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深矽

本博客內容均為原創,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正文

十年寒窗夜 素琴三兩聲

(2021-08-26 21:35:11) 下一個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想到的是古代書生懸梁刺股的典故,還是現代學子孜孜求學的美談?其實都不是。本文要講的,是我的女兒在海外學習中文的故事。
 
前不久,女兒收到了蘋果電腦公司的正式錄用通知書。小女子能夠過關斬將,通過幾輪中、英文筆試和麵試而拿到這個雙語職位,確實不容易。我在為她感到高興之餘,也勾起對女兒學習中文的諸多回憶。
(一)
 
女兒剛來美國時,還沒到上學年紀。說話一口稚嫩的成都腔,除了會用塗鴉式的筆劃寫自己的名字和家人稱呼外,真正的中文讀與寫都還沒有開蒙呢。
 
上了學前班後,不會說英語的她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呀呀學語。做父母的我們,卻好似走到了十字路口。是讓女兒進行全英語單軌學習,還是開啟雙語模式,讓她中、英兩種語言文字同時啟蒙,平行學習?
 
我們思考再三,選擇了後者。從女兒的長遠發展考慮,我們希望通過中、英雙語學習,培養她兩種語言自由切換、雙向溝通的能力,以助力她在千禧時代多方位的發展。從感情上,我們希望女兒即使遠離故土,也要會說中國話,會寫中文字,會讀中文書,能夠與深愛她的故鄉親人們自如地溝通和交流。
 
身處美國強大的英語環境,讓我們並不擔心她的英文學習。倒是中文的學習,應該如何著手,讓我們頗費思量。女兒剛來美國不久,英語才起步,如果馬上送到中文學校上課,會不會讓她顧此失彼,力不從心?
 
最終決定,中文啟蒙的事,還是當父母的來打頭陣吧。家庭私塾就此開啟,私塾先生就是我自己。首先麵對的問題,就是教什麽,怎麽教。
 
二十多年前的海外中文教育,簡體中文教學資源極其稀缺,網上有關信息非常有限,實體的中文童書、兒歌集更是一本難覓。聽說幾十英哩外的南海文化中心有暨南大學編寫出版的海外中文教科書,趕緊和建先生開車去買回厚厚的一整套。我倆如獲至寶,女兒卻視同天書,看都不想看。
 
不過,想想自己在捧著童書看的年齡,有誰專門教過?都是院子裏的娃娃們自動打堆,大娃小娃搶著看各種連環畫冊,從不要大人喊。隻因為花花綠綠的圖書裏,全是童言童語,好看易懂又有趣。現在的我,是不是也應該在使用正式教科書前,給女兒提供一個輕鬆愉快的學前暖身課程?
 
想清楚了,就從自編課文,教唱兒歌、教認識字卡入手,開始了我的菜鳥教學。
 
說起課文,小學時讀過的課文就從腦子裏跳出來:“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排成個人字,一會排成個一字。”,簡單直白,又有畫麵感。於是,我自編課文的頭三篇分別是“我”、“我的家”和“中國”,盡量用淺顯的語言文字,講女兒認知範圍內的事物。
 
接著就是教唱兒歌,然後朗讀歌詞。除了當代流行的兒歌外,我從記憶中挖掘了一些陳年兒歌,諸如“春天在哪裏”、“小燕子,穿花衣”和“賣報歌”等。女兒很享受這些悅耳動聽的旋律,讓我有開門大吉的感覺。
 
女兒喜歡聽,喜歡跟著唱和讀,媽媽老師順勢加碼,用識字卡教認字,然後教她在方格習字紙上寫字,從基本筆劃到單字再到詞組。女兒有中文聽、說的簡單基礎,認識的字詞多了,就樂意和大人一起玩識字遊戲,接受更多的挑戰。晚上睡前的讀書時間,她不再滿足於隻聽媽媽讀故事,自己試著在書中尋找認得的字和詞,試著連成句子讀出來。雖然磕磕碰碰,但卻是一個勇敢的開頭。
 
好聽又容易唱的中文歌曲很多,我們的歌單逐漸加長。《在那遙遠的地方》、《大海呀,故鄉》、《藍藍的天上白雲飄》……,還有電影、電視劇的插曲等。選歌時,一曲《美麗的哈瓦那》從我的腦海裏跳了出來。這首歌是我父親生前最喜愛的歌曲之一,我從小聽父親唱,聽父親吹口哨,對這首歌的旋律耳熟能詳。隻是年代久遠,歌詞我已記不完全,隻能憑記憶寫下印象最深的前三段歌詞,也是我認為此曲最美的三段歌詞,教女兒唱。前不久,我偶然翻到了這份手寫歌單,睹物思人,耳邊似乎響起父親久遠的歌聲和悠揚的口哨聲:“美麗的哈瓦那,那裏有我的家,明媚的陽光照新屋,門前開紅花。 ……”我和女兒聊起這事,她說:“我記得這首歌,很好聽,我曉得媽媽和爺爺都很喜歡這首歌。”我聽了很感慨,一首歌把三代人的情感都串聯起來了。
 
學習中也有意外的小插曲。自己搜腸刮肚地想起一首小時候曾唱過的兒歌《我家小弟弟,半夜笑嘻嘻》,其歌詞特有的時代內容讓我稍有猶豫,但考慮到曲子旋律活潑,歌詞簡單上口,就還是把它納入了教唱的歌單。女兒聽了幾遍就學會了,還特別喜歡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夢見M主席”這一句,唱完後自言自語地說:“這個M主席 must be very funny(一定很滑稽好笑)。”出其不意的評論,嚇了我一跳,急問為啥這麽說。女兒平靜地回答:“不然小弟弟咋個會’半夜笑嘻嘻’呢?”我頓時語塞。
 
幾十年前的一首兒歌,被九零後的娃娃唱出了迥然不同的感受,這就是代溝吧。我那不經意間的“嚇一跳”,也隻有和我經曆過同樣時代的人能懂。哈哈哈。

(二)
 
女兒每天快樂地上學,在學校裏有了自己喜歡的老師和眾多的新朋友,英語口語能力突飛猛進,英文讀寫的範圍也日益擴大。漸漸地,她勉強於說漢語,回家後英語一串串地從嘴裏蹦出,對父母的問話也一概以英語回答,隱然有挑戰的意味。作為父母完全理解女兒的變化,但為了她的中文學習不致半途而廢,我們必須硬下心腸,堅守家庭中文語言環境這一方天地。
 
接下來女兒發現,在家裏和父母交流時講普通話、成都話可以,英、漢語混搭也可以,隻講英語不行,沒有通融的餘地。生活中的各種要求若用英語提出,都被爸爸媽媽以一句“重新說一遍”回應。幾個回合下來,她懂了我們的意思,回家就轉換語言頻道,改口說中文。我們夫妻倆也在女兒學中文的頭幾年,下班回家後盡量陪她聊天,陪她看她喜歡的中文影碟。至於英文電視節目,我們總是在她睡覺後才看。
 
慢慢地,女兒適應了家裏、家外語言雙聲道的模式,來回切換自如,成為習慣。這種英、漢雙語加成都方言的語言交流模式,一家三口都認同並享受,在我們家一直延續至今。

(三)
 
家庭課堂持續開著,暨南大學的中文教科書啟用後,母女倆開始了漫長持久的教學曆程。學習進度是每個星期學一篇新課文,星期天上新課,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題。這是啃“硬骨頭”的時段,比較枯燥乏味。
 
作為平衡和調節,周一到周四晚飯後,會有一段與中文有關的活動時間,唱歌跳舞、讀書、看電視都行,力求輕鬆有趣。周五晚上和周六則全天休息,不碰中文。
 
為了拓展女兒的中文視野,我們夫妻都很珍惜有限的資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海外學中文”專欄,每期都被我們小心地剪下收存,作為女兒的課外閱讀資料。我曾動筆把女兒喜歡的電視劇《玉觀音》的劇情,寫成分集的文字介紹,讓她在看劇之餘閱讀,幫助她在大腦中建立音畫與文字之間的聯係。我也曾在網上廣搜適合中文初學者聽、讀的文學作品,下載以後打印成冊,在晚上睡前的讀書時間讀給女兒聽。

(四)
 
如何讓女兒始終保持學習中文的興趣,是我一直都在麵對的挑戰。在這點上,我必須感謝那些年瓊瑤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的神奇助攻。
 
女兒在成都時,就跟著她的大姐姐,即我哥哥的女兒看這個電視劇,聽劇中的插曲,算是小小粉絲一枚。來美國後,喜愛之情絲毫不減,厚厚的一套影碟屢看不厭。中文課的學習,占去了她周末和平日晚上的不少玩耍時間,但她沒有抱怨,唯獨提出做完功課後要看《還珠格格》。雖然我對該劇的戲說曆史有些不以為然,但也欣賞劇中人物的多樣化以及語言表達的豐富;對孩子小小年紀看瓊瑤愛情劇存有疑慮,但也放心瓊瑤作品的唯美幹淨。就這樣,在矛盾的心情中為女兒開了綠燈,同時還當“陪看”兼解說員。
 
年複一年,《還珠格格》劇繼第一部後,又拍了第二部、第三部,家裏的《還》劇影碟也越來越多。女兒將它們翻來覆去地看,聽劇中人物對話的同時,跟讀中文字幕。慢慢地,女兒自己觀看,不再需要大人的陪伴。我有時問問劇情,發現她真的聽懂了,讀對了,不由地感歎興趣愛好的力量確實強大。
 
有了看《還》劇練出的三板斧,小姑娘追隨自己喜歡的演員和題材內容,看了更多的中文電影電視劇。多年來,除去和父母一起看的,僅是她自選的,我憑記憶仍然可以列出一個單子:古裝劇—西遊記,寶蓮燈,鳳求凰瓊瑤劇—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婉君,青青河邊草年代劇—京華煙雲,闖關東,玉觀音生活喜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大長今》(中文字幕)《茜茜公主》三部曲(普通話配音版)
 
終於有一天,女兒說想讀《還珠格格》的小說,問家裏有沒有。我說沒有,我們去圖書館看看吧,希望有簡體中文版。
 
圖書館裏,瓊瑤的書籍隻有繁體中文版。小姑娘有些失望,但仍不甘心地借了《還》書第一冊,說回去試試看。
 
當天晚上,她的睡前讀書時間就都獻給了這本書。雖然書頁的豎行排版和從右到左的閱讀順序讓她感覺吃力,但書裏頻頻出現的熟悉人名讓她開心不已,許多繁簡同體的字詞又讓她如逢舊友。就這樣,她在字裏行間找尋認得的字句,斷斷續續地讀著,一副如願而享受的樣子。第二天晚上起,母女倆結成對子,我讀長段落,她讀簡單的短段落。也有女兒不讀隻聽,我唱獨角戲的時候。隨著讀書聲,書兒一頁頁地翻過,母女倆的心兒被故事人物牽動,在四周俱寂的夜晚,那真是美好的時光。
 
許多年後,讀大學的女兒在蘋果專賣店打工,不時遇到來自台灣、香港的客戶,帶著繁體中文版的產品說明書來探討問題、尋求幫助。憑借著對英文原版技術文件的熟悉和有限的繁體中文積累,女兒發現自己居然可以和他們討論說明書的內容,並解答他們的問題,這讓她挺有成就感。我知道,這都歸源於她小時候從閱讀繁體中文版《還》書起,所開啟的“童子功”。

(五)
 
女兒上小學後不久,我們將她從課後托兒班轉到了一所中文學校的課後班,這樣在周一至周五下午,完成學校作業後,可以上2個小時的中文課。
 
在這裏,女兒有來自北京來並說著一口悅耳的普通話的吳老師,並有一群說著半生不熟的中國話的同學。在吳老師的教導下,女兒的拚音、朗讀和手寫能力都得到了強化訓練,很好地整合了她在家庭課堂所獲得的初步知識。
 
中文學校裏每周一次的作文課是高光時刻。吳老師善於通過最簡單的作文題目,引導學生們一筆一劃地寫出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那個時期,女兒寫了好多篇作文,每篇都得到吳老師的高分和好評。作文發下來後帶回家,和父母一起看老師的評分和批語,是她最高興的時候。
 
我也趁熱打鐵,選了她的兩篇作文,附上我寫的一封短信,寄給了《人民日報 .海外版》的“海外學中文”欄目。其中一篇被該欄目選中,登載了出來。當女兒人生中第一次看見自己的作文變成鉛字出現在報紙上,感到既新奇又開心。
 
這些愉快的學習經曆,讓女兒的中文寫作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多年來,她經常用中文寫下自己的喜怒哀樂,雖然時常有錯別字和表達不準確的地方,但她從來不怕寫,也不排斥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文字。飲水思源,這都要感謝吳老師以鼓勵和肯定為主的正麵教育,給了小小學子表達自己的勇氣和信心。

(六)
進入初中後,女兒的中文學習能力日益增強,我們的周末課堂便進入了學生半自助的模式。女兒成為課堂的中心,自己逐課學習課文,自己完成各項練習題。我的角色退居二線,更多的是答疑解惑和把關。當她做聽寫和情景對話作業時,我也會隨時就位,擔任“陪練”。
 
這個時期,女兒已能熟練地運用漢語拚音輸入法,在電腦上打中文字輕鬆又自如。她的中文寫作也開始跳出手寫,轉為使用微軟的Office軟件,先打出文字稿,然後加配背景圖片、排版設計等。從整體效果來看,文麵的美觀和個人風格的呈現都上了一個台階。
 
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有了一些深度。一家仨之間可以用中文討論時事,評論看過的影視節目,漫聊生活中的趣事,也可以一起玩家庭卡拉OK。女兒會唱很多年輕歌手的歌,對爸媽唱的老歌,她也不排斥,覺得好聽的,就加入進來一起唱。
 
當然也有無奈的時候。進入青春叛逆期的女兒在和老爸老媽意見相左時,中文就變成了她對著幹的武器。口頭懟、寫留言條懟,樣樣來得犀利,有時真的被她氣得半天緩不過勁來。

(七)
 
高中生涯開始後,女兒告訴父母,她想參加“AP”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考試。

     “AP”是大學預修課程的英文簡稱,美國學生可以在高中時期選修AP課程,然後參加“全國大學理事會”舉辦的統一考試。通過自學達到同等學力的高中生,也可以直接參加AP考試。考試取得的合格成績,將被折算為大學課程的學分,計入學生的大學成績。
 
對於女兒的躍躍欲試,我有些擔心,因為她所在的高中學校並沒有開設AP中文課程,她這樣直接應試無異於“裸考”,沒有什麽把握。但想到女兒學習中文多年,還沒有參加過這樣正規的考試,倒是個檢驗學習成效的好機會,也就積極地支持她。
 
考試前夕,考試機構寄來了考生須知。考試內容方麵,沒有命題作文,閱讀和聽力部分是選擇題。口語部分是人機互動,考生根據從耳機中聽到的指令和要求,口頭作答。
 
於是問題來了,女兒在多年的中文學習過程中,並沒有口語考試的經驗。我向中文學校谘詢,得知他們有考試機構提供的模聽樣本,趕緊繳費20美元,購得一盒磁帶。磁帶內容不多,但講解老師的中文發音字正腔圓,對口語考試的答題方法也做了簡單示範。女兒把磁帶反複播放,聽了多遍。
 
考試當天,由於附近幾個學校的聯合考場就設在女兒的高中校園裏,所以女兒如常上課,考試時間快到時,帶上自己的學生證走去考場就考,倒也方便。
 
幾周後,考試成績單寄到了家裏。女兒和我看後的第一反應都是,分數怎麽這麽低!
 
我看著有些發懵的女兒,問:“這個考試成績是百分製嗎?”女兒搖頭說不知道。我這才意識到,考試前後我們居然誰都沒有去了解一下AP考試的評分標準,不禁有點啞然失笑。
 
晚飯後,女兒忙功課,我坐下來仔細閱讀這張小小的成績單。在分數報告頁的背麵,有一段說明文字:考試評分共有5個等級,從1分到5分。1分最低,意為“不予推薦”, 5分最高,意為“非常合格”。
 
原來女兒成績單上的“5分”,並不是我們直覺反應的百分製評分,而是5分製的評分。這場考試,女兒拿到了滿分。
 
事後,我對口語部分的考題仍然抱有好奇心,問過女兒。她說完全不是事先想象的一問一答,而是隻有一個開放性問題:“請描述一下你最喜歡的中國傳統節日”,答題時間2
分鍾。
 
女兒說,她沒有選大家都喜歡的春節,而是選了“七夕節”。“我從小就喜歡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曉得這一天是中國的情人節。……”我無需再問細節,考試成績已經證明,她應該答得不錯。不由地在心裏暗讚一聲:孺子可教!


      AP中文考試旗開得勝,讓女兒對自己的中文能力多了一份自我肯定。高二期間,她又參加了SAT的外語考試(漢語類)。SAT,是美國高中畢業生申請本科大學的標準化考試,被稱為“美國高考”,它的外語考試屬於SAT通用考試之外的單科考試。
 
相比之前AP中文考試的“裸考”,女兒這次是“說考就考”,原因是課業之外還要備戰SAT
通用考試,沒有時間複習中文。我和建先生這次當起了甩手掌櫃,一切由女兒自己安排。
 
考試成績出來了,800為滿分,女兒考了790分,又是一次凱歌高奏。

(八)
 
從我的“家庭私塾”開課起,到女兒完成AP和SAT的中文考試,是整整十年的時間。
 
這十年裏,女兒自始至終喜歡中文,堅持學習中文,讓我這個業餘老師深感欣慰,雖辛苦也樂此不疲。最想感謝的人是建先生,有他做堅強後盾,在無數個周末和晚上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雜事,女兒和我才能心無掛礙,專心學習。記得有位教育專家曾說,家庭的支持是最好的支持,親子共同成長是最好的成長,對此我深為讚同,深有體會。
 
十年“寒窗”,女兒一點一滴學習中文的過程,好似她自己一筆一劃寫下的個人成長筆記,既包含了辛苦和挫折,也收錄了精彩和碩果。我認為值得家長花時間把它記錄下來,於是就寫了這篇回憶小記,算是朝花夕拾,敝帚自珍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圍城裏的故事 回複 悄悄話 改做
圍城裏的故事 回複 悄悄話 標題如果該作“十年寒窗夜,兩三素琴聲”是否會更對仗工整些呢?恕我班門弄斧!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值得尊敬的媽媽!教女有方!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教育好文,好經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