識(下圖 facebook)。但實際上,歐洲國家幾乎沒有意願建立任何由歐洲主導的安全保障機製。正如波蘭外交部長西科爾斯基最近所說:“誰想和俄羅斯開戰?我沒看到多少誌願者。” 歐盟成員國之間也一直存在爭執,例如最近波蘭和匈牙利就烏克蘭襲擊“德魯日巴”輸油管道一事公開爆發爭執,該輸油管道將俄羅斯的石油輸送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這種爭吵展現出歐洲無助的形象,無法發出統一的聲音。這也阻礙了歐洲使用其現有的重要工具。

例如,歐洲人一直不願沒收凍結的俄羅斯資產來為烏克蘭籌集更多資金,卻因此得到了克裏姆林宮的虛情假意讚許。他們也普遍不願製裁那些向中國大陸和印度走私石油以幫助莫斯科維持戰爭經濟的俄羅斯油輪。歐盟主要成員國德國不願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的行為令人費解,而法國則語焉不詳地威脅要向烏克蘭派遣地麵部隊,盡管它並沒有真打算這樣做。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和羅馬尼亞隻是引發了一些表示擔憂的聲明,卻並未帶來真正的結果:大張旗鼓地宣布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的更多承諾。事實上,普京完全有理由懷疑俄羅斯進一步的破壞或顛覆行動會招致實質性的不利後果。

歐洲在外交方麵也遭遇失敗,那就是將自己排除在談判進程之外。除少數例外,歐洲人刻意避免與俄羅斯直接接觸。歐洲人通過遠程宣傳向克裏姆林宮表明他們對普京殘暴政策的看法。然而,通過宣傳將普京宣布為戰犯 - 無論多麽公正 - 都無助於結束戰爭的談判,且將自己排除在結束戰爭的談判之外。當美俄談判代表開始在阿拉斯加等地閉門會談時,歐洲人隻能袖手旁觀,既無法介入談判,也無法提出替代俄羅斯設計的烏克蘭和平方案的可行方案,也不願動用其經濟影響力迫使普京進行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歐盟抵製與俄羅斯的任何接觸的同時,川普政府卻在與歐盟鄰國進行富有成效的接觸,其中就包括由俄羅斯支持的獨裁者盧卡申科領導的白俄羅斯。川普甚至在沒有俄羅斯或歐洲參與的情況下,將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聚集在白宮簽署了一項和平協議(下圖 AOL)。僅三年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稱阿塞拜疆是歐盟的“重要的能源夥伴”。然而,歐盟對阿塞拜疆的經濟開放並沒有施以相應的政治後續行動。失去與俄羅斯家門口國家建立交易關係的機會,表明歐盟在更大地區問題上缺乏務實精神。當莫斯科在自家後院的控製力減弱時,歐洲本可趁虛而入並采取有意義的替代方案,利用俄羅斯與其眾多不滿鄰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從而在與克裏姆林宮的地緣政治拉鋸戰中取得進展。

在增強軍備並向烏克蘭保證未來將提供援助之外,歐洲還必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利用普京自己的策略來對付他。它必須擁抱自己的顛覆運動。

挖俄羅斯牆角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崩潰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大規模資本外流。保守估計,超過1500億美元被轉移到海外賬戶,而普通俄羅斯人則麵臨經濟崩潰。這引發了1998年的金融危機,進一步加速了資本外逃,並導致國內政治混亂。但這種動蕩反過來抬高了普京的地位,因為他發誓要、並實現了恢複穩定、建立秩序並遏製寡頭的承諾。在油價飆升的推動下,俄羅斯新領導人重建了經濟,並為後來的俄烏戰爭積累了巨額的資金。正是這筆資金如今維持著他對烏克蘭的戰爭活動,並支撐著其政權的韌性。

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俄羅斯將積極的財政刺激與嚴格的管控相結合,有效保護了本國經濟,阻止了資本大規模外流。俄羅斯寡頭和商界人士也擔心海外資產被沒收,因此重返莫斯科的保護傘。普京對他們表示歡迎。“國內更安全,”他嘲諷那些在其他地方失去財富的人太天真,“來這裏投資吧。”他把那些將資本轉移到海外的人稱為對其政權“危險”的人。美國和歐洲的一些製裁實際上強化了這一堡壘戰略,使俄羅斯人更難將資產轉移或藏匿到海外(下圖 ICIJ)。結果:俄羅斯避免了上世紀90年代那種令其陷入癱瘓的國際收支危機。

歐洲應該認識到,削弱克裏姆林宮的戰爭努力需要打破其內部平衡。為此,歐洲需要鼓勵俄羅斯精英叛逃和資本外逃。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要把歐洲大陸變成非法財富的避風港 - 外逃歐洲的俄羅斯資本必須經過嚴格審查,以確保其不被用於購買歐洲國家的政治影響力。但是,為俄政權內部人士建立安全的退出渠道以利其資產轉移,可以成為一種顛覆俄政權的形式。7月,俄羅斯交通部長斯塔羅沃伊特(Roman Starovoit)的死亡被正式裁定為自殺,這表明俄羅斯統治階級內部的恐慌和壓力日益加深。歐洲必須為那些準備棄船而逃的人提供逃生通道,包括他們的知識和金錢。目標不是恢複俄羅斯日益衰弱的寡頭政治,而是瓦解那些在維持普京統治方麵仍然發揮重要作用的精英網絡。

歐洲還應加大力度吸引那些願意脫離俄羅斯、放棄俄羅斯國籍並在歐洲重新定居的俄羅斯專業人士,例如科學家、醫生和IT專家。他們的離開將從內部削弱俄羅斯政權。他們用腳投票,可能會耗盡支撐俄政府正常運轉的人才,加速其政權的衰敗,並迫使克裏姆林宮封鎖邊境 - 此舉將暴露普京的獨裁統治。協助他們逃離俄羅斯還將有助於瓦解俄國內維持戰爭的共識。

也不乏反對開放吸納俄羅斯專業人士做法的人,因為這些專業人士中可能隱藏著俄羅斯破壞分子和間諜。但這種威脅被誇大了:俄羅斯情報人員已在歐洲部署了大量人員,任何進一步的擴張都可以通過更好的反間諜工作和盡職調查得到部分抵消。這對歐洲來說將是可控的危險,但對俄羅斯本已捉襟見肘的經濟的潛在影響不容小覷。大量吸引俄羅斯專業人士,可對普京政府造成政治損害和經濟損害。一個如此有吸引力的避風港的存在,可能迫使普京關閉俄邊境,將其公民困在國內,從而暴露普京的弱點。冷戰初期曾發生類似情況 - 東德大量技術工人遷移到西方,最終削弱了東德政權的經濟基礎。結果,東德共產黨政府層修建了柏林牆這一失敗的象征,證明該政權隻有囚禁本國公民才能生存(下圖 AP News)。它導致東德共產主義失去合法性,並為其最終垮台鋪平了道路。同樣,歐洲應該通過政策和公開信息明確表示,普京的戰爭已經將俄羅斯與歐洲理念割裂開來,那些願意遠離這場戰爭的人將發現歐洲向他們敞開了大門。

比起采取諸如製裁這類更常規的行動,歐洲國家更樂於協調和實施顛覆策略。這是因為顛覆政策由各國說了算,不用獲取歐盟一致同意,因為移民和邊境管控的許多方麵可以通過既有機製進行更改,而無需歐盟達成共識。即使是匈牙利或斯洛伐克等對俄羅斯持相對‘友好’的國家,也可以將選擇性接收俄羅斯高技能工人和精英描繪成一項人道主義、有利於本國經濟增長的措施,而非敵對行動的升級。

先戰後和

任何可行的歐盟對俄戰略都必須包含一個長遠願景,即歐洲希望俄羅斯在10年或15年後處於何種境地,無論普京屆時是否仍然掌權。否則,歐洲可能會陷入純粹的對抗立場,將俄羅斯視為永恒的敵人。

蘇聯解體後,歐洲最堅定地主張將俄羅斯納入國際機構,並讓其參與與北約的安全合作(下圖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歐盟與俄羅斯的交往一直都是這樣合作的,直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然而,如今歐洲不能簡單粗暴地對俄羅斯施以遏製戰略,即把莫斯科關進熊籠,並在安全距離外對其進行驅趕。歐洲的目標必須是削弱並最終擊敗一個咄咄逼人的對手,同時為帝國不再的俄羅斯提供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如果歐洲成功削弱克裏姆林宮,它也將肩負責任去應對伴隨俄羅斯衰弱後的不穩定。因此,歐盟的俄羅斯戰略應涵蓋俄烏衝突後轉型的規劃,屆時俄羅斯可能重新融入與西方國家的合作性國際框架。這樣的戰略將抵禦宿命論的誘惑 – 即俄羅斯並非生來就注定充滿敵意、不民主或帝國主義。即使歐洲以堅強有力的姿態應對俄羅斯的侵略,它也必須奉行雙軌戰略 - 為與俄羅斯建立新的關係敞開大門。歐洲可以一手握匕首,但必須準備好伸出另一隻友好之手。

* 本文作者之一維羅妮卡·安格爾 (Veronica Anghel) 現為歐洲大學學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羅伯特·舒曼高級研究中心(Robert Schuman 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的助理教授,並兼任歐洲學院(College of Europe)客座教授。

本文共同作者謝爾蓋·拉德琴科 (Sergey Radchenko) 則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歐洲高級國際研究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urope)威爾遜·E·施密特傑出教授(Wilson E. Schmidt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

參考資料

Anghel, V. & Radchenko, S. (2025). Europe’s delayed reckoning with Russia.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russia/europes-delayed-reckoning-russia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