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時,第一樂事是賞花觀景。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說得極妙:“陽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前段時間送亦師亦友的大學導師夫婦歸國,我還祝他們:“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堪堪幾個星期過去,家鄉無錫已是落英繽紛,而我所住的西雅圖,還正是春濃時節。華盛頓大學的櫻花,Skagit Valley的鬱金香園和社區裏散步即可至的春花春景,都讓我流連忘返。
而看看周圍的各色人群,雖然還是春寒料峭,大多數都褪去了臃腫的冬裝,穿上了輕便的春衣。《論語》中孔夫子也讚賞曾點所描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兒的人們等不及暮春,緊趕著當下。放下車窗,手伸出去,撫摸著的都是春的柔美。眼角飄過一抹豔麗的色彩,是女孩裙擺下的青春。
在這樣的春天裏,談論吃食會讓人覺得有些庸俗吧?但是春天正是養胃的好時候呢。一個冬天的積食,如《七發》裏所說的“溫淳甘膬,脭醲肥厚”,對於現代人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而吃些素食是最好的主意--正所謂“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還是我念念不忘的故園--太湖絕佳處的黿頭渚有廣福寺,素麵的名氣大過菩薩。幼時春天踏青,全憑著對美食的渴望,一口氣衝上山頂,進了寺,不及拜佛,先祭五髒廟。到窗口買竹籌,到另一個窗口端麵--頗有學校食堂的感覺。做麵的應該是寺院打雜的,不算和尚,但是麵絕對是純素,一絲葷油星不沾。麵是用比較粗獷的海碗盛的,銀絲麵加羅漢素菜澆頭,因為無錫人口味偏甜,麵湯裏也有一絲絲的甜意,北方人不大習慣,但是以蘇錫常為中心的江南人一入口就覺得如逢故人,恰恰正好。
久居他鄉,不食此味久矣!去年回國匆匆忙忙,兼之天氣酷熱,這個心願終於落空。但是帶回了上好的香菇、金針菜,決心仿製一番。唯一可惜的是無法搬運無 錫的特色油麵筋--這是做素麵的靈魂,大、韌,經得煮,而且飽吸湯汁,入口綿而不爛。即使是動車四十分鍾到達的上海,也無處覓得這樣好的麵筋。據說這和水質有關,曾經有上海某食品廠專邀無錫老師傅前往授藝,最終還是未能成功。
我仿照素齋,用香菇、黃豆芽、白菜、裙帶菜熬煮兩個多小時製成素湯底,保留多汁的香菇,濾出湯,盛在麵碗裏,加一些鹽、生抽、糖和日本八角麻油調味。素油依次炒香菇、黑木耳、鮮蘑菇、金針菜(黃花菜)、麵筋,加老抽和糖調味,還加入了一些素湯,煮至入味就出鍋。大鍋猛火燒開清水,放入日本素麵(somen),用長竹筷劃開,三到四分鍾馬上撈出,放入湯碗中。羅漢什錦可做澆頭,也可以講究一點,過橋(放在另一個碟子裏,用筷子夾過去)。
即使不信佛,不茹素的人,在吃素麵的時候也應該會有一些儀式感吧?比如,做素麵時,不碰蔥薑蒜,因為這些也是佛門中的葷腥。還有,讀一下“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也會珍惜與每一個春天,每一次美食的一期一會吧?輕盈的春天,就是適合輕衣簡食。
本文的修改版發表於5月14日《世界日報》副刊
Skagit Valley Tulip Festival
素麵湯底
素麵澆頭
素麵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