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太喜歡新家啦。剛搬來的第二天全家要到原先住的房子打掃衛生,外孫女聽到要回原來的家,居然哭鬧著不願意回原先的家。
我想孩子們喜歡新家的最主要原因大約是新家比舊家大了許多,他們活動的範圍因此比原先開闊了好多。
和原先的住房相比,新家在格局、大小、質量方麵上了不止一個台階,當然這是比較而言。前天晚上到一個小區去看聖誕燈,人家那個小區的房屋才叫高大上呢,格局、大小、質量不是新家這個小區可以望其項背的。但新家比舊家,還是提高了幾個檔次的。這不是虛詞浮誇,而是實事求是。原住房建於六七十年代,幾乎全是木質結構,新房用了不少水泥和大理石。當然從我個人的感覺,還是木質結構養人。新家的門廳、餐廳都是挑高的,東、南2個整麵牆以配有百葉窗簾的玻璃窗為主,高處還有不用窗簾的天窗,有陽光的日子高大寬敞的客廳裏陽光燦爛,而這裏最不缺的就是燦爛的陽光。這個小區很多家庭的屋頂安裝了太陽能板,可以發電。女兒家的屋頂也有,她搬到這邊用電量比原先減少了2/3,原來每個月電費需要100多刀,現在隻需要30多刀。據說自家太陽能板產出的電用不完還可以賣給別人用。新房的門廳+客廳+餐廳+廚房比舊房大了約四倍,臥室也都比原住房寬敞很多。一樓通往二層的是旋轉樓梯,據賣房經紀人介紹,這種樓梯建造起來費時費工,現在很少見到了。我們感到上下樓有點吃力,也擔心孩子的嫩膝蓋受損,叮囑女兒盡量讓孩子少上下樓,但這哪裏是大人指揮得了的事情呢?為了和爸爸媽媽講一句話他們也要吃力地爬上爬下,而且樂此不疲。孩子們最關心最需要最喜歡的是活動空間。活動空間大,他們就樂翻天。
空間大了,家人之間的距離無形之中也拉大了。女兒講好像很難看到孩子們了。並且說她的一個同事談到小房子換大房子也有這種感受。可玩的地方多了,孩子們哪兒都能玩一陣子,不像以前那樣粘著他們的爸爸媽媽了。也不像在舊房子住的時候一轉身就鑽進我們房間玩了。現在一般隻有道晚安的時候才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到我們房間來一下,或者偶爾路過我們房間時“惠顧”一下。有一次女兒在樓上讓外孫女給我們送1封信,外孫女站在樓上喊姥爺,姥爺走到樓梯下,外孫女居然從樓上把信扔給樓下的姥爺,在沒有人點化的情況下她倒很聰明地自己找一條捷徑。
新家的燃氣灶台在廚房區域的中央,其實這種布局有利有弊,利就是比貼牆嶔進櫥櫃裏安全。設計時也是考慮這邊人不像我們一天到晚煙熏火燎地用燃氣灶做飯,他們的燃氣灶台隻是備用而已。但弊端也不少,比如破壞了房間的美感,占用過多空間,穿堂風降低了火力。和燃氣灶台配套的地吸式抽油煙機,效果很差。如果用懸掛式的抽油煙機又有礙觀瞻,掛在房子中央效果也好不到哪兒去。但灶台在廚房中央倒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小型“跑道”,他們喜歡繞著灶台或者擴大到灶台外圍不靠牆的一組獨立的櫥櫃和樓梯組成的這個大圈子跑來跑去。孩子們撒了歡地追逐打鬧,當然這是大人們禁止的,不時聽到大人叮囑甚至嗬斥“Don’t run!”但孩子們自我成長、見縫插針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們總能找到機會和借口跑來跑去。
餐廳在南麵,客廳在北麵,開放式廚房夾在餐廳和客廳的中間。客廳的電視機麵對餐廳,很遠,不是為了吃飯看電視方便,而是因為這是電視和沙發的最佳擺放方位。這也使得孩子們從沙發走向餐桌時必須經過寬敞的廚房區域,有時他們邊走邊回頭看電視,多次差點碰到灶台的大理石台麵。
外孫具有表演天賦,背靠著椅子他可以逼真地表演出一個老者閉著雙眼打著呼嚕昏昏沉睡又猛然驚醒四處張望的過程。每天換衣服,上衣經過他的頭部總能被他設計出不同的造型,而且每一種都很酷。在新房子裏更激發了外孫的“創作”熱情,比如最近一次的行為藝術表演:他趴在餐桌下麵的地上,背負著一塊顏色鮮豔的薄晴綸棉墊子。這是孩子們小時候用的,這次搬家翻出來了。外孫看到了立馬拿來做道具,用它做海龜的“殼”,也就是背甲,模仿海龜潛泳。不知外孫是不是把自己想象成海龜,反正我看著蠻像海龜的。據說海龜象翅膀一樣的前肢主要用來推動海龜向前,而後肢就像方向舵在遊動時掌控方向。
外孫隻用2隻胳臂肘緩慢地從餐桌底下爬出來,2隻腿伸直了紋絲不動,所以他“遊”得不快,但卻憑著“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不停地往前爬,給人的印象又似乎“遊”得很快。在原先的房子裏,外孫外孫女也喜歡往餐桌下鑽,但那時餐桌下的空間小得可憐,除了塞很多大小瓶裝水,四周又被餐椅腿子擠得滿滿的,孩子們在餐桌下動不動就碰頭碰腦。而現在餐桌下空蕩蕩的,既沒有瓶裝水,餐椅腿也不必塞到餐桌下了。外孫自由自在地從餐桌下遊向更寬敞的空間,一幅“大海任我遊”的狀態。我們看了覺得很可愛但又好笑,他在地板上爬得很認真很紮實,把自己黨拖把,地板被他擦得幹幹淨淨。當然,這次行為藝術表演是背著他爸爸的,他爸爸堅決反對他這些另類的“行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