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米爾斯海默論天下 (下)

(2024-02-01 13:57:56) 下一個

核悖論

在烏克蘭戰爭延長的假設下,美國向烏克蘭分配資源,亞太地區的力量平衡因此會減少。這讓包括東北亞、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感到緊張和擔心(下圖  FP/APInitiative)。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看到美國的利率從25個基點上升到了5%左右。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債務超過34萬億美元,和美國政府運轉的成本增加。這將影響到對烏克蘭的援助。正常邏輯,美國人會向烏克蘭人施加壓力,讓他們坐到談判桌上,與俄羅斯談判並達成協議,從而停止烏克蘭戰爭。俄烏停戰能夠緩解許多經濟和政治問題,並使美國能夠專注於中國大陸。但這僅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因為有很多事情它就沒有邏輯,而是由決策人的個人好惡和情感決定。因此停戰不會發生, 除非俄羅斯人一勞永逸地解決了烏克蘭定位的問題 – 烏不入北約,保持中立。

的確,美國正考慮如何結束這種局麵,因為政策製定者們認識到了美國麵臨的問題。但美國尚未意識到當2008年4月時任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表示,未來會接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時,即種下了俄烏戰爭的禍根。現在芬蘭(已經)和瑞典(正在)加入北約,又引起了新的麻煩 -- 北極。北極加上烏克蘭,美國還有多少關注東亞的能力?美國陷入了一堆麻煩,且一時半會兒還沒有出路。

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俄羅斯人不可能在戰場上失敗。烏克蘭人沒有能力在烏克蘭境內決定性地擊敗俄羅斯軍隊。美國或西方在烏克蘭的的目標是第一:在烏克蘭境內擊敗俄羅斯軍隊;第二:通過毀滅性製裁削弱其經濟;第三:讓俄羅斯政權更迭;第四:審判普京。如果美國或西方接近實現這些目標,俄羅斯人幾乎肯定會轉向核武器。這就存在一個反常的悖論,即美國或西方越有可能成功實現其政策目標,俄羅斯人就越有可能使用核武器。別把普京當白癡,更別說還有中國大陸(下圖 FP)。因此,美國或西方應該不希望烏克蘭人在戰場上決定性地擊敗俄羅斯人。

台海和南海  

台灣是我們談論最多的問題,對中國大陸來說,台灣的重要性不僅僅其戰略地位,更有精神情感因素 --  北京視其為神聖領土,認為她的歸屬關乎中華民族。美國將台灣視為一項偉大的戰略資產,持續深化與台灣的緊密盟友關係。至於美國因台灣問題與中國大陸開戰,目前不太可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增長和軍事能力的增強,以及他們征服台灣的能力增強,凡事皆有可能(下圖 eurasiareview)。如果美國人或台灣人做任何激怒北京的事情,中國人就會發動攻擊,即使勝算不大也在所不惜(類似日本二戰時貿然偷襲美國珍珠港)。中國人明白無誤地劃出的不可觸碰紅線,意味著台海是一枚易爆的雷。

然後就是南中國海。北京視南海為一個中國湖泊,一片巨大的中國水域。中國大陸認為南海屬於中國,並將一些島嶼軍事化。對此美國人不同意,大多數中國大陸的鄰國也持異議。南海有可能因此發生重大衝突並升級,菲律賓與中國大陸對一些島嶼所有權的爭執便是實例。由於美國與菲律賓簽有防禦條約,美軍有可能介入菲中間的衝突,以維護美國的信譽。由於重大事件升級後的演變難以預測,南海實際上比台海更危險,因為菲中真正開打的話,美軍不可能袖手旁觀。這就是為什麽美國及其盟國韓國、日本在台灣周圍增加軍事部署、保持足夠威懾的原因。

台海及俄烏戰爭  

中國大陸會竭盡全力增強其孤立台灣和發動兩棲攻擊的能力,而美國及其盟友日本人和澳大利亞人,將全力以赴地阻止北京獲得那種能力(下圖 STARS AND STRIPES)。最後鹿死誰手,讓我們拭目以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戰爭與否是一個政治決定,很多時候政治家們甘冒失敗的風險也要開戰。典型的例子是1941年12月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這些決定偷襲珍珠港的日本人並非瘋狂失去理智,而是一流的戰略家。他們明白,日本獲勝的可能性很小。他們不想攻擊美國,但非這樣不可。因為政治 -- 美國正在扼殺日本經濟。1940年,美國切斷了對日本的廢鐵出口,1941年,又停止了對日的石油出口。日本人想要結束這些禁運的企圖,被美國一一駁回。最終,日本人認為自己的生存岌岌可危,除拚死一搏外別無選擇。因此,盡管他們知道在軍事上獲勝的機會渺茫,卻還是孤注一擲地在夏威夷打響了第一槍。

因此,台灣局勢的演變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知道美國人會出麵保護,台灣政府宣布獨立。於是北京作出反應:“這是不可接受的。我們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甚至可能在短期內失敗,但這是不可接受的,我們必須槍炮上膛艦出海,隨時實施斷然行動。” 所以這不僅僅是軍事計算;在威懾局勢中,政治考量也很重要。如前所述,其他國家在麵對類似形勢時困獸猶鬥地以命相博的案例殷鑒不遠。因此,我們美國必須非常小心,不要讓中國人陷入這樣的境地:盡管勝算難料,他們別無選擇,隻能攻擊台灣或攻擊尖閣列島/釣魚島。幾可肯定深謀遠慮、工於算計的中國大陸知道“上策伐謀,其次伐交”,不會主動發兵台灣。但如果北京采“其次伐兵,其次攻城”的下策斷然出兵攻台,美國肯定會聯合日本,可能還有澳大利亞,共同介入。雖然損失巨大,美國有信心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2024年烏克蘭和台灣的情況發生變化,引發變化的不會是美國政治,而是國際體係變化的結果。因為美國外交政策精英對美國應該如何行事的看法實際上相當一致,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外交政策僅略有不同。奧巴馬總統和川普總統競選時都表示他們將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外交政策。但他們執政後,外交政策機構閹割了他們。如川普想要擺脫歐洲,結束北約,致力於改善與普京的關係。但這些都沒有發生 -- 外交政策機構太過強大,即使川普2024年再次當選,他也無法改變很多事情。奧巴馬的運氣跟川普是半斤八兩。2009年他在接受《大西洋雜誌》的離職前采訪時承認,政府部門的變形怪體(川普口中的“深層政府”)打敗了他(下圖 pressenza)。

回到烏克蘭人的戰場攻勢,它其實是美國向俄羅斯人傳遞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即他們應該坐到談判桌前,我們應該結束這場戰爭。烏克蘭人非但在戰場贏不了俄羅斯人,而且有更大的可能性輸掉戰爭 – 目前雙方戰場膠著狀態不可持續。烏克蘭需要美國和歐洲國家的不斷資金物資的投入,方能把戰爭打下去。可當美國人和歐洲人正在支付一路朝北的電費和高物價時,他們的政府即使願意向烏克蘭人提供美元或歐元,也會三思而後行。一招不慎,選民就會炒她/他們魷魚滴。

美中衝突的宿命

隨著中國大陸的實力越來越強大,美中安全競爭變得愈發危險。相當多的中國大陸人想要證明,中國可以和平崛起。但是,川普總統入主白宮以及拜登上任後美中關係的持續惡化,正反複證明米爾斯海默攻勢現實主義的正確。美中再也不會回到2016年之前那種關係了。因為兩國亞洲的地緣政治政策南轅北轍: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統治亞洲非常合理。把美國人趕出亞洲,建立中國的門羅主義是符合邏輯。但從美國的角度,當然也從中國大陸鄰國的角度來說,讓大陸成為地區霸主毫無道理。美國人以及中國大陸的鄰國肯定反擊,他們會竭力遏製北京。這種遏製對美國和大陸鄰國來說非常合理,就像北京認為自己統治亞洲是理所當然一樣。正是這種競爭雙方均認為自己的戰略理性且合理,讓美中和其它國家最終陷入激烈的安全競爭,從而出現我們之前討論的那樣的狀況 – 爆發戰爭。米爾斯海默承認這是大國強力政治的悲劇,但也是所有人,不管接受與否,必須麵對的殘酷現實。

*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家及芝加哥大學羅蘭·溫德爾·哈裏森傑出服務教授(R. 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對於中國大陸挑戰美國霸權這一命題,米爾斯海默的核心觀點是:如果北京經濟持續增長,它在軍事上也將持續擴張,試圖像美國統治西半球那樣統治亞洲。屆時,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中國大陸實現地區霸權。中國大陸的大多數鄰國,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和越南,將與美國聯手遏製中國。其結果將是一場激烈的安全競爭,很有可能演變為一場慘烈的戰爭。簡言之,中國的崛起不可能是平靜的。

米爾斯海默1970年畢業於西點軍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West Point),1974年獲得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國際關係學碩士學位,1980年取得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學位。1978年至1979年間,米爾斯海默也在華盛頓特區的布魯金斯學會兼當研究員。1980年至1982年間,他到哈佛大學威瑟海德國際事務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自1982年以來,米爾斯海默一直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係執教。近年來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包括中國大陸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印太國家擁有持續增多的擁躉,他本人也受邀訪問許多國家,包括印太和歐洲國家。

參考資料  

Anderson, J. (2024). The Inevitability of War. YouTube. 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VRpEpHFk0

Chotiner, I. (2022). Why John Mearsheimer Blames the U.S. for the Crisis in Ukraine. THE NEW YORKER. 鏈接 https://www.newyorker.com/news/q-and-a/why-john-mearsheimer-blames-the-us-for-the-crisis-in-ukraine

Mearsheimer, J. (2023). Great power rivalries: the case for realism. LE MONDE diplomatique. 鏈接 https://mondediplo.com/2023/08/02great-powers

Pangambam, S. (2023). John Mearsheimer: Is China the Real Winner of Ukraine War? The Singju Post. 鏈接 https://singjupost.com/john-mearsheimer-is-china-the-real-winner-of-ukraine-war-transcript/?singlepage=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5). Why is Ukraine the West's Fault?  YouTube. 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MiSQAGOS4

Wiki. (2023). John Mearsheimer. 鏈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Mearsheime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HenryCharles 回複 悄悄話 這就是瞎說一通了。

俄國不退出烏克蘭領土,你叫烏克蘭如何停戰?
當年日本占領了東北華北上海等等地方想和中國停戰 - 你要是當時的領導人,你能停戰麽?
把自己國家的土地拱手送出去?

俄國有興趣停戰,但沒興趣歸還烏克蘭領土。那烏克蘭不想作汪精衛的人,隻好繼續打下去保衛自己國家。

這裏說的這些並不是"叫烏克蘭坐到談判桌前"。這裏說的是"叫烏克蘭早點投降"。隻不過,烏克蘭人還有點血性,不願投降。
半島人 回複 悄悄話 切斷一國海運線就是宣戰。西方對俄羅斯如此地實施經濟製裁,但也沒有切斷俄羅斯的海運線,俄羅斯的石油還是源源不斷地運出。為什麽?
所以,在最壞的情況下,大陸對台動武,美國直接武力對抗中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更可能的是像烏克蘭那樣,同中國在經濟上脫鉤,凍結中國在西方的資產,等。
半島人 回複 悄悄話 幸好米爾斯海默的觀點在美國是少數,不為政府和智囊接受。
但即使米爾斯海默的策略被美國政府解釋,但美國聯合日本,韓國,澳洲就能打敗中國攻占台灣的企圖?靠什麽?
正如文中所說,中國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對台動武,台灣清楚這點,美國日本也清楚這點。但這不排除在特定時間下,美國慫恿台灣政客越過紅線,逼大陸動武,就像美國慫恿烏克蘭挑釁俄羅斯,逼俄羅斯動武。
問題在於,萬一大陸動武,最後哪一方會獲得最後的勝利?怎麽樣才叫獲得勝利?最可能的情況是兩敗俱傷,台灣被打成廢墟,美國逼迫日本,澳洲,歐洲圍堵中國,切斷中國的海運線,中國和俄羅斯聯手,發展中亞地區。
但說美國能打敗中國可能是過於樂觀了。美國已經沒有這樣的經濟基礎了。
但若美國切斷中國的海運線,日本和韓國的海運線也不可能暢通無阻,沒有日本和韓國的工業品,美國的經濟何以為繼?所以說美國能打敗中國也是一廂情願。
國華P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烏克蘭停戰沒錯,符合美國集中資源對付中國大陸。但米爾斯海默的觀點不為政府及主流接受。因為很多人的利益與軍工複合體捆綁在一起,當然還向盟友顯示,美國是靠得住地。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回到烏克蘭人的戰場攻勢,它其實是美國向俄羅斯人傳遞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即他們應該坐到談判桌前,我們應該結束這場戰爭。烏克蘭人非但在戰場贏不了俄羅斯人,而且有更大的可能性輸掉戰爭 – 目前雙方戰場膠著狀態不可持續。】
這句話是不是筆誤?
如果不是筆誤的話,則說不太通。
美國(還有英國)一直是想阻止烏克蘭坐到談判桌前。2022年3月,俄烏真有一場談判。等談得差不多了,英國首相約翰遜匆匆趕到烏克蘭,把烏克蘭從談判拉了出來。據當時烏克蘭談判代表回憶,俄國的四項要求,其實三項都是配菜,俄國內心裏隻要一個真正想要的,就是烏克蘭不加入北約。
美國防部長說得很清楚,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削弱俄國。既然戰略目標明確了,那俄烏戰爭拖得越長越好。烏軍每擊沉一艘俄軍艦,每殺死俄一士兵,就是進一步削弱俄國,離這個戰略目標越接近。
而“結束這場戰爭”並不符合這一戰略目標。
結束了,還怎麽削弱俄國?
pujing 回複 悄悄話 有戰略定力是不容易的,有各種壓力和誘惑。
pujing 回複 悄悄話 米爾斯海默的核心觀點是:如果北京經濟持續增長,它在軍事上也將持續擴張,試圖像美國統治西半球那樣統治亞洲。屆時,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中國大陸實現地區霸權。中國大陸的大多數鄰國,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和越南,將與美國聯手遏製中國。其結果將是一場激烈的安全競爭,很有可能演變為一場慘烈的戰爭。簡言之,中國的崛起不可能是平靜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