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窮三段

(2019-08-23 09:56:44) 下一個

寫於2019年8月22日                                                                                                   

夢牽魂繞,思念故鄉到老。                                                                                           

老家位於南通到海門的通啟公路南麵,解放前曾經被冠以 “窮三段“的惡名,不是因為土地貧瘠,不是因為十年九旱,自然環境惡劣,主要是那個地方沒有領頭人,具備足夠的能力、魄力和毅力來為老實巴交的老百姓謀取政治和經濟利益,也沒有一個下筆如有神的出名文人,把鄉間疾苦和平淡無奇的生活演繹出高密鄉一樣的故事。當地百姓一般都安於現狀,窮得安逸,窮得陶醉。有句話描述一些人一輩子不出遠門: “遠的灰堆頭, 近的灶口頭”, 守著不到一畝三分地,改變不了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這個傳統或者是慵懶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重視教育的家庭不多,做點小生意也淺嚐則止,止步於溫飽,畏懼於闖蕩江湖。

我們村處在張芝山鎮地域的最東頭,隔一條小河就是川港的地界,所以我們離川港更近。地裏種了一點莊稼有所收獲,河裏釣到一點魚蝦不舍得吃,總是上川港賣,換點油鹽醬醋以及其它日常用品回家,所以川港對我們更親切。同樣,我們又處在南通縣的東南角,離海門比離南通更近,所以去海門的機會比上南通更多。以上因素造成了這裏的人們總有一種被邊緣的感覺,思想不活躍,活動範圍就更局限。 改革開放後川港有了一個印染廠,把附近所有河流都染成深棕紅色,一度魚蝦絕跡, 依賴河裏小魚小蝦而生存的飛鳥也很少見到,隻有零星的麻雀依然在覓食。我們家門口的井水離河流幾十米遠,卻帶有印染廠顏色。現在據說關了,開始有幾十年不見的飛鳥了,但留下來的禍害不知道要經過幾個十年才能清除。方圓一帶許多人已經死於癌症非命,留下一個個破碎的家庭。具有諷刺意義的例子:曾經可以代表當地老百姓利益的人,不去挺身而出與汙染做鬥爭,還在窮三段範圍內引進小作坊式工廠,隻可憐自己也許受汙染所害,得了絕症一命嗚呼,曾經的小洋房,如今隻有斷壁殘垣。

窮三段的人可能真的是命苦。錫通園區的藍圖讓為政績而瘋狂的地方政府欠下了巨債。如今拆遷的百姓已經住進不接地氣的樓房,靠政府補貼來生活,唯獨留下窮三段不在整體搬遷的範圍,如今水溝汙水橫流,路邊到處垃圾,當地政府自顧不暇,哪有能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窮三段的百姓何時才能真正擺脫這種命運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