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內斂的人,不喜歡張揚,不喜歡儀式。記得40多年前的一個春節,因為心疼姑父、姑母太勞累了,我提出年初二我們這個小家庭不到他們家吃中飯了。年初二我們大家庭都到姑母家吃飯是多少年的老習俗。原本想減輕姑父姑母的負擔,未曾想反而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所有賓客、主人都到齊了,就等我們小家庭。因為那個年頭春節期間是沒有飯店開張的,我們隻好窩在家裏。又沒有電話,最後還是表弟親自到我們家逮了個正著,再次邀請我們去他家吃飯,我們也隻好尊敬不如從命跟表弟一塊去他家吃飯,白白耽誤了別人好多時間,感情上還有點別別扭扭的。
每逢生日,我也有點類似想逃離的感覺。今年女兒議我的生日, 我立馬強調:“簡單點兒。”我知道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其他人都過生日,就你一個人提出不過生日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孩子們早就翹首以待每個人的生日了,他們喜歡熱鬧,更喜歡吃蛋糕。
生日一大早,我就在房間裏聽到正要到幼兒園去的外孫女跟她爸爸講:“今天是姥姥的生日。”
傍晚,外孫放學回來,我照例問他今天在學校表現如何?外孫睜大圓圓的眼睛平靜地看著我,向下豎大拇指。女兒跟在外孫後麵,氣哼哼地說:“表現不好!上課哼歌子不聽老師讀書!被老師打1個X!”這是老師開始用“行動表”記錄每個學生在校表現的標記。如果某一項行動按照老師要求做了,表現好,就給這項活動畫星,如果某一項行動沒有按照老師要求做,表現不好,老師就給這項活動打X。而外孫放學對我們敘述他在校表現的最直觀方式就是豎大拇指。有一天全部是星,他洋洋自得地向上豎2個大拇指,並興奮地補充說:“Good! Very great job! ”今天老師畫了1個X,他就向我們平靜地豎1個向下的大拇指。我跟女兒說:“昨天3個叉,今天1個叉,進步了,要肯定他的進步。”
昨天3個叉分別因為:1,在教室裏離很遠的地方往玩具堆扔玩具,而不是走到玩具跟前放到玩具堆上。2,上課不聽老師讀書,打旁邊的同學。3,上課時自己不聽課還哼歌曲,影響旁邊同學聽課。但每一條,他都有為自己辯解的理由:第1條,扔玩具因為玩具堆旁邊圍滿了同學,他擠不進去。第2條,旁邊的同學先打他的,所以他回擊打一下這個同學。第3條,老師當天帶我們唱的歌曲太好聽了,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我情不自禁就哼唱起來了。老師很冷靜地說:第1條,玩具堆不可能擠不進去。第2條,同學打你應該跟老師說,而不是打同學。第3條,唱一遍就夠了。他媽媽比較相信老師的分析。
我跟女兒說:“ 我看他今天向下豎大拇指時也很平靜,可能因為今天的X比昨天少了2個。”女兒說:“是滴,對他來說,表現好不好也就是向上豎大拇指和向下豎大拇指的區別。”我說:“但是我看到他向下伸大拇指,心裏立刻咯噔往下沉很多。今天這個氣氛,也不適合過生日,改天吧。”女兒說:“那明天他要表現不好,明天也不能過了?那要等到哪天?”
2個孩子倒興高采烈地給我送來他們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
畫的畫,或自作的手工作品。共同特點是每一件作品上都畫有“愛心”。尤其外孫女還複雜地向我解釋作品的內涵,如愛姥姥,如太陽照著花朵,花兒向著姥姥,等等。看孩子們稚嫩的小臉上洋溢著歡樂,小嘴巴巴拉巴拉地述說著作品構思,歡樂之情溢於言表,令我感動不已。
平日一向認真吃晚飯的外孫今天吃的特別少,很快就離開餐桌到旁邊玩去了,還直言不諱地說要留著肚子吃蛋糕。外孫女更是開口不離蛋糕,並且開始設計自己生日的場景。不錯,我們家下一個過生日的就是她了。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熄滅燈光,女婿捧來點著蠟燭的蛋糕,女兒拍攝視頻,所有人都高唱生日快樂歌。外孫女還帶頭用中文唱起了生日快樂歌。我默默許了願,吹滅蠟燭,大家歡呼雀躍。外孫提出由他切蛋糕。他媽媽告訴他:“今天是姥姥的生日,應該由姥姥切蛋糕。”我一向笨手笨腳的,就委托外孫切蛋糕。在他爸爸媽媽的協助下,外孫給每一個人切好蛋糕。雖然每個人都配備了叉子,但外孫、外孫女還是時不時用手摳點蛋糕往嘴裏送,好像用手摳的蛋糕更香更甜一點似的。
吃完自己的蛋糕,外孫還要再多吃一點蛋糕,想用自己的叉子再叉點蛋糕。大人們主要擔心孩子們吃的糖太多了,所以才不敢放量讓他們吃蛋糕。他媽媽又給2個孩子稍微切一點點蛋糕,告訴他們剩下的蛋糕明天再吃,就把剩下的蛋糕放到冰箱。
慶生活動順利圓滿結束。但外孫意猶未盡,拉著我的手,讓我跟他上樓到他的房間。他的小手才沾過蛋糕,黏糊糊、髒兮兮的,我讓他洗洗手,他很聽話地到衛生間洗洗手,又拉著我的手領我到他的房間。他拉開抽屜,一件一件地拿出他“珍藏”的小玩具,又一件一件地遞到我手裏,不停地說:“For you, For you,…”(為你拿的,給你的)意思這些小巧玲瓏的玩具都是要送給我的。我連忙拍拍他的頭,告訴他:“I love you ! Too much, too much. ”
我一邊表達感謝之情,一邊指導外孫收起心愛的玩具。但外孫傾其所有都想給別人的心意令我感動,我收下了這份愛心,收下了所有家人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