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識帖(2)白人奴隸(契約勞工)與華人奴隸(華工)的命運為何不同?

(2019-12-22 22:39:50) 下一個

(本文章正文字數5599,閱讀大概需要5分鍾)

在上一篇

宣傳知識帖:華人維權,先讀懂美國的製度(1)清教徒與選舉、自治       

 

介紹了抵達普利茅斯的清教徒們,通過社區自治,最終建立起美國。

這些清教徒們都是逃避當時歐洲宗教迫害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拖家帶口地舉家前往美洲這個“新世界”,並在這裏生根,用雙手創造出一個“美麗新世界”。

(這些品質良好的殖民者辛勤耕作,第二年就邀請曾接濟過自己的土著共進晚宴。他們創立自治製度,創立選舉製度,一手奠定了美國的“山巔之城”)

但事實上,早在1620年之前的13年前,英國殖民者就已經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成功的殖民地據點(此前的 18 個定居點均無法立足)。

這個殖民地據點叫 Jamestown(詹姆斯敦),但為什麽在後世卻無人願意提起?

被遺忘的Jamestown詹姆斯敦
 

“詹姆斯敦讓人聯想到貪婪、暴力和壓迫,有如美國文明出生時的陣痛。”---《波士頓環球報》

 

1606 年12 月,一批英國殖民者的三艘帆船受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的派遣,抵達北美,在弗吉尼亞州東南部的一個沼澤地半島上登陸。

時,全部的幸存者一共是105人,不過,這105 個殖民者來得不是時候,正好趕上一場大旱。

他們雖然隻用19天就建起一座三角形的堡壘,但隨後,酷熱和勞累再加上險惡的環境、疾病與印第安人的攻擊,很快半數以上的人就死去了。

 實際上,與普利茅斯的清教徒們完全相反的是,當時後續來到Jamestown(詹姆斯敦)的殖民者幾乎都是男性的探險者、利欲熏心的財迷,他們的唯一目的是為了探險找到黃金,或是為了打通通向東方的新道路。

他們不僅與印第安人衝突不斷,而且內部也不時發生火並。

1609-1610年,寒冬,?饑荒時期?

由於這些殖民者與向他們提供糧食的印第安人產生衝突,致使印第安人斷絕了對他們的糧食供應,長達6個月的圍困中,饑餓使很多人“像蒼蠅般死去”,更是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曆史記載,當時他們為了活命,吃掉了他們所能發現的馬、狗、貓、老鼠和蛇。甚至把皮鞋皮帶都煮吃了。

考古發現了一個14歲少女的遺骨則證明了當時人吃人的

”在頭顱前額有多處砍切刀痕,頭顱後部也有,邊上被打了個洞,目的是要撬開顱骨,把腦子掏出來。”

此外,遺骨還顯示了舌頭和麵部肌肉被割掉的刀痕。

少女遺骨上的刀痕還顯示,切肉的人似乎動手時很遲疑。

當德拉瓦勳爵(就是德拉瓦州的命名者那個)從英國帶著糧食和援兵抵達詹姆斯敦的時候,500個早期殖民者中隻剩下了60個人。

煙草與白人奴隸
 

切薩皮克灣的煙草經濟,是白人奴隸(契約勞工)建立起來的

 

在登陸北美後的第五個年頭(1612年),詹姆斯敦的居民從原住民那裏,獲得了煙草種子以及相關種植技術。

煙草原產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發現其中含有的尼古丁可以興奮人的神經,他們會在部落會議和祭祀活動中吸食其燃燒的煙,在煙草帶來的興奮與迷亂中,“與神靈交流”。

而後,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殖民者們將煙草帶回歐洲,並迅速流行起來。

自從在歐洲流行後,煙草的需求劇增。但歐洲的氣候不適合煙草的生長,而且煙草的種植非常耗費勞動力,在春季播種,幼株長到一定高度就需要移栽,而且還需要不斷地打杈和摘花芽,煙草成熟時,葉片是每成熟一片收獲一片,不是全株統一收獲,收獲的葉片要及時進行處理。

1617年,英國本土開始大量買入北美殖民地的煙草。

 

煙草經濟迅速刺激了新殖民地

 

很快,為了利益,北美殖民地開始引進了白人奴隸,又稱“契約勞工”(“Indentured servant”

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是:船主或者未來的雇主,與試圖前往新大陸但無力支付路費的移民簽訂一份契約,約定用數年的勞動時間衝抵船資。

之所以會有將“契約勞工”稱之為“契約奴隸”的說法,是因為在整個償還債務期間,勞工是沒有人身自由的。

而且,並不是每個勞工在上船之前,都充分了解簽署這份契約所要遇到的代價。更會有中間者為了賺取中間的傭金,而采取欺騙恐嚇的手段進行威逼利誘。

 

殖民地同時也引入了女性買賣,1619年抵達北美大陸的航船一共為詹姆斯敦殖民地送去100名女性,她們被稱作“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傭”的“郵寄新娘”(The Mail-Order Brides)她們是詹姆斯敦早期殖民者的”婚配對象“。。

這些女性是當時殖民地男性的財產和附庸,因為殖民地男性為每位“郵寄新娘”支付了跨越大西洋的一切費用(50磅重的煙草)。

*************************

這個曆史我相信很多華人看了會很眼熟。

不論是“契約勞工”還是“郵寄新娘”,在美國的華人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

因為在19世紀,試圖來美國謀生的華人(男性的華工與被誘騙的女性們)正是(大多是)以這種形式離開中國的(就是當時中國沿海所說的“賣豬仔”)

而現在的偷渡的華人們,在偷渡成功後依然也是要用幾年的勞動賺到的錢去衝抵偷渡的費用。

而一些華人女性,在由她們不知名的丈夫們為她們支付了偷渡費用後,也成了新一代的“郵寄新娘“來到了美國。

**********************

 

占北美英國殖民地人口2/3的白人奴隸

 

在18世紀20年代,整個北美殖民地的白人定居者中,有一半以上都屬於”契約勞工“(白人奴隸)性質,在賓夕法尼亞州,這個比例甚至能達到2/3。

很多遭遇宗教迫害的德國農民,選擇了以當”白人奴隸“(契約勞工)的形式移民到了北美。

仍以賓夕法尼亞為例,在美國獨立之前,”白人奴隸“的德裔居民已經占到了該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這些貧窮且勤勞的德國農民會兢兢業業的工作,極其勤奮,並且執著於土地,他們會省吃儉用把所有的節餘儲蓄起來,以在契約解除之後用來購置土地。

**********************

德國農民的這種性格和做法,我們華人應該也是感到很熟悉。

華人來到美國後也是極其勤奮,並且執著於土地,省吃儉用把所有的節餘儲蓄起來買房子。

德裔白人奴隸與華人,在曆史上高度相似,勤奮、溫和、務實,並且不像英國、法國、荷蘭移民那樣,有可能卷入三國全球爭霸的漩渦。

 

但是與華工不同的是,德裔白人奴隸與清教徒一樣有著相似的信仰,能夠理解並接受公民自治的理念,並且把美國當成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國家,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這種務實正確的做法所導致的結果,大家也已經看到了,德裔成為了美國最大的白人族裔。

 

早在18世紀,德裔移民就積極參與政治,比如當年的John Peter Zenger,他在殖民地紐約城發起了爭取新聞自由的運動,1740年,賓州的德國裔移民社區積極加入教友派信徒聯盟進行參政議政,該聯盟甚至控製了當地地區的立法機構。

*(賓夕法尼亞州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語德語同為當地官方語言,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與這些德裔的白人奴隸們在償還完債務後,堅決地把美國當成自己的國家,當成自己的家園,積極參與並建設的理念有根本關係,反觀華人,則總有著莫名的”過客心態“及”搭順風車“的占小便宜心態

德裔白人奴隸對政治的積極參與,可以以1861年1月1日發生的一件事情可以說明這種態度。

當時很多德國移民聚集起來舉行示威,幹擾在聖路易斯法院舉行的一次奴隸拍賣,使得奴隸的交易價格不能超過8美元。這次示威也使得此次交易成為聖路易斯市的最後一次奴隸拍賣。

在這種積極的參與社區建設的心態下,德裔後代產生了眾多的名人

比如約翰·約瑟夫·潘興(John J. Pershing),德裔美國人,陸軍特級上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美國遠征軍總司令(一戰時美國對德國開戰)。

德裔後代的美國總統:

第31任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家族最初的姓氏是Huber) 

第34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家族最初的姓氏是Eisenhauer,並且母親家族也是來自德國/瑞士),

母親是德國移民後裔的是第37任美國總統尼克鬆Richard Milhous Nixon

而現在為全世界所熟知的美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也是個德裔美國人(德3代)

愛爾蘭人華工
 

聖帕特裏克節是愛爾蘭人最重要的節日(3月17日,也是愛爾蘭的國慶節),為了紀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裏克而設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

 

聖帕特裏克的象征是綠色三葉草

 

1845年的愛爾蘭,被大饑荒的陰影籠罩著,造成饑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種稱為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細菌所帶來的晚疫病,造成馬鈴薯腐爛。而馬鈴薯是當時的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來源。

這場長達7年多的大饑荒,幾百萬的愛爾蘭人最終由於疾病和食物嚴重匱乏而死去。愛爾蘭的人口也從1840年的800多萬人銳減到400多萬。

走投無路的愛爾蘭人,將自己賣身為奴隸,登上了被他們稱之為“棺材船”(coffin ships)的移民船隻,前往遙遠的北美,並不再回來。

之所以被稱為“棺材船”(coffin ships),是因為以當時的科技水平,橫渡大西洋是極其風險的事

無數的船隻在大西洋的怒海狂濤中沉沒。。

那怕是後世的更大的船隻,比如著名的”泰坦尼克號“(1912年)一樣也在大西洋的怒海狂濤中沉沒。。

更不用說更早的更小的那些由貨船簡易改裝過成的移民船隻了。。

在1847年前往北美的85000名愛爾蘭人中,約有四分之一在抵達北美前死去。。

(愛爾蘭逃荒者紀念雕像)

 

然而迎接這些愛爾蘭人的,並不是鮮花與擁抱。

恰恰相反,作為天主教徒為主的愛爾蘭人,與當時的建立美國的新教徒是格格不入的。

在美國當時的定居者們看來,這些愛爾蘭人”他們不但貧窮還傳播疾病,他們搶走美國當地人的工作,占用國家的福利開支,他們信仰異教,他們向他國領導人效忠,他們還帶來高犯罪率。

(嗯,聽起來,和當時美國人對來美國的華工的評價也很相像,不是麽?)

事實上,愛爾蘭人與當時的華人華工是處於同一個階層。

一樣是坐著”棺材船“,象豬仔一樣被賣到美國,一樣是窮困,一樣是一無所有,一樣是語言不通,一樣是爭奪著最低層的工作

愛爾蘭人當時講的是愛爾蘭語(Gaeilgenah Éireann),屬於凱爾特語族,在英語中也稱為Irish、Gaelic、Irish Gaelic或Erse,因此在漢語中愛爾蘭語也被譯為“蓋德爾語”、“蓋爾語”、或“愛爾蘭蓋爾語”等其他譯名。

愛爾蘭人與當時的華人華工一樣作為最低廉的勞動力而存在。

從淘金到鐵路修築、運河開鑿、房屋建設……凡是你印象中最艱苦的工作,都能看到愛爾蘭人的身影

(當時來美國的華工絕大多數為男性,相同的階層讓當時華工與當時的愛爾蘭女性相互通婚。)

 

同樣的,愛爾蘭人在美國一樣遭受到了歧視與不公,甚至是屠殺。

血腥星期一(Bloody Monday)

(1855年8月6日,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舉行的選舉日,暴徒襲擊了德裔與愛爾蘭裔的天主教徒社區。激烈的街頭打鬥共造成2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大火燒毀了許多房子。後來有五人被起訴,但沒有人被定罪,受害者也沒有得到賠償。)

(暴徒燒毀愛爾蘭人的天主教教堂)

抹黑愛爾蘭人的政治畫也與後來抹黑華工的一樣,出現在當時的美國媒體上

人首猴身的愛爾蘭人形象

愛爾蘭人遇到的也是赤裸裸毫不留情的歧視,報紙上的分類廣告白紙黑字清楚宣告“不要愛爾蘭人。

當時的人們更把愛爾蘭人描述成有著傾斜的額頭、怪異外表形同猴子一樣的人作為愛爾蘭人的形象

 

           投票箱:愛爾蘭人勝利的地方           

 

作為從愛爾蘭逃難來到北美的愛爾蘭人,頂著“愚蠢的愛爾蘭人隻會效忠教皇“,”愛爾蘭人不適合民主政治“等等刻板印象

他們團結在一起,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對美國的忠誠---他們在美國這個新家園深深地加入到政治進程之中。

他們有比其他任何種族都高的投票率。


他們眾多的投票數量,推動了愛爾蘭裔的威廉R·格雷斯在1880年成為第一位愛爾蘭裔紐約市市長;

1884年,愛爾蘭裔休·布賴恩成為成為波士頓市市長。

大饑荒後的僅僅一代人,高投票率的愛爾蘭人就已經成功地控製了美國多個城市的政治機器。

是的,從最底層的愛爾蘭人奴隸開始,通過極高的投票率,愛爾蘭人翻身成了美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愛爾蘭人也有著最大的音量,對愛爾蘭的人不公正他們就會抗爭。

(表現愛爾蘭人反抗警察的抹黑版畫,但這也從側麵體現出愛爾蘭人麵對歧視堅決抗爭的堅決與慘烈)

 

隨著一代一代的愛爾蘭的抗爭與投票,對愛爾蘭人的種種偏見、歧視與不公,也隨之煙消雲散。

 

據統計,美國三分之一的總統具有愛爾蘭血統

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第11任總統:詹姆斯·波爾克。

第15任總統:詹姆斯·布坎南。

第18任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

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萊。

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也就是紐約JFK機場命名的那個。

肯尼迪的曾祖父是愛爾蘭韋克斯福德郡人,1848年逃荒到了美國。

第40任總統羅納德裏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人心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裏根的父親是愛爾蘭後裔,母親則是英國和愛爾蘭後裔。他的曾祖父1860年從愛爾蘭移民到美國。

第41任總統老布什與第43任總統小布什都聲稱自己有愛爾蘭血統。

第42任總統克林頓也號稱自己有愛爾蘭血統。

連黑人總統奧巴馬,也有3.1%的愛爾蘭血統(源自奧巴馬母親)

 

愛爾蘭人的積極參政,積極投票,讓曾同處於同一階層,甚至相互通婚的華人與愛爾蘭人,卻在幾十年後走上了不同的命運,不同的結局

 

********************

總的來說

華人奴隸(華工)與先他們一步的德裔白人奴隸、愛爾蘭裔白人奴隸所麵對的其實是一樣。

一樣是坐著”棺材船“,

一樣被“賣豬仔”到美國,

一樣是窮困,

一樣是一無所有,

一樣是語言不通

一樣是爭奪著最低層的工作,

一樣麵臨著不公,

一樣承受著歧視,

一樣被抹黑,

一樣被排斥,

一樣遭受過暴力與殺戮

 

然而,曾經同樣作為被排斥被歧視的德裔與愛爾蘭裔,最終德裔、愛爾蘭裔與華裔的結局卻完全不同:

愛爾蘭人,德國人的後代,都成了總統

而華工們,則被趕出了美國。。

 

拋開那些先入為主的“種族歧視”(美國人一樣種族歧視過愛爾蘭人,說他們是猴子

 

這2個族裔與當時的華人不同的地方在於:

1.他們把美國當成了自己唯一的家園

2.他們沒有過客心態

3.他們團結

4.他們修正自己,理解並融入了美國

5.他們積極參與社區

6.他們積極參政

7.他們有著極高的投票率

8.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聲音

 

而反觀當時的華工們,把美國僅僅當成賺錢的金山,不把美國當成自己的國家,過客心態,莫名地不去效忠美國,勾心鬥角,一盤散沙,害怕並逃避政治,不投票,不參與,不建設美國。。。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歧視。。

而歧視,更不會無緣無故地自己消失。。

掃把不到,灰塵不走。。

通過了解德裔與愛爾蘭裔的曆史。。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我們新一代的華人們,要怎麽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