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天地主群海吹什麽買地建房。今晚想到一個刪繁就簡的思路。就以我們這裏一個自住小區開發為例吧。當然數字是理想化,隻是為方便解釋,推導這樣一個model。
以100套SFH, 5年開發期,每套平均以52萬計算。生地煮成熟地要1.5-2年時間,建好model home, 最快是第二年中旬到第三年初開張。開建期如果以3年計算,銷售一套房以掙upgrades為利潤。毛利平均30%,純利15%,即5年投入4000萬,總純利600萬,年均120萬。
對於需要4000萬如此巨大投入,5年收成期,builder存活的唯一法寶是必須多任務處理,多小區錯峰開發,但踩準節奏,把A小區頭2年的真空期用B or C小區開發的收成期來填補。打個比喻吧,如果5年中的頭2年是第一階段懷孕生產期,那麽第二階段的第3-4年是成長期,到第三階段的第5年才是真正貨真價實的金秋收獲期。小builder隻要熬不到第三階段,最後都會前功盡棄。這就是為什麽小builder很容易資金鏈斷裂而致破產,因為孤立無援,上氣不接下氣, 喘不上來就見上帝了。當然還有係統性風險out of control。 因此隻有大builder幾個小區資金周轉盤活,相互有支援,才能堅持到底,最後實現贏家通吃。這和做互聯網公司可能本質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