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國內同學群放了一個帖子,打開是“九一八”警鍾的鳴聲。這才意識到,“九一八”了。
想起《鬆花江上》這首歌,耳邊就響起小時候在觀看大型歌舞史詩《東方紅》裏,那幕由流亡到關內的東北大學生唱的《鬆花江上》:
要明白“918”事件的曆史背景,還得從更早些年份說起。
1858年,沙俄趁滿清被西方列強打得焦頭爛額,強逼滿清簽署《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割掉大片土地給沙俄。但沙俄還需要一條直線鐵路通到出海口,被滿清拒絕了。這讓俄國佬很不爽。
緊接著,滿清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輸給了小日本。小日本趁機接管了原來由滿清控製的朝鮮半島,沙俄則打著幫助滿清阻擋小日本的借口,再次提出要在東北修建鐵路。這回,滿清無奈,隻好答應。
1896年6月,中俄兩國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第四款 今俄國為將來轉運俄兵禦敵並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國家允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沙俄獲得在中國東北地區築路的權利,這條鐵路線曆史上叫“中東鐵路”。對這個名稱的來曆有多種解釋,我個人認為以下的解釋較為靠譜。這個說法認為,“中東鐵路”來源於經營此鐵路線的公司的名稱,即“中國東省鐵路公司”,簡稱“中東鐵路公司”。當然,這個解釋是做了大量曆史檔案的考查研究的。
“中東鐵路” 向南的支線經哈爾濱、長春、沈陽到大連。沙俄利用這橫豎兩條鐵路線實質上占據了東三省,且是以駐軍的方式占據的。
這又讓小日本不高興了。日本人對東北是誌在必得的,便發生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小日本趕走了沙俄。大連是由沙俄於1898年設計並開始建設,那時大連的名字叫“達裏尼”,俄語意思是“遠方”。大連建市的曆史就是從1899年算起的。然而,俄國人剛開了個頭,就被日本人給趕走了,大連這座由沙俄工程師仿照法國巴黎市區規劃設計的現代城市,便由日本人接手實施。
小學時讀俄國人寫的《旅順口》這部描寫日俄戰爭的小說時,隻記得日本人都要打到家門口了,俄國將軍們還在尋歡作樂,夜夜笙歌。覺得俄國佬很蠢,後來發現確實蠢,否則也不會被西方玩弄得四分五裂。當時看小說,並沒有感覺列強在中國土地上狗咬狗,卻害慘了中國人。
小鼻子打敗了大鼻子,從大鼻子手裏拿到了從長春到大連的鐵路經營權,包括沿線駐軍的權利。這段鐵路也改名叫“南滿鐵路”。守護南滿鐵路的駐軍司令部設在旅順。因大連旅順這一帶被俄國人叫做“關東州”,即山海關以東的地方。那麽,日本的駐軍就叫做關東軍。這是日本在東北的主力部隊,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先頭部隊。以上是小日本侵華野心及付諸行動的曆史背景。
具體到事變的發生,首先是1927年,日本政府在“東方會議”上製定了《對華政策綱要》,確立了“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侵華戰略。為達到這一戰略目標,日本關東軍一直在製造借口,希望通過武力解決滿洲問題,奪取對東北的控製權。
1928年,日本關東軍炸毀了張作霖的列車,炸死張作霖,史稱“皇姑屯事件”。張學良接班,放棄東北的獨立,宣布接受國民政府領導(東北易幟),對日本采取不合作態度。同時,在南滿鐵路附近建設新鐵路,以此與日本人競爭,導致日本軍方決定加快解決滿洲問題的速度。於是,連續發生萬寶山事件(1931年7月)、中村事件(與萬寶山事件前後腳發生),進一步刺激日軍高層決定發動戰爭,奪取主動權。接著就是“九一八事變”。
蔣介石當時在南方全力圍剿紅軍,對東北鞭長莫及,對東北軍更是沒有半點指揮權,說了算的自然是張學良。事變發生後,住在北平的張學良多次命令部下“不抵抗”,“不正麵衝突”。據他自己後來說,他是擔心抵抗可能引發日本更大規模的進攻。
那他一直不跟日本合作,還要在各個方麵跟日本作對,就不怕刺激日本人啦?如果不是狡辯,就是膽小窩囊,缺乏他爹的魄力。實際上,如果迅速擊敗日軍,打擊日本軍方的囂張氣焰,挫敗他們的鋒芒,讓他們在政府裏顏麵掃地,失去話語權,日本政府根本不會在短時間內考慮進攻中國。這就會給蔣介石更多的時間準備抗日。史書及各種回憶文章裏總說蔣介石覺得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靠退讓能爭取到時間嗎?“七七事變”時,蔣介石準備好了嗎?這時間是需要自己爭取的。還有說蔣介石一直在等待歐美出手幹預,你自己不打出個樣子來,顯示有抵禦日本的潛在能力,歐美怎麽會出手相助。人家也不是傻子。
張學良有民族恨,更有家仇,他爹被小日本給炸死了,這個握有重兵的兒子也不知有沒有報仇雪恨的心思。而他發出的不抵抗不作為,讓僅有300多人的日軍很快擊潰沈陽北大營的8000守軍。在短短的四個多月時間裏,2萬多關東軍很快打跑擁有海陸空三軍,且裝備有當時先進的坦克飛機大炮的30多萬東北軍,占領了東北,致3000多萬東北人淪為亡國奴。張學良的所有先進的重武器及飛機,後來都被日本軍隊用來攻擊關內了。說他資助日本鬼子進攻中國關內都不為過。
很長的時間裏,關內政府一直在宣揚“八年抗戰”,就是沒有把東北看作中國的一部分。辛亥革命的口號:驅除韃虜。就是要把滿族人趕出山海關,關內才是中國。
看看中國同盟會綱領的開頭是怎麽說的:
“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後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
這其實就是當年關內人,特別是精英們對中國對關外對東北的共同的認識和意識,東北不屬於中國。東北(當時是滿洲國)的GDP當時在亞洲名列前茅,可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全國統一的口徑是:中國解放前是一窮二白,沒有工業,連鐵釘子都要進口。可東三省是可以生產製造飛機大炮的,重工業、輕工業、棉紡、石油化工樣樣產品都有。解放關內,解放全中國,抗美援朝的子彈炮彈幾乎都是東北生產製造提供的。
說中國一窮二白,沒有工業,就是變相承認滿洲國,就是不認東北屬於中國。
經過多年的爭辯,如今,“八年抗戰”的說法終於得到糾正。承認從1931年開始的十四年抗戰是對包括東北的中國現代曆史的尊重。作為東北人,也終於舒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