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孫女哭鬧著要“躺平”
外孫女一大早不知何故又哭又鬧,小孩有時候沒來由地哭鬧。也可能他們哭鬧有自己的理由隻是表達不出來,或者因大人沒有耐心一探究竟。反正是哭鬧不已,一邊哭一邊不斷地說自己“不想到學校”。雖然上的是幼兒園,但她說的是不想“go to school.”我們議論外孫女小小年紀就想“躺平”?不能讓她以為在家裏可以天天看電視,一定要打消她想“躺平”的錯誤念頭,告訴她:平時給你電視看是因為你在幼兒園表現不錯。如果不上幼兒園還想看電視?沒門!也許大人誤解了孩子的意思,因為就在哭鬧著不想到幼兒園的那天,外孫女是全班第一個交作業的,人家沒有“躺平”!
(二)外孫自己“診斷”肚子痛
外孫最近老講肚子痛,他給自己“診斷”肚子痛的原因是他喜歡吸肚子“秀肌肉”。這幾天他常常半裸著上身,跑到每個人的麵前表演,像健美運動員參加比賽一樣先屏住氣,然後試圖“調動”出自己身上的“肌肉”。看他那架勢倒很像電視裏“秀肌肉”的健美運動員們,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他身上有多少肌肉,隻好胡亂誇獎他幾句“Very good!”“Great job!”他媽媽當然不相信他的“因為秀肌肉而肚子痛的”“自我診斷”,帶他去看醫生。醫生的診斷和外孫的“自我診斷”截然不同。醫生檢查後認為外孫因為不吃蔬菜、喝水少、又常喝牛奶引起便秘導致肚子痛。
外孫外孫女不沾蔬菜是我們天天議論的話題。我老伴還曾經下決心做些好吃的蔬菜包子、餃子、圓子吸引孩子們吃蔬菜。但是孩子們根本不上鉤。吃包子、餃子前他們首先要問清楚是肉餡還是蔬菜餡的?如果知道是蔬菜餡,他們看都不看、沾也不沾,“吃”更是無從談起。醫生叮囑要給孩子吃綠葉蔬菜,老伴特地把青菜切細些,在大家的勸說督促下,外孫皺著眉頭夾一絲絲蔬菜放到嘴裏,剛開始嚼就“哇”地一聲吐出來,邊吐邊埋怨“惡心”。我們對孩子不吃蔬菜都束手無策。外孫女有時夾一根針尖大小的胡羅卜絲放到嘴邊,還炫耀自己吃蔬菜了。可見他們有時匯報自己在學校“吃蔬菜了”估計也是這樣象征性地做做樣子而已,孩子們的身體本能地抵觸蔬菜,隻有等他們長大一點再慢慢試試。
女兒帶孩子們看醫生回家的路上,告訴他們“自己馬上還要上班。”孩子們以為媽媽還要到單位上班,小聲咬耳朵商量著回家看什麽電視呀、吃什麽點心呀,談得不亦樂乎,儼然已經達成共識結成聯盟背著大人做他們自己想做而估計大人會反對的事情。在孩子們的心裏,有時候大人和他們並不在同一個戰壕裏,不想聽大人那一套。他們的媽媽聽到他們的小聲嘀咕,就“正告”他們自己馬上是回家上班!孩子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頓時麵麵相覷、啞口無言。女兒從後視鏡裏看到孩子們驟變的表情,感到既可笑又擔心。早先已有同事提醒女兒注意孩子們結盟抗衡家長。
(三)2個孩子悄悄“結盟”掀起“吃糖狂潮”
其實孩子們“結盟”的事情防不勝防,早已經發生過了。前幾周,2個孩子先是在車庫發現有一些巧克力糖果,這是他們的媽媽買了給在萬聖節前夜鄰居小孩要糖果之後剩的。外孫外孫女達成默契掀起“吃糖狂潮”,他們私下吃車庫裏的糖果一點兒也不向大人透露風聲。後來我發現他們從車庫偷偷摸摸拿糖吃,有時候側著身子躲著我,那隻藏在身後的手裏明顯有類似糖果的東西。因為他們媽媽買的巧克力糖果比較大,他們的小手心裏攥不下。沒幾天,我發現車庫的糖果就被他們吃完了,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告訴女兒這個情況。女兒這才回想起來車庫還有糖果,她說忘記裝糖果的架子是上下2層的,她隻看到上麵那層空了,忘記下麵一層還有糖果。
再後來,孩子們的“小魔爪”又伸向他們萬聖節前夜到鄰居家要來的糖果。他們的糖果分別裝在2個南瓜形狀的小籃子裏。小籃子又放到廚房碗櫥的最高層、在嵌入碗櫃的微波爐的上麵,微波爐下麵是底層碗櫃的台麵。孩子們知道糖果放在那兒,之前很長時間他們把糖果的事情忘記了。車庫糖果吃完後,他們把目標轉向自己萬聖節前夜要來的糖果。一開始,他們也是在媽媽的“計劃分配”下吃一顆兩顆。車庫“吃糖狂潮”後,他們已不再滿足於媽媽的“計劃分配”政策,掀起了第二次“吃糖狂潮”。他們背著大人拉來椅子,先站上椅子,再爬到微波爐下的櫥櫃台麵上,打開最高層櫥櫃拿出各自的糖果籃子,無拘無束地吃起來。他們往上爬到台麵上還沒有什麽問題,但是下來的時候有點危險,有一次我正好看到外孫女從台麵往椅子上下來的時候差一點踩空。我看看他們的糖果籃子,所剩無幾了,便再次告訴女兒關於孩子們吃糖果的事情,並且埋怨她太馬虎了,沒有管理好糖果,哪能由小孩子自己支配糖果?外孫“二報”妹妹一下子吃了10顆糖果!數字準確與否不得而知,但外孫女也沒有否認。她媽媽氣憤地收起糖果,並且罰外孫女6個月不得吃糖!外孫女倒也認罰,後來有一天吃甜餅,她媽媽無意中給她一塊甜餅,她主動還給媽媽,說自己6個月不能吃糖,這裏有糖。但是之後姥爺看到外孫女趁沒人注意又忍不住偷偷咬了一小口甜餅,很小的很小的一小口。
幾天後我在衛生間緊緊貼著便池外側的地上看到被孩子們扔掉的幾張皺巴巴的糖紙,估計孩子們曾經在“吃糖狂潮”中偷偷坐在便池上享用糖果呢。
(四)外孫對我咬耳朵“你的女兒瘋狂了”
外孫女早晨已經吃過爸爸做的早餐,又告訴媽媽自己還沒有吃早餐,餓了。她媽媽跟她確認:“你沒有吃過爸爸給你做的早餐嗎?”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很傻,經常忘記事情。”
他們的媽媽為他們倒甜甜圈泡牛奶。先給外孫女倒甜甜圈,又給外孫倒甜甜圈。她可能也沒在意,第二次倒的分量少了一點,外孫大叫自己的甜甜圈倒少了。女兒又返回廚房拿甜甜圈。這時外孫對著我做出“咬耳朵”的動作:用手掌擋住嘴巴另一邊,笑著跟我講:“Your daughter is crazy.”(你女兒瘋狂了)。不過外孫是假模假樣“咬耳朵”:他笑眯眯的,聲音也沒有放低,隻是擺出”咬耳朵”的手勢罷了。
(五)外孫和小螳螂認真交流
外孫在後院牆角發現一隻蔫蔫的小螳螂,立刻警告我們:“它會割斷你們的脖子!你們都後退!後退!後退!”隻留下他自己一個人近距離接觸螳螂,仿佛他是我們的保護神一樣。外孫和螳螂認真交流起來:“Hi, are you ok? Would you like to eat?”他拿幾根枯草讓螳螂順著草爬。可能因為是冬天,也許小螳螂沒有吃東西或者不舒服,反正小螳螂動作很遲緩,外孫不停地和螳螂說話,又問它“Do you like to eat banana? I like to eat banana. Don’t you like to eat banana?”(你喜歡吃香蕉嗎?我喜歡吃香蕉。你不喜歡吃香蕉?) 香蕉是最近2個孩子的最愛,因為爸爸媽媽把零食收起來了,隻有香蕉還不受控製,當然香蕉現在也計劃了,無限製地吃也會變成壞事。他以為小螳螂也像他們一樣愛吃香蕉。後來,為了鼓舞士氣,外孫還興致勃勃地跳舞給螳螂看。
天色漸黑,氣溫也在下降,我招呼孩子們進屋。外孫拿來妹妹的鞋子把小螳螂裝進妹妹的鞋子裏,可能他把妹妹的鞋子當成小螳螂的房子。那邊外孫女大聲哭叫著要自己的鞋子,我告訴外孫草叢是螳螂的家,讓他把小螳螂放到草叢裏。但是小螳螂賴在外孫女的鞋子裏不願出來。外孫女的哭聲越來越大,我拿過外孫女的鞋子把小螳螂往外倒,才把小螳螂倒出來。外孫後來還向他媽媽告狀,說我要搞死小螳螂。
(六)孩子也需要教育別人
孩子們常常被家長、老師教育、訓斥,他們也需要宣泄被教育而鬱積的壓力,他們也不由自主地要教育別人。看到姥爺站在沙發後邊吃蘋果邊看電視,他要求姥爺坐到餐桌上去吃蘋果,這是大人對他們的要求,盡管這主要針對吃麵包、點心等容易揉碎撒落的食物。直到姥爺坐到餐桌邊吃蘋果了,他才坐回沙發繼續看電視。
有一天女兒接兄妹倆放學回家,到家門口哥哥把妹妹打哭了,媽媽問他為什麽打妹妹?外孫回答說:“她咬裙子。我已經講她10遍了,不要咬裙子,她不聽,還咬。”他媽媽講:“我們講你多少次不要打人,你也記不住。我們也沒有打你啊。”哦,這次他又用“10”這個數字,上次講妹妹吃了“10”塊糖。看來,“10”在外孫或者其他孩子們的口中隻是個表示“很多”的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