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夢書當枕

從上海到西雅圖,從新聞采訪到中文教育,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愛讀中英文好書,愛聽古典音樂,愛看驚心動魄的影視劇,愛美食,愛烹飪,這一切都融入筆端,和同人切磋。
正文

母校賞櫻思故園

(2019-04-01 19:02:31) 下一個

櫻花,是春天最短暫卻最純淨的景致。從花開到怒放到凋零,往往隻有短短一兩個星期的時間。仿佛前一刻還在看著枝頭鮮豔的嫩芽,盼望看到繁花似錦,一轉眼最好的花期已過,隻能低頭望著一地散落的花瓣歎息。

我有一位中學老師喜歡日本文化,經常寫一些物哀、一期一會之類的小美文,對我審美的形成有一定影響。我大學二外學了日語,現在在公司和日本同事共事,也略略了解了一些櫻花在他們文化上的意義,總是有親近也有隔膜。前段時期武大櫻花和服事件網民們議論紛紛,我也覺得這個成為敏感的熱點說明了所謂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關係交錯複雜,很多東西如禪,不可說,一說就錯。

我生長的八十年代是中日最友好的時期,在小學我常常和其他小朋友們歡迎日本友人,也和一個日本小胖子做過筆友--都是通過漢字瞎猜,然後畫圖畫,寄各種各樣的照片--他在信中夾了厚厚一疊唐招提寺的照片。明年都會敲著隊鼓歡迎一個叫洋上大學的奇怪組織--他們的學校就在一艘好大的遊輪上,世界各國開來開去。

到了美國以後,我接觸了不少日本人。有一陣子我甚至擔任了日語組的領導,真的是一台算盤領導八台iMac。我覺得日本人非常認真,敬業,但是腦子不容易變通,“野心”也不大。當然我們的老師很多是以家庭為主的能幹主婦。和具體的老師、同學接觸中,覺得他們有禮貌,重教養,但是實話實說,不是所有人都從心底裏看得上中國人,我的一位老師甚至跟我說:我們日本的漢字是日本自己的,不是你們中國的!我以前在研究生院有一位私交很好的日本女友,但是兩個人說起政治來也是話不投機。

雖然對於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持兩麵觀,賞櫻,這春日良辰中的樂事,我不願錯過。我的家鄉無錫有太湖絕佳處“黿頭渚”,種遍櫻花,春日盛開,如雲如霞如蒸,配著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尤其是櫻花穀和長春橋附近,每逢花盛期間遊人如織。回想起來,的確是無錫春季最美的景致之一。讀者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在微信上搜尋黿頭渚賞櫻的VR。

美國的櫻花也毫不遜色。我先生剛到美國,所在的大華府地區就以櫻花聞名。他第一年春天欣欣然進城看櫻花節。後來我問起他花事可盛,何處最佳,他居然沒有什麽印象,就記得櫻花節免費的印度飯難吃之至。櫻花再美,不能果腹,在他看來,也是枉然。然後我在一個暑假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兩人結伴出遊,我心心念念的是華盛頓博物館裏的繪畫和雕塑。我先生告訴我前段時間國家美術館有梵高畫展,盛況空前,他卻錯過了,我都為他覺得可惜。記得那段時間,我喜歡談西方美術,尤其是梵高,無意中提到我喜歡那副《桃花盛開(紀念莫夫)》,明顯受日本浮世繪影響。和富貴絢爛的桃花比,我還是更鍾情於空靈淒美的櫻花。

結婚後,我和先生定居在西雅圖。我又一次入研究生院,就讀於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教育學院。那時候,我一心埋頭苦讀,居然沒有參觀過哈利波特圖書室,也沒有遠眺過雷尼爾山。直到畢業後,才知道我讀書時經常走過的Quad在春天櫻花盛開,被稱為美國西海岸最美的櫻花!那時候我匆匆趕路,居然鮮有抬頭看花之暇。


離開學校,才知道母校的美;正如久別故園,才體驗到思鄉之情。於是在工作和家庭都穩定了之後,我和先生幾乎每年都要造訪華大的櫻花。華大有好幾種櫻花,都是日本友好贈送,園林係精心栽培的。比如Quad廣場上每年老樹精心修枝不說,還會挪開樹形花型不佳的舊樹,換上新培育的純種。有人喜歡給人帶來初春之美的早櫻,有人流連姿態優美的垂櫻,還有更多人喜歡不似櫻花卻似芙蓉的關山櫻,我卻獨鍾Quad上素白的染井吉野。這種櫻花樹形展開,花叢密集,花色粉中帶白,初看似乎有點寡淡,整片整片在一起,卻美得讓人屏息。它的淺色和深色的樹幹恰成對比,取近景往往有佳作。據愛看物候日誌的先生說,世界上所有的染井吉野都是一棵樹嫁接出來的。那棵很久很久以前的樹的特點就是樹形和花型皆美,而且隻開花,不結果,似乎全部精力隻專注於一件事情,要做到極致,的確有點像日本精神。

以前西雅圖就有日本早期移民帶來的文化,比如以原料新鮮著稱的蔬菜店宇和島屋,還有很多不錯的日本料理店,而我看過一本名為《雪落杉林 (Snow Falling on Cedars)》的小說更是精心描述了本地居民和日本移民的相殺相愛史。電影改編版是Ethan Hawke主演的,他把男主人公對青馬竹馬日本女友愛而不得的痛苦演繹得十分精彩。在賞櫻時,這些畫麵不斷在我腦海中交疊。

我的先生也非複吳下阿蒙啦!他現在精讀了厚厚的History of Arts,買了高級的照相機,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認真地捕捉著每一個瞬間。我看到的是喧鬧、無序,甚至是爬樹、采花的惡行,他卻心台一片空靈,沉浸在美的創造中。

回到家,他整理出幾張代表作,我不禁驚歎:“我們看到的是一樣的景色,但是境界完全不同!”
這時我想到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放到微信朋友圈中,大家也讚不絕口,甚至有人說堪比專業。我老公卻很謙虛,說隻有一張拍得比較好,放在了他的朋友圈。大家猜猜是哪一張呢?

空閑下來,我細細品味這次賞櫻,不禁又懷念起故鄉黿頭渚的櫻花了。現在難得在春天回國,更不可能趕上櫻花短暫的花期,就隻當是千裏東風一夢遙吧!


這就是我就讀的教育學院 Miller Hal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吳友明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