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記錄生活,借隨筆傳導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童言稚氣 孩子們學習語言“靈著呢”

(2021-11-06 21:44:56) 下一個

      很多學習外語的成年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學習外語的目的是輔導孩子學習。”但是我的親身體會及觀察告訴我:成人的這種美好願望常常會被現實擊得粉碎。除非少數專業人士,絕大多數成年人學習外語尤其是用於日常交流的外語是無法跟上孩子們學習外語的速度的,更不要說去輔導以你學習的外語為母語的孩子們了。
我就感到外孫外孫女的語言表達能力早就把我遠遠地甩在後麵了,盡管我學習外語的時間是他們年齡的好多倍。
      4歲的外孫女正處於對母語習得的積極活躍階段。有時候講話故意繞很多彎子,禮儀味十足,非常“polite” “soften”(有禮貌,柔和),根本不像一個4歲的孩子,更像一個外交家。其實這是孩子刻苦練習語言的一種方式,隻不過他們沒有感覺到“苦”,也不存在“練”的意識,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瓜熟蒂落。當然這也要根據她的心情,往往這種繞著彎子委婉表達都是在她情緒好的時候,問話多用間接疑問句。情緒不好,她當然要直來直去,不容反駁,用直接疑問句快速解決。
       比如想吃點心,有時她會這樣問:“我有沒有可能和你談論一下今天吃一塊蛋糕的事情?”想早一點下樓吃早餐,連媽媽要她給自己一個擁抱都等不及,反問媽媽:“你想讓你的姐妹(由於她講話時嚐試把人稱由 “我”改成“你”,關於親屬關係的表述就產生了混亂,把“女兒”誤說成“姐妹”)餓著嗎,你想讓你的姐妹(應該是女兒)不能生存嗎?”她還用“survive”(生存)這個高大上的哲學詞語呢。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她和爸爸的交談中。她爸爸吃晚飯時發感慨:“想著上午停電沒上班白坐著沒出去吃頓像樣的中餐有點虧。”她立刻接上話茬:“你怎麽能不帶你的女兒、你的兒子、你的媽媽(她站在第三人稱說話,又把親屬關係講錯了。她本意是想講“我們的媽媽”去吃飯),就你一個人到餐廳吃像樣的中餐呢?”居然立刻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指責別人。她爸爸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忙著糾正她的語法錯誤。
      現在請爸爸媽媽幫忙做什麽事情,往往前麵用Please.Would you ,Maybe 開場,後麵用honey結尾,當然著也是以大人為師。
哥哥讓她幫著問媽媽要1張畫畫的紙,她媽媽遞給她1張有點破損的紙,她不願意把破損的紙拿給哥哥,卻不直接說。而是反話正說:“給哥哥1張好紙吧,哥哥會高興的。”
同樣的點心兄妹倆一人一塊。外孫女的先吃完了,還想問媽媽要一塊,但她變著花樣說:“我想吃哥哥那樣的點心。”她媽媽講:“剛才不是給你過了嗎?”她說:“我還想再吃一點點哥哥那樣的點心。”
      她不想洗澡,但是不說不想洗澡,而是說“不喜歡水”。
     雙休日明知不需要上幼兒園,她卻故意說自己想上幼兒園。
    她自己不好好吃飯還找做飯人的茬:“你們要做兩種主食我就挑其中的一種吃了。”言下之意你們現在就做一種主食,沒有選擇,我也不想吃飯了。
     明明是外孫女自己選的過生日遊玩場所,當天玩得也很開心。但幾天後居然說:“那個地方一點也不好玩,我再也再也再也不去那個地方了。”一連用了好幾個“never”。
     因為表現不好,媽媽讓她到自己的房間,她提出要畫畫,但是畫筆在樓下。她媽媽讓她自己下樓去拿畫筆,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剛才要求我到自己的房間,我不能走出自己的房間,我就不能下樓拿畫筆。”她媽媽啞口無言,隻好自己下樓為她拿畫筆。
      外孫女平時注意觀察並吸收知識,跟著電視學講話、學唱歌、學數數是家常便飯,家長、老師、同學、鄰居等等凡是她接觸到的人都是她學習的對象。經常把最近聽到並且感興趣的詞或句子掛到嘴邊,反複念叨:比如boring(無聊、乏味)、OMG(哦,我的上帝),Nice to meet you (見到你很高興)、“Don’t give up!”等等。這幾天她感興趣的是“I’m  exhausted”(筋疲力盡)。周六早晨,她媽媽給她做早餐,她正座在沙發上看電視,伸出頭問媽媽做好了沒有,她媽媽回答還沒有做好,她來一句:“ Oh! I’m exhausted”(筋疲力盡,疲憊不堪),說完還一下子癱坐進沙發裏。她媽媽問她這句話聽誰講的,她說聽老師講的,可見老師也是非常幸苦了。
     哥哥才學打籃球的那幾天,她天天鼓勵哥哥打籃球不要放棄,“Don’t give up!”哥哥在班級感到沒有人玩,她鼓勵哥哥:“你感到孤獨了嗎?不要放棄!“Don’t give up!”
     有時候,外孫女會令人驚喜地把很多知識加入到日常對話中。既複習了才學到的新知識,又豐富了語言表達。
     下雨了,外孫女跟接她的媽媽講:“我不喜歡下雨,但是下雨植物才能生長。”
    吃晚飯時,外孫女故意把媽媽胳膊肘推到餐桌上,緊接著就用餐桌禮儀教訓她媽媽:“Don’t put your elbows on the table!” (不要把你的胳膊肘放到餐桌上)
          進入秋涼,外孫女在大人的壓力下不得不穿長衣褲,但她把長袖、長褲擼成短袖、短褲,還是一副夏天短打扮的模樣。她爸爸告訴她這樣擼上去不利於血液循環。吃晚飯時,坐在她旁邊的姥爺看到她袖子掉下來有點長,怕她沾上湯水,就幫她稍微往上卷一點,她用爸爸灌輸的知識反對姥爺的舉動:“你這樣卷上去我的血液會不流通的!”說得我們大家都笑起來了。
      這種打太極、禮儀味十足、繞著彎子的說話方式像個新聞發言人。語言是表達思維的工具,這反映她的思想日漸複雜。
       萬聖節前夜吃晚飯時,大人規劃晚上的活動,一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外孫女插話說:“你們說我們出去要糖,回家以後不看電視了?這很傷我的感情。”小小年紀,一本正經地用大人的語氣說話,逗得大家都笑起來了。
       甚至同樣的語境,她還用起了被動語態,說她的心被傷害了“is broken。”
     寫到這兒,看看篇幅已經夠長了。就用今天早晨外孫糾正他媽媽的實例結尾吧。早晨她媽媽為他們做早飯,問他們餓了嗎?無意中偷懶按照母語的語言習慣,問他們“You hungry?”外孫毫不客氣地提醒他媽媽不能漏掉了“are”,,應該講“Are you hungry?”後來還像老師敲黑板一樣強調3遍“Be Be B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