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記錄生活,借隨筆傳導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脾氣見長的孩子們

(2019-05-02 15:52:57) 下一個

       脾氣見長的孩子們
   女兒女婿每天都對兩個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不厭其煩地教他們要分享“share”,要“Be nice to...”每個人,禮貌對待每一個人。用身教和言教教外孫文明用語,“Thangk you”“Sorry”不要講了,那是天天要講時時要講的。“Excuse me”也是經常示範的。走近別人身邊,如果空間小,不能硬擠,必須先講“Excuse me”,等別人讓出道再走。有一次在家裏,外孫走到我身邊,沒有講“Excuse me”,徑直擦身而過,他爸又讓他回來講一聲“Excuse me”,等我做了讓行的動作後,再走。
   但即便如此,也沒能治住兄妹倆漸長的脾氣,盡管兄妹倆發起脾氣風格有同也有異。
    那天爸爸媽媽帶小兄妹到餐館吃飯,妹妹第一次發大飆啦,現在誰都記不起來當時具體是什麽事情引她發那麽大的火,不外乎她不願意被束縛在高高的兒童座椅上,或者她要哪種食物沒及時遞給她,或者她要的是她不能吃的食物大人不願意給她。反正是鬧騰半天沒有達到目的,妹妹發脾氣了,一甩手“啪”地一下把桌子上的玻璃杯甩翻了,水都濺到臨近的桌子上了。爸爸媽媽連忙向鄰桌一對年輕人道歉,這對年輕人倒很大度,盡管衣服被水打濕了,還連忙表示“沒關係”。她爸爸媽媽離開餐館前代那兩位年輕人預付了10刀餐費,算是道歉吧。類似的情況在教室裏也上演過,老師安排她做兒童餐椅,她不願意,硬是把臉都撞紅了,老師為此還特地寫了一份事故報告給學校和家長。
    從餐館出來,媽媽把外孫女從汽車裏抱出來的時候,沒有注意,使她的膀子蹭到旁邊的汽車,她甩手又是“啪”地給媽媽臉上一個巴掌。
     第二天,周一,媽媽到幼兒園,跟老師提起妹妹發脾氣的事情。妹妹肯定聽懂了,一臉的不高興,後來老師教育她,她居然“啪嗒啪嗒”落淚了,哭了。自尊心還挺強的。我埋怨女兒:“你不該當著她的麵和老師議論她呀。”因為我以前有個鄰居,曾經在宋慶齡辦的婦女培訓班裏接受過培訓,講話一套一套的,我感到她有的話是國人的經驗之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她就講過:“人前教妻,人後訓子。”如何教妻不是此文探討的內容。“人後訓子”反映過去也重視孩子的感受。女兒說:“誰知道她能聽懂呢?”也是的,外孫女才18個月大呀,1歲半,怎麽能聽懂大人之間家長裏短的閑話呢?
      外孫女能動能靜,她很喜歡看書,動不動就拿本書含混不清地講著“book”找媽媽給她讀,自己一個人翻了這本翻那本,我們在家裏開玩笑地稱她是學霸。原來在學校裏她也喜歡看書。老師說她在班級自己能看好長時間的書,一邊看一邊還學書上的動物叫,這要歸功於她的媽媽,買了好多帶聲響包括動物叫聲的玩具和讀物。
      老師還帶她訪問小小班的老師和小朋友,她讀書給小小班的babies聽(我想象不出來她怎麽讀書給小babise聽),幫助老師輕輕地拍babies,哄他們睡覺,她為自己能幫助別人而感到高興。這可不是我誇大其詞,而是有老師的記錄白紙黑字證明的:Visited Ms. Malyssa in the baby room today.I read book to the  babies.Helped Ms.Malyssa pat babise to sleep.I was such a big helper.
   外孫女和小朋友之間也開始摩擦不斷啦,有一天,老師告訴女兒,外孫女和另一個小朋友發生矛盾,你打我我打你,打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抱在一塊互相咬,所幸咬得都不厲害。還有一天,女兒去接外孫女,正巧看到一個比外孫女還矮一點的小男孩拽著外孫女的小辮子,差點把外孫女拽摔倒。外孫女的小辮子都是老師在學校時給她紮的,細細的,短短的,軟軟的,不知道那個小男孩是怎麽能夠把這麽細細小小軟軟的辮子抓在手裏的。老師批評那個小男孩:“快鬆手!你看你都快把她搞摔倒了。”“Yeah!”小男孩響亮地回答。“以後不能這樣拽她,知道了嗎?”小男孩又響亮地回答:“Yeah!”女兒看到這個小男孩的樣子不禁啞然失笑。外孫女倒很堅強,沒有哭也沒有鬧,像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歡快地撲到媽媽身上。
      外孫也長進不少。女兒一天去幼兒園接孩子,看到外孫在地上挖了個洞,從洞裏找到2個西瓜蟲。他的周圍圍了幾個小男孩小女孩,都崇拜地看著他。他在家裏就喜歡捉螞蟻、逮蟲子,在大人消滅蒼蠅、蚊子、蛾子、蜘蛛等時熱衷於參與,當然往往遭到他爸爸的強烈反對,我是堅決支持的,不過都是單獨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在學校,爸爸管不了他了,到操場上玩老師也顧不上這麽多,他就發揮自己的特長,捉蟲子給小朋友看。看到媽媽來接自己,他要跟著媽媽回家,就把自己的戰利品西瓜蟲交給平時最喜歡他的這時正緊緊跟隨著他的那個小女孩。那個小女孩接過蟲子,一臉茫然地看著蟲子。外孫則繪聲繪色地向媽媽報告幼兒園好玩的事情。當然,有些匯報可能是他的想象,或者是他加油添醋,這是經常有的事情。
    比如,有一次老師還沒來得及向女兒告狀,講外孫在學校打其他小朋友了,外孫倒惡人先告狀,跟他媽媽有鼻子有眼地說某某小朋友打他了。在一邊忙碌的老師說:“我看你編,我看你編,編的有頭有尾的,真像有那回事情一樣。某某打你了嗎?還是你打了人家?”外孫蔫了。不言語了。
   他爸爸最恨孩子說謊,遇到類似情況氣得不行,狠狠地訓斥外孫,還告訴外孫:“我最恨撒謊的人了”。我為此專門上網查詢,專家說三歲左右的孩子還分辨不清事實和想象,他們經常會把想象中的事情誤當成事實。大人以為他們是說謊,實際上不是。我把專家的這種分析講給女兒聽。
     現在外孫發起脾氣來,或者大叫,用我們家鄉的土話講是“可著嗓子叫”,或者一言不合就賴到地板上大哭,哭得抑揚頓挫,有腔有調還有詞,詞的重點是說出自己的目的想幹什麽,不想幹什麽:“I want...”“I don't want...”。有時候哭了半天也沒見眼淚。有時候,哭來得快,去得也快,上一刻還在哭,下一刻又有說有笑了。他媽媽特別討厭他動不動就哭,覺得不像男子漢的性格,每次他一哭,就警告他:“你再哭,什麽都沒有。”他爸爸喜歡跟小孩交談,養成習慣了,外孫有情緒他爸爸就跟他巴拉巴拉講半天,外孫也習慣這種方式,生氣了希望Daddy開導自己。現在專家研究說家長喜歡和孩子嘮叨,有助於孩子的語言和思維發展。這一點,女婿絕對是榜樣,他和孩子交談完完全全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而且他又是“話嘮”,外孫比同齡孩子表達能力強,完全是他爸爸的功勞。但是現在他媽媽看他哭就警告他:“你不停止哭,誰都不跟你講話。”大家果真都不理他,隨他哭,這種警告和處理方式好像有點作用。
    晚飯時間是外孫的多事之秋,他回到家常常不好好吃飯,玩這個,玩那個。大人對他提出什麽要求,比如讓他老老實實坐到餐桌邊認真吃飯,不允許他玩餐具,不允許他把食物拿離餐桌,不允許他爬上餐桌取東西,他自己就說自己生氣了,要到自己的房間去安靜一會:“I'm very mad,I want go my room.”這樣做大人倒支持,這也是幼兒園老師教的方法,孩子生氣了,讓他自己獨處一會,讓他冷靜下來。他在自己房間呆不了2分鍾,自己又回到餐桌。有時一個晚上能如此反複幾次。當他大鬧不止的時候,他爸爸也會帶他深呼吸一下,以平息他的情緒。
   女兒搞不懂外孫每天晚上回來怎麽不吃飯,醫生體檢時說他需要增重。我看他天天精力充沛,不像挨餓的樣子,就講:“他還是不餓,在幼兒園吃飽了。”回想我們小時候兄弟姐妹多,整個社會生活水平低下,天天感到肚子餓,回到家就吵著“餓死了!餓死了!”“有什麽可吃的?”逮到涼饅頭都像山珍海味一樣,狼吞虎咽。我還真遇到一個五大三粗的髒兮兮的“小chua子”(chua要讀第三聲,是我們家鄉人這樣稱呼搶人東西的人)搶走我手中的饅頭,狠命往已經搶到手的饅頭吐幾大口吐沫,意思搞髒了,你也不吃了,然後他邊大口咬著饅頭邊大步走了。我被嚇傻了,愣住站半天,想想又惡心,還不敢告訴家人,自己餓了一上午。
     外孫要是真餓,能放著豐盛的晚餐不吃嗎?
    好像話又不能這麽說。有時候到餐館尤其是自助餐廳,他吃得就比較帶勁,吃了這樣吃那樣,當然冰淇淋是最後閃亮登場的壓軸大戲。這次他爸爸過生日,安排好了要到餐館吃飯的,因為外孫女有點受涼了不舒服,就臨時買了烤羊排、炸雞塊等菜肴在家吃的晚飯,外孫吃得有滋有味,邊吃還邊評價“It's a good dinner!”也許,人家是小小美食家,一般的飯菜入不了他的法眼,不像我們老年人,天天吃饅頭、米飯、粥都感到很好了。
    外孫女則正好相反,醫生體檢時說她需要減肥。但是外孫女偏偏食欲很強。看到食物就兩眼發光,誰吃她都跟著要、跟著吃。尤其在她從學校回家還沒有吃東西的時候,她要吃的東西遲一步遞到手她就發脾氣,哭鬧,在兒童座椅上用頭撞靠背,把小碗、小勺子往地上扔,整個晚餐人家首先認真地吃東西,吃飽了立刻要從兒童座椅上下來玩,遲一步放她下來也鬧。之後看到別人吃東西還會要著吃。
    昨天,外孫女因受涼鼻塞夜裏沒有睡好,很難得的早上不太想吃東西,但還是問媽媽要了一塊瑪拉糕,一路上也沒有吃,就是拿在手裏。學校不允許帶自家食物進去,女兒說服她放回車上,她不同意,仍然緊緊地拿到手裏。女兒強行從她手裏拿下來,她生氣地把喝水瓶使勁扔到地上。
   我們都希望兩個孩子能勻一下就好了:哥哥多吃點,妹妹少吃點。今天晚飯後,哥哥吃葡萄,因妹妹前兩天有點拉肚,控製她吃水果的量,就沒有給她葡萄吃。當她發現哥哥在吃東西時,哥哥已經吃完了,妹妹也要,我拿空碗給她看,告訴她:“沒有啦!什麽也沒有。”坐在旁邊的姥爺也告訴她沒有東西吃。她不相信,用小手打我一下,又蹬蹬蹬走到姥爺跟前打姥爺一下。正好她媽媽過來了,我們告狀說外孫女打我們了,女兒讓她道歉,她又用小手溫柔地撫摸我們一下,含混不清地說“Sorry”,算是道歉了。但纏著媽媽要吃“Nana”,香蕉的意思。要媽媽領她到放水果的房間去。她已經吃過2個小黑米紫薯包,一個大香蕉了,的確不能再多吃了。媽媽不帶她去,告訴她明天再吃,她居然又哭又叫,而且是大叫,跟哥哥那樣一樣的“可著嗓子”叫。兄妹倆這樣嘶聲力竭地叫和他們愛看的恐龍電視劇有關,裏麵的恐龍就經常大叫。先是哥哥學恐龍叫嚇唬別人,後來哥哥生氣的時候就大叫。現在妹妹學哥哥,學恐龍叫嚇唬別人,生氣的時候嘶聲力竭地大叫。我真擔心他們把聲帶叫壞了,製止他們“不要叫了,嗓子叫壞了。”但是不起作用。 
    兩個孩子在一塊總是隱藏著風險。哥哥動作猛,沒輕沒重。有時候哥哥追妹妹、妹妹追哥哥玩,玩得正開心,哥哥冷不防狠狠推妹妹一把,妹妹摔倒了,大哭,大人吵哥哥,哥哥也大哭。有時兩個孩子在客廳地毯上玩得正開心,妹妹還喜歡擠到哥哥身邊,哥哥興奮起來,用自己的頭猛撞妹妹的頭,妹妹大哭,哥哥又被大人訓哭了。所以,我帶他們玩,特別注意讓他們分開一點,要留出一定的空間。
    今天,女兒接他們回家。外孫在車上因為什麽要求沒有滿足而哭鬧,妹妹隔著一個座位用手指著哥哥連聲講:“No,no,no.”哥哥想用腳踢妹妹,幸虧他們兩個的安全座椅中間還隔著一個座位,妹妹才免遭哥哥的腳踢之苦。
      車子開到家門口,我們開門迎接,兩個孩子把剛才車子上的小摩擦忘到九霄雲外,一前一後喊著“姥爺,姥姥”歡快地跑過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貓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oldanella' 的評論 :

同意
沒有”人前教妻,人後訓子”的說法。
正確的中國的老話是“人前教子,人後教妻”。

孩子當時教,他們才能理解
soldanella 回複 悄悄話 沒有”人前教妻,人後訓子”的說法。
正確的中國的老話是“人前教子,人後教妻”。意思是教育兒子應該當著人的麵,教育妻子則應該在兩人獨處的時候。因為妻子與孩子不同,她已經是成人了,有自己的臉麵。
雖然如今提倡的是孩子和配偶都應該人後去溝通,但從古到今,都沒有哪個人提倡人前教妻人後教子的,這想想也邏輯不通呀。
匡吉 回複 悄悄話 教育子女,身教可能比言傳更有效
在水一方3000 回複 悄悄話 可愛。小時候的趣事都要記錄下來。以後他們當爹媽可以看看自己小時候的事情。
ZheFei 回複 悄悄話 可愛的孩子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