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記錄生活,借隨筆傳導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童言稚氣”已經被孩子們成長的腳步甩在身後,孩子們有大大小小的秘密,外孫喜歡跟5年級的大同學玩,吹大泡泡時生氣了,外孫女快言快語

(2022-06-16 17:59:08) 下一個

      突然之間發現孩子們長大了許多,他們有自己大大小小的秘密。比如外孫計劃著到外地,還懂事地說他離開家爸爸媽媽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回來探望爸爸媽媽2個禮拜,等妹妹長大了也把妹妹接走,等等。對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這些人生哲理,大人和孩子是見仁見智的,大人看的是後半句,孩子們向往的是前半句,孩子們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期盼裏。我們非常驚訝六七歲的孩子有這麽宏偉且細致的規劃,是因為他喜歡和5年級的大同學在一塊玩耍交談?還是這邊人內在的18歲即離開父母獨自打拚的傳統和基因?震驚之餘,也有幾分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和不舍。不過這樣也好,大家早早就有孩子會離家打拚的心理準備。
      就連孩子們平日外出不經意地帶零錢戴墨鏡戴帽子帶包包也常常隱藏著他們自己的“小九九”。有時候他們會告訴爸爸媽媽一些小秘密,但有時候他們也有意無意地對爸爸媽媽保密。回看“童言稚氣”似乎已經和孩子們漸行漸遠了。比如學期最後一天上學,外孫戴上帽子和墨鏡,送他到學校的爸爸心裏有點嘀咕但也沒有多問。他見兒子走過幾個女同學麵前的時候這幾個女生異口同聲地感慨:“Wow! Fashion!”(哇塞,真時尚!)下午外孫跟接他的媽媽講:“今天是這學期最後一天,我要讓她們記住我時尚的樣子。”
        外孫特別喜歡粘著5年級的學長們玩,這也是學校給他創造的機會:一個學前班和一個五年級的班級聯誼,這些五年級的學長時常幫助小學弟小學妹學習、活動。但是別的同學也不像外孫那麽粘學長。他經常在操場活動時 “竄”到5年級的隊伍裏而吃“罰單”:被老師開紙條,向家長報告違規擅自離開自己的班級隊伍。很多5年級的大哥哥在校園裏看到外孫也都熱情地喊他的名字招呼他。爸爸媽媽問他喊你的大同學叫什麽名字?外孫則頭一搖手一攤一臉茫然地回答:“不知道。”
       外孫學校放暑假前舉辦“嘉年華”,家長委員會的媽媽團負責組織孩子們玩遊戲,爸爸團負責提供烤腸和炸薄脆片。每個孩子交5刀,大人10刀,不限量提供。據觀察雖不限量也沒有人浪費食物,都是吃多少領多少。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活動往往需要排很長的隊伍。原本跟著爸爸媽媽在後麵排隊的外孫發現隊伍前麵有自己認識的5年級同學非常興奮,連忙跑到隊伍前麵和自己的“老熟人”拉呱。爸爸媽媽喊他到後麵排隊,他也不聽,繼續和大哥哥們拉呱。等輪到大哥哥們玩遊戲了,工作人員指著外孫問5年級的同學:“他是你們的朋友嗎?是你們的朋友就一齊玩吧。”外孫樂得提前玩了一次遊戲。
        周日,女兒配了一小桶可以拉出特大泡泡的液體,想拉出泡泡的人雙手持2根棍子,每根棍子的一頭係著2根一長一短繩子的各端,先把繩子放到液體中浸透,再把繩子慢慢從桶裏提上來,這樣長短不一的2根繩子會形成一個月牙狀的薄薄的液體“薄膜”,持棍人小心翼翼地拉著月牙狀的“薄膜”移動,這個“薄膜”就變成像龍一樣的長條大泡泡,在陽光的照射下五顏六色,美輪美奐。這個大泡泡隨風擺動,稍縱即變,幻化成大小不一的多個大泡泡在半空中飛舞。孩子們平日就喜歡吹泡泡,看到特大泡泡他們情不自禁地歡呼追逐,試圖用手中的棍子捕捉到飛舞的泡泡。慢慢地,他們也掌握了 “拉大泡泡”的技巧,一家人其樂融融。因為桶小,每次隻能容納一個人浸泡2根棍子係著的繩子,可能因為先後順序沒有協調好吧,外孫不高興了,怒氣衝衝地跑進房間裏。我想外孫中途生氣退場也太掃興了,就跟著他。我推開房門打算進到房間裏麵認真尋找外孫的時候聽到外孫在門後麵喊我:“姥姥,我在這裏。”定睛一看,他就躲在門後麵,並沒有藏到房間裏麵什麽地方。我勸他:“Clam down,clam down.”孩子可能正期待大人來勸解給他一個台階下呢,我話音還沒落,外孫已經在我前麵走出房門,融入玩泡泡的歡樂之中了。
       外孫喜歡動植物,每次穿鞋子前都要磕磕鞋子,可能因為他愛在外麵玩,每次磕鞋子的時候都能夠從鞋子裏麵磕出點兒什麽東西,像植物種子、枯樹葉、幹草根、小蟲子等等。有一次,他從鞋子裏磕出一隻活蜘蛛,當時她媽媽在他身邊,他媽媽怕蜘蛛亂爬,本能地伸腳把蜘蛛踩死了。外孫立刻怪媽媽:“你怎麽踩死它呢?你對自然界也太殘忍了。”
       大人如果在孩子們看電視的時候喊他們做什麽事情,十有八九他們就像沒有聽到一樣紋絲不動。我評價紋絲不動的孩子:“他們的神情有點像牛頓在做實驗,不受外界幹擾。”女兒講:“那你看玩電子遊戲的孩子個個都像牛頓啦。”相反,如果關上電視機,孩子們無電視可看,那又是另一番景象:兩個孩子難得安靜3分鍾,摸爬滾打你追我趕不亦樂乎。
       那天,外孫女也參加了哥哥學校的嘉年華,每到一個攤位前,她都主動向別人介紹自己是哥哥的妹妹——似乎解釋自己雖然還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也理所當然地可以參加這個活動。嘉年華規定參加每項遊戲可以領取1張憑據,積累幾張憑據就可以兌換糖果。外孫女事前就帶上自己的小包包,每次活動過後她都仔細地把遊戲憑據收進自己的小包包,還經常清點清點憑據數。如果憑據數已經達到兌換糖果要求的數量,她立馬兌換,毫不遲疑,頭腦清新,動作麻利。
        兩個孩子都不失時機地從電視、周圍人那兒吸收新詞句新知識。有一次電視裏反複用到並解釋“responsibility”這個詞,外孫女不厭其煩地跟讀,理解。後來她媽媽問她這個詞,雖然這個詞很長,也有點拗口,她非常流利地脫口而出,還向媽媽解釋:“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有時候對大人的教育、訓斥不感興趣,她就評價大人的講話“是巴拉巴拉的廢話”。
        外孫女說話注重詞義詞性,特別強調自己要表達的重點。在幼兒園開過畢業典禮回家後,外孫女給每個人展示印有她姓名、照片的“畢業文憑”。她媽媽隨口向我們介紹這是“Certificate”。外孫女不認可,立即糾正:“這是Diploma(文憑), 不是Certificate(證書)。”如果她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看電視,問媽媽要遙控器,媽媽還沒決定給不給她。這時外孫女就會向媽媽施壓:“你要是給我遙控器,我就愛你。你要是不給我遙控器,我就永遠永遠都不愛你。”她還特地把“never”重複無數遍“never never never never never…”這是她的一種常用句式,把自己想強調的詞重複多遍。有時候她爸爸媽媽聽得不耐煩了,會叫她“Stop!”
       晚飯後孩子們需要先刷牙再看電視,以免看過電視懶散得啥也不想做了。有一次外孫女吃過晚飯立馬坐到沙發上看電視,媽媽問明情況後催促她上樓刷牙。她還不耐煩,重複好多遍:你這是要我“up down, up down, up down… ”(上上下下上上下下上上下下……)
        大人總想控製孩子們吃零食,但孩子們想方設法要吃零食。他們往往趁大人不在廚房的時候“自力更生”爬高上低找零食吃。有一次外孫女吃零食被她媽媽逮了個正著,她媽媽問她“誰讓你吃零食的?”外孫女俏皮地回答:“You Know。”(你知道)
女兒為了檢測新買的手機架是不是很穩當,在從幼兒園回家途中打開試試。外孫女問她媽媽:“你難道不認識回家的路嗎?”
       外孫女跟媽媽逛商店時,問媽媽:“這個店裏賣不賣飲料?”媽媽回答:“這裏沒有飲料賣。”外孫女自己到一個她猜測可能賣飲料的櫃台問有沒有飲料,果真這個店員的櫃台有瓶裝水。店員遞給外孫女一瓶瓶裝水,並且說不要錢了,免費送給她喝。旁邊的顧客都看著獨自解決問題的外孫女笑。她媽媽連聲感謝店員,外孫女當然也不拉後地連聲謝謝店員。
        一天放學,外孫女熱情地跟她的一位要好的女同學道別再見。轉過身,外孫女告訴媽媽:“她不好。她講我壞。”又一天放學,一個小男孩在車子外麵大聲喊著外孫女的名字說再見。外孫女毫無反應,媽媽問她為什麽不跟這個同學再見?外孫女非常冷靜非常決斷地回答:“他一天到晚撩事!不跟他再見!”原來這個小男生好動手動腳。有一段時間常常打外孫女。後來老師把他倆分開了,但是他仍然好撩其他同學。外孫女在全班同學的照片上看到這個小男孩的照片,還在他的照片上比劃著叉。
      外孫外孫女都喜歡和別人交流,他們的媽媽講他們是大嘴巴。爸爸媽媽計劃6月下旬帶他們到外地旅遊。外孫女向同學和老師炫耀:“我也要休假了,要到外地旅遊,要到迪斯尼玩。”她還問媽媽:“姥爺姥姥為什麽不跟我們一塊去旅遊?”她媽媽告訴她:“他們怕感染病毒。”外孫女很有主張地講:“那他們可以戴100個口罩呀!”
      老師向媽媽反映,外孫女有點瞧不起幼兒園了,炫耀自己下學期就要上哥哥的小學了。
       放暑假的第一周,外孫的學校關閉一周,正常班、暑期班、課後班都不開班。女兒給外孫報名進了一個校外輔導班。但外孫女所在的幼兒園還是正常開放的。外孫女得繼續在幼兒園上到8月份,等外孫學校的學前班開班了,外孫女才可以和哥哥在同一所小學上學。這一周,兩個孩子上學時間大不不同,外孫女6點半就搭爸爸的車子進幼兒園,外孫上的校外輔導班8點才上課,由他媽媽送到輔導班。外孫女不滿地問媽媽:“哥哥為什麽可以不上學?”她媽媽回答:“他天天上學呀。”外孫女居然很清楚每個學校的全名,雖然哥哥學校的全名很長,外孫女清晰地說:“他上某……小學才算上學,上這個班不叫上學!”她媽媽原先以為女兒糊裏糊塗,所以也沒有解釋清楚,這才詳細對她解釋一遍。
      最近當我把洗好的衣服分揀入櫃時,總感到外孫女的襪子太多了。有些明顯小了該淘汰了,她媽媽沒有時間挑揀淘汰,我也不便擅自做主淘汰他們的東西。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數了一下外孫女的襪子,哇塞,居然快達到100雙了!女兒下班回家,我祝賀她:“恭喜你,你女兒的襪子已經快要突破百雙大關了。”然後建議她該淘汰的趕快淘汰調,免得讓孩子管理、選擇困難。我們問外孫女是不是感到有很多雙襪子?她回答:“是的。”我們讓她猜猜自己有多少雙襪子?她回答:“1000雙。”說明在她的腦海裏襪子很多很多。
       有一天,一隻小蜜蜂在外孫女手上停留1秒鍾居然也蟄了她一下,留下一個小小的黑點兒。她連疼帶嚇哇哇大哭,吵著鬧著要貼創可貼。她爸爸向她解釋創可貼不起作用。她聽不進去,繼續哭鬧。我建議既然她相信創可貼,就給她貼一張創可貼,心理安慰一下。果真貼上創可貼外孫女立刻不哭了。後來,她用筆在被蟄的老印子附近又畫2個大黑點,說是被蜜蜂咬的,還向爸爸媽媽要同情,被她媽媽戳穿了。
      女兒才買了一頂隻能進去兩三個人的兒童帳篷,外孫女規定:“進去的人必須戴口罩,如果不戴口罩就把你踢出去。”我講:“她這是暴力執法。如果大白的視頻看多了,她還會要求進去的人都要穿防護服呢。”
       外孫女很精明。有一次媽媽叫她坐到餐桌邊吃西瓜,她冷靜地問媽媽:“剛才哥哥在哪兒吃西瓜的?”外孫不太喜歡吃水果,為了動員他吃西瓜,他媽媽用勺子挖一勺子放到他嘴裏說:“你嚐嚐這西瓜很甜的。”勉強嚐一口外孫還是說不想吃。但當時他是坐在沙發上嚐那一小口西瓜的,他媽媽也隻好告訴女兒哥哥是坐在沙發上吃西瓜的,外孫女立刻嚎啕大哭,說哥哥可以坐在沙發上吃西瓜,為什麽自己一定要坐在餐桌邊吃西瓜?媽媽向她解釋她也不聽。哭了很長時間,最後很不情願地坐到餐桌前吃西瓜。當然,因為餐桌正對著電視機,她可以一邊吃西瓜,一邊看電視,雖然距離稍微遠了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