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美國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動了多管齊下的攻擊(下圖 Youtube)。以開放和相互依存為理念構建並擁有強大資源的美國體係,正與同樣擁有強大的資源、以計劃控製為核心構建的中國大陸體係對峙。美中貿易戰幾個回合下來,北京表現成竹在胸,似乎早已為這場戰鬥做好了準備。的確,中國大陸其實從毛澤東主席執政伊始就已預見到了這一趨勢。
自2017年川普1.0任期開始以來,美國對華立場已從建設性但更加謹慎的接觸,轉變為介於激烈競爭和徹底敵對之間的一種狀態 - 中國大陸對美出口麵臨近40%的關稅;限製向大陸科技公司供應尖端半導體;嚴格檢查曾經受美國大學實驗室歡迎的大陸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學生;強製出售由大陸母公司字節跳動有限公司擁有的TikTok。
華盛頓認定,在這一係列組合拳的打擊下,中國大陸肯定陷入困境死定了。由於北京對美國客戶和技術的完全依賴,習近平主席拿起他的紅色電話給白宮打電話承認失敗,那是分分鍾的事。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的確,川普的政策轉向給北京出了難題。彭博經濟研究的計算顯示,當前水平的關稅將使中國大陸對美出口額減少50%以上。但這就是中國發展曆程的終結嗎?非也。這是因為北京已經大大降低了其經濟對華盛頓的依賴:中國大陸對美出口現在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遠低於20年前7%的峰值。多年來,北京一直積極致力於減少對美國消費市場的依賴,就像美國刻意減少對中國大陸供應鏈依賴的努力一樣。正因為持續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中國大陸現在的對美出口即使減少一半,它對北京整體經濟的打擊也隻有1.5%。對北京來說,GDP減少1.5%當然是痛苦的經濟打擊,但卻遠非不能承受的災難。而川普政府的政策也會讓美國經濟蒙受損失,即所謂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實際美國的損失可能還不止八百。
由於美國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都發動貿易戰,華盛頓可能並非如川普反複宣稱的那樣“贏麻了”。彭博經濟研究基於模型的估計顯示,由於進口價格上漲和供應鏈中斷,川普向世界開戰將讓美國GDP遭受約1.6%的衝擊。同時,DeepSeek算法的卓越表現表明,中國大陸AI公司的程序員擁有足夠的聰明才智,能夠繞過美國的半導體供應禁運製造出可與ChatGPT媲美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下圖 TECHJUICE)。而中國大陸獨家擁有的對製造業和國防工業至關重要的稀土元素,成為北京出口管製利器 - 並在今年日內瓦和倫敦的談判中,成功地利用它迫使美國做出讓步。
結果是:盡管美國近十年來一直在努力遏製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崛起,中國大陸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仍然居高不下,甚至還在增加。顯然,中國大陸的製作業具有極強的韌性。那麽,北京為何能夠在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打壓下依然保持不敗金身呢?回答就是 - 未雨綢繆,為可能的危機做好準備。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始終堅持著一個突出的原則:為即將到來的鬥爭做好準備。
這種準備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飽受外敵侵略之辱的中國思想家開始致力於通過現代化實現“自強”。如嚴複這位畢業於英國海軍學院的知識分子兼教育家,他將英國生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和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等西方學者的著作翻譯成中文(下圖 百度百科)。他從赫胥黎的著作中引入了“適者生存”的理念,認為國家如同自然界中的物種一樣,必須不斷自我發展,才能避免被更強大的競爭對手所吞噬。
到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之間的鬥爭時,毛關於有效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承諾,以及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社會的夢想,在中國有著超高的號召力。1949年中共執政後,他製定了強推工業化的方針。這條道路雖然曲折,但目標堅定不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因為“美帝國主義者亡我之心不死,”(毛語)。1976年毛去世後不久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政策,自強不息的目標依然如故,而實現這一目標的環境卻得到了極大地改善。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爭議學者何新曾警告稱,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發達國家感受到競爭加劇帶來的威脅,將試圖壓製中國”。鄧領導的政府製定了應對計劃:“麵對持續不斷的自給自足的威脅,建立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工業體係自然應該是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這種思維是一波又一波發展計劃背後的驅動力。1983年,鄧小平提出國家高科技發展計劃,旨在縮小與美國在信息技術、自動化等領域的差距(下圖 USNI)。1994年,電信設備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任正非對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說:“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交換設備,就如同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軍隊。” 任正非關於工業自給自足與國家安全之間聯係的教訓,美國在遭受稀土禁運的今天方如夢初醒。
在江澤民的繼任者胡錦濤的領導下,中國大陸優先考慮的是“自主創新”以引進外國技術,並建立“防火牆”以阻止西方影響。早在美國關於TikTok影響力的爭論引發熱議的十多年前,穀歌、Facebook和Twitter就發現自己站到了牆的那一邊,實際上被排除在中國大陸市場之外。站在牆外的這些美國巨頭為中國大陸本土科技公司 - 百度、騰訊、阿裏巴巴等 - 的蓬勃發展騰出了空間。
自2013年上任以來,習近平公布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旨在將北京的科技雄心從國內自給自足拓展到在IT、機器人、高鐵和電動汽車等行業的全球領導地位。他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對美國消費者的依賴,並通過對港口、鐵路網和公路的投資擴大北京的全球影響力。雖然這兩項計劃尚未獲得絕對成功,卻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包括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出口激增,以及與其他新興市場更加緊密的聯係。北京的相對成功,讓川普心驚肉跳,視不斷壯大的金磚國家聯盟(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以及其他幾個國家)為一個反美俱樂部。
與北京擁抱世界的姿態相對應的是,美國在贏得冷戰的勝利後彌漫的傲慢情緒(下圖 ALJAZEERA/gw2ru)。蘇聯解體使美國領導人對曆史終結論深信不疑,確信民主和資本主義已經勝利,威權主義和國家控製的時代已屈指可數。於是,時任總統比爾·克林頓稱,支持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在中國創造積極社會變革的最重大機遇”。他的繼任者喬治·W·布什和巴拉克·奧巴馬基本上都支持將中國大陸融入世界經濟體係這一方向。
這期間美國跨國公司為了更漂亮的盈利報告,將供應鏈轉移到中國大陸的低成本工廠。這些跨國公司的計劃美得很:進入全球最大的消費和勞動力市場,向美國和世界市場銷售大陸生產的更低成本商品的同時,也占領中國大陸消費市場。於是,中國大陸敞開國門,歡迎包括福特汽車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在內的汽車製造商與中國本土企業簽署合資協議;為星巴克公司和肯德基提供方便,準予其在中國大陸開設數以千計的銷售門店。但是,北京卻嚴格限製電力和鋼鐵等戰略性上遊產業的準入。
在自由貿易和市場競爭的“最優”(first-best)世界裏,美國模式的活力應該每次都能勝出。但在我們如今所處的保護主義和經濟治國的“次優”(second-best)世界裏,雖然中國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代價不菲,但其伴隨的收益卻更顯而易見。經濟學家利普西(Richard Lipsey)和蘭開斯特(Kelvin Lancaster)於1956年闡述他們的“次優”(second-best)理論時認為,如果完美市場中的一個條件缺失,那麽堅持“最優”(first-best)的其他條件 - 而非尋找次優的解決方案 - 隻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北京的國家規劃者們花了數十年時間開發打造“次優”世界的工具(下圖 gotechinnovation/DW/FRANCISCO BLAHA)。而美國同行們卻對“最優”(first-best)世界執迷不悟,一條道走到黑,其後果就是川普不得不與中國大陸(暫時)妥協。
當然,現在的美國並非對北京沒有還手之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華盛頓手中不乏“大棒”和“胡蘿卜”。華盛頓利用掌控的先進半導體以及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在與北京過招時或許無法對北京一劍封喉,但肯定能讓中國大陸承受刺骨之痛。蘋果和台積電等公司承諾的數千億美元投資表明,川普將製造業遷回國內的嚐試至少正在取得一些進展。作為一個自由市場民主國家,美國擁有北京國家控製的一黨製所缺乏的自我更新能力。
那邊廂,當下北京的日子也並不讓人羨慕 - 在解決棘手的房地產問題、日益嚴重的工業產能過剩和高昂債務的同時,還得麵對川普高舉的增加關稅大棒。歐盟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讓北京格外燒腦 - 對大陸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最近關於北京“向全球市場投放廉價補貼商品,以消滅競爭對手”的言論,其實質內容與川普如出一轍,隻不過其語言不那麽粗俗而已。
“我不怪中國,”川普在4月2日的關稅狂潮結束後不久說道。“我怪的是那些坐在漂亮橢圓形辦公室辦公桌前的人,是他們讓這一切發生了。” 川普算是明白人,他的解決方案卻可能失敗,因為關稅和出口管製最終會給矽穀帶來比深圳更大的問題。不過,在對問題根源的分析上,川普說得有道理。憶往昔,美國認為自由貿易會改變中國領導人;事實上,它給中國賦能,讓北京強大到足與華盛頓爭鋒。現在,輪到美國了 - 不壯士斷腕做痛苦的轉型,前麵可能是萬丈深淵。
* 本文主要內容源於Orlik、Zhu、和Welch三人合作撰寫的文章“China came ready for this trade fight, and the US has a lot to learn”。原文8月13日登載於Bloomber網站。
參考資料
Orlik, T., Zhu, E. and Welch, J. (2025). China came ready for this trade fight, and the US has a lot to learn. Bloomber. 鏈接 https://news.bloomberglaw.com/tariff-news/china-was-ready-for-a-trade-fight-and-the-us-has-a-lot-to-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