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記錄生活,借隨筆傳導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外孫哭著要求延遲滿足

(2019-06-02 20:28:54) 下一個

        外孫哭著要求延遲滿足?
  聽女兒說,在外麵帶兩個孩子玩的時候,買了一個冰淇淋,講好了,兩個孩子每人輪流吃一勺子。外孫女很實惠,每一勺,她都津津有味地享用。而哥哥則不同意這個規則,始終哭著要自己一個人獨自的一根。結果哭了很長時間,妹妹吃了很多勺了,他還一口都沒有吃呢。女兒說:“搞不清楚,他明明知道哭也不會給他買,他為什麽還隻是哭而不吃?”
    這使我想起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沃爾特 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幼兒園做的延遲滿足的實驗以及後續研究。
   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利益而放棄即時滿足的能力,核心也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能力側重培養孩子克服當前困難和抗拒即時利益誘惑、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據說,延遲滿足能力較弱的孩子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如邊做作業邊玩,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遇到挫折心煩意亂、退縮不前、不知所措,易為眼前利益放棄長遠目標等等。而後續研究甚至把孩子的一生和這一次實驗掛上了鉤。
    如果從延遲滿足的角度,我倒認為女兒不必為外孫的哭鬧而煩惱,哥哥和妹妹的表現各有千秋,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
    妹妹因為小,對食物的生理需求更直接更急迫,看到冰淇淋就想馬上吃到嘴裏。而哥哥相對大了一點,對食物的需求還摻雜著其他更多的權利要求:不願意和小不點“Baby”你一勺我一勺地吃冰淇淋,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可以獨自享用的冰淇淋,為了爭取到自己這個更遠的既定目標,不惜放棄暫時的享用,先爭取自己的較大目標再說。他這算不算主動延遲自己的滿足呢?盡管他爸媽跟他講過多次,如果哭,什麽也沒有。但麵對自己更有誘惑力的較大目標,他不惜暫時放棄眼前的苟且,想想誘人的目標很可能無法實現,他抑製不住自己的眼淚,傷心地大哭起來。當然,遺憾的是抗爭到最後他也沒有得到自己獨享的冰淇淋,隻好吃那個和妹妹共享的冰淇淋。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比如在長周末的第二天,從幼兒園回來的路上,哥哥向媽媽提出回到家就看電視的要求,他媽媽告訴他不行,他問為什麽?媽媽說因為前兩天看的電視太多了。哥哥一聽馬上大哭起來,嘴裏嘮叨著要看電視。妹妹雖然小,也開始喜歡看電視了。常常是哥哥爭取到看電視,歡呼著“TV”跑向沙發一躍而起坐到沙發上等待爸爸媽媽開電視,妹妹也模仿哥哥歡呼著“V”跑向沙發爬到沙發上坐到哥哥身旁等待爸爸媽媽開電視。現在,哥哥因為媽媽不答應回家看電視大哭,妹妹也被傳染得念叨著“TV”大哭不止,現在她已經會講“TV”了。想想兩個小孩在回家的車裏因為看不上電視哇哇大哭,又不禁感到好笑。到家門口了,妹妹已經平息了,願意讓媽媽抱下車,哥哥仍然哭著不願下車,媽媽又去勸導半天,哥哥才勉強止住哭下了車。當然,電視仍然沒有開,以媽媽帶他們玩玩具讀書代替看電視。
    真心希望能以一次吃糖果預測孩子終身成就。那外孫經常這樣放棄眼前蠅頭小利鬧著要求更高更多更好的大目標將來肯定有出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