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記錄生活,借隨筆傳導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童言稚氣 幼兒園園長評價外孫女“特別特別特別聰明”,等等

(2021-11-23 18:06:28) 下一個

          女兒接到外孫女老師的電話,說外孫女又升到新班了。最近外孫女經常被升到新班。當然這個“升班”的概念不同於學曆教育中的升級。僅僅是幼兒園對孩子們的隨時調整,如果發現某個孩子的心智比所處班級的其他孩子有較快發展,不適合呆在原有班級,老師會及時把這個孩子調到年齡稍微大一點的班級,以適應孩子的發展。這也是因材施教的方法之一吧。外孫在幼兒園的時候也常常被升到新班。其他孩子也會常常調整到新班,隻不過每個孩子升班的時間有長有短。
       但是“升班”以後外孫女還是老講在幼兒園“Boring”(無聊),不想到幼兒園。女兒為此打電話給幼兒園園長,講了外孫女老是講在幼兒園“Boring”的情況,也提出不知是她想學習“Boring”這個詞所以天天反複念叨呢,還是的確感到“Boring”。 園長很驚訝。說:“啊?有這個情況?她是特別特別特別聰明的孩子。所以我們不停地給她升班。那我回來和老師商量一下,如果發現她在課堂上的活動做完了,及時再給她布置一些新的活動。”
       後來有一天,外孫女驕傲地向爸爸媽媽介紹自己在班級表現好,老師讀書時表現好,做手工活動時表現好,畫畫的時候表現好,被選為全班惟一一個到別的班級參加活動的代表,她還用了“One percent”(百分之一)這個短語。或許這是老師在介紹整個幼兒園開展這項活動時用的一個詞。可能是整個幼兒園挑選百分之一表現好的孩子到其他班級參加活動。算起來,那就是百裏挑一呀。
        外孫女不僅在學校表現突出,在家裏也常常帶給大家“成長”的驚喜。平時她和哥哥都是自己決定穿什麽衣服,自己選衣服,自己找衣服,自己換衣服,不需要大人煩神的。這似乎比我們那邊的孩子早多了。入冬以後,為了“逼”外孫女加厚衣服,女兒把外孫女的夏裝全都收起來了。外孫女因為找不到自己心儀的夏裝尤其短裙而跟媽媽哭鬧,說穿長袖長褲這樣的衣服沒有人說她美,還說恨媽媽。她不僅僅是口頭說說而已哦,還立刻出手報複,把媽媽的拖鞋硬往床底下最裏麵扔。這邊的床普遍很底,床和地板之間的空隙很小,從床底下找起東西來特別費勁。後來外孫女雖然不得不穿長衣褲,但人家把長袖、長褲擼成短袖、短褲,還是一副短打扮的模樣,走起路一陣風,幹練利索。
        她讓哥哥跟她一塊上樓,哥哥不聽她的。後來哥哥想玩她手裏拿的玩具,她立刻不假思索地跟哥哥講:“你跟我一塊上樓我就給你玩這個玩具。”腦子轉得特快。
      不想吃麵條,她告訴媽媽:“我在幼兒園吃這種麵條都會吐。”她媽媽當然不相信:“你騙我!你們幼兒園讓你們吃這種麵條?”外孫女還假作鎮靜地回答她媽媽的問話“我沒有騙你。”她媽媽當然也有招數:“那我明天打電話去問問你的老師?”外孫女立刻改口:“我跟你開玩笑的。”類似的對話常常可以聽到。
         外孫女情商高,在她過生日前她媽媽讓她選擇過生日的好玩地方,最初她選的是哥哥喜歡去的樂高樂園。她媽媽問她為什麽選樂高樂園?她說哥哥喜歡那兒。後來媽媽提醒她:“這是你自己過生日,你選你喜歡去得地方。”她才又換了一個她自己喜歡玩的地方。她生日那天,她媽媽為她買了一塊“家庭食堂”製作的蛋糕。目前這種家庭生產,然後通過微信、Facebook、電話、短信等直接自銷食物的方式,非常普遍。她媽媽說人家是純手工製作,幹淨、營養,健康,放心,買的人很多。但晚上吃生日蛋糕的時候大家才感到蛋糕做得真不好吃,一點甜味都沒有。蛋糕裏麵糖多了固然不好,但想象一下如果一點甜味都沒有,那些奶油吃到嘴裏爛糊糊的也著實難以下咽,大家都表示不喜歡吃,連平日最愛吃蛋糕的外孫外孫女都不想多吃一口。外孫女非常失望和沮喪地看著蛋糕說:“這個生日party不好。”她媽媽問她為什麽?她回答“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吃蛋糕。”看來外孫女為大家不喜歡吃生日蛋糕而感到很沒有麵子,
        看到電視在教孩子們做飲料,外孫女一本正經地評價:“這是科學。”
        兩個孩子看電視看得不耐煩了,先是躺在沙發前地板上看。後來外孫女提議上樓去嚇唬媽媽。他們躡手躡腳地上樓,悄悄爬進媽媽的房間,突然站起來朝媽媽大叫,把媽媽嚇了一跳。
         雙休日爸爸媽媽帶孩子們出去玩,外孫女出發前模仿大人叮囑她一樣叮囑站在她身邊的姥爺:“你和姥姥在家裏看電視。”看電視是她的最愛,她以為也是我們的最愛,就安排我們在家裏看電視。
       有一件事情很奇怪,萬聖節前夜孩子們到鄰居家要到很多糖,我們都擔心孩子們吃這麽多糖會有害健康,她媽媽征得孩子們的同意後就幫他們暫時收起來了。但是從那時候起,孩子們再也沒有提起糖的事情,似乎他們把這件事情拋到爪哇國了。直到前天,外孫女跟她媽媽一塊找東西,無意中看到了萬聖節糖果,她用特別特別委婉的長句和媽媽商討:“媽媽,我們有沒有可能商討一下在哥哥生日那天給我們吃一點萬聖節糖果的事情?讓哥哥在生日更開心一點?”估計這是她從電視上或者老師那兒學到的長句式。周六,外孫終於想起了要吃萬聖節前夜的糖果,因此,不用等到外孫的生日,他們的糖果就吃到嘴了。不過算算離萬聖節前夜也有20多天了。
         外孫女還按照小孩子的思維邏輯計算她和哥哥的年齡差:“哥哥馬上就 6 歲了,又比我大好多。”
          發現媽媽看介紹烹飪的視頻,外孫女問她媽媽:“Do you want to copy them?”(你想複製它們嗎?)她媽媽問她怎麽知道“copy”這個詞的?她回答因為哥哥常常講“Don’t copy me!”(不要學我!)對“copy”這個詞外孫女理解和運用得還真對。講到爸爸沒有兌現“以前”講過的話,她用了好多個“long”:“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time ago”,強調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她爸爸答應過她什麽事情,其實可能就是不久前的事情而已。這幾天,外孫女嘴邊的口頭禪就變成了“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time ago”。有時候外孫女在學習語言時也會用詞不當,比如她不好好吃晚飯,她媽媽問她為什麽不好好吃晚飯,她回答:“我不是morning person (早起型)的人”大家都笑她回答得驢頭不對馬嘴。但是這也反映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
      在模仿一些動作時外孫女也非常“刻苦”。 那天觀看哥哥籃球總決賽,有一段時間外孫女把她的椅子拉到遠離人群的地方,背對著球場坐,說要給自己一個空間:“Give myself a space”。後來她想聽聽教練對小球員們講什麽,湊到離教練近的地方。後來她就不停誇張地聳肩、攤手、搖頭,走來走去,邊走邊說:“I don’t hear nothing!”她是在模仿這邊大人們常用的聳肩、攤手、搖頭等動作,問題是她的動作特別誇張,聳肩時脖子縮得看不見了,肩頭拚命往上聳,為了配合聳肩動作,眼睛還睜得老大,5個手指頭也使勁往外張開,並且不厭其煩地這樣重複來重複去,走來走去,邊走邊說,邊說邊走,繪聲繪色,惟妙惟肖,逗得她爸爸媽媽和旁邊看球的人都笑了起來。看來這邊人喜歡“聳肩”這個典型動作、神態就是這樣被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女兒跟我們講:“我發現很多次,她一個人對著鏡子哭,哭著哭著開始一邊哭一邊觀察自己的表情,看口型能張多大,聲音能夠調多高。她有時候哭並不是真的傷心了哭,而是在琢磨表情。”
      在餐館吃飯,服務員忘記給外孫外孫女畫畫的紙筆,外孫女自己走向服務員,大大方方地問服務員要畫畫的紙筆。在等飯菜的時候,孩子們開始畫畫了。
       快到感恩節了,外孫女向大家宣傳:“感恩節應該吃火雞!”
        從外孫女學習新詞匯、接受新知識到琢磨新動作都能感受到孩子們渴望長大的急切心態。我們經常感慨的是:“她才4歲,到這個世界上不過才1500天左右,怎麽知道那麽多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