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

Jerry Wang, 海投全球創始人兼CEO
正文

真的有必要去美國體檢嗎?解密中美體檢差異

(2019-06-27 12:45:55) 下一個

關於體檢,海投君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學時期,一幫小屁孩穿著秋衣秋褲在學校室內體育館裏,以流水線的方式,被一群白大褂醫生挨個刷過去。感覺最係統的一次體檢也就是高考體檢,刷了一堆從來沒見過的機器,但體檢報告上都印著倆大字 —— 正常

 
 
 

 

From Baidu

 

前段時間,無意間和高中同學聊起來

我問:“你們有多久沒體檢了?”

1年?2年?5年?還是記不清多久了?

 

大家起初一臉懵,後來都紛紛開始反思,聊起身邊的一些朋友……

 

大家還記得前段時間瘋傳朋友圈的美國72歲華裔攻克晚期肺癌的故事嗎?這位老先生(後文簡稱為樓老)為了治愈癌症親身參與藥物臨床試驗,最後成功治愈,但其實了解故事細節的人應該清楚,他本來是可以避免經曆這場 “生死的賭博”的。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樓老本身具有深厚的醫學背景,但仍因為疏忽大意誤把肺癌當成普通的咳嗽, “自我確診”令樓老失去了早期診斷肺癌的機會。目前國內的醫療水平無法控製肺癌的擴散,而美國在癌症領域新型的治療方法、精準靶向療法的藥物、向全世界招募誌願者的臨床試驗、個人化診治方案,以及規模化的患者網絡交流社區平台等優勢讓樓老看到了一絲希望,而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加入該藥物的臨床試驗。盡管在美的就醫之路挫折重重,但經過樓老、醫院的多方努力,癌細胞得倒了很好的控製,目前樓老已經能夠進行一些基礎的運動。

 

而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個外國朋友Mike,美國人,在中國攻讀研究生,無固定收入,有一天突然谘詢我,如何在中國進行身(健)體(康)檢查。

 

而我寥寥無幾的體檢經驗,無法構成任何有借鑒意義的意見,讓Mike大驚失色。

 

From Unsplash

 

在美國,74.2%的居民接受定期的體檢。美國居民的醫療需求與家庭醫生直接對接,體檢分為主訴體檢和非主訴體檢。主訴體檢,即家庭醫生根據患者狀態要求其健康檢查。家庭醫生會根據個人具體病例情況和家庭病史,推薦更具針對性的體檢內容。非主訴體檢是居民主動申請的健康體檢。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居民調查顯示,仍然有96%的美國居民認為年度體檢是非常必要的,並且有62%的調查對象實際上接受體檢。

 

讀到這裏,回頭思考文章開頭的小問題。你的回答是什麽(哪些)原因導致?

 

看不到頭的體檢隊伍?

體檢工作人員的“冷漠臉”?

單一的體檢項目?

過分簡單的體檢報告?

……

 

有多少人因為上述原因,公司提供的免費體基礎體檢懶得去,又心疼民營體檢機構的高昂費用,長此以往就有了輕度“忌醫”症

 

患上這類“病”的人群認為,查出點小毛病,不如提升一下自我免疫力;若是真有大病,多少會有症狀。若沒有明顯症狀,還是不要徒增焦慮了。長此以往,才會有大批類似樓老的案例,認為自己隻是小毛病,並不需要就醫。

 

From Google

 

體檢到底是什麽玩意?

 
 
 
 

From Unsplash

 

在全球範圍內,根據體檢目的,可將健康體檢大體上分為年度健康體檢預防性健康體檢兩種類型,目前發達國家逐步向個性化健康體檢發展。

 

年度健康體檢,側重於(某類)疾病的篩查,而較少強調年齡、性別及風險因素。

預防性體檢,顧名思義,為了更及時得篩查疾病,其頻率和強度需要考慮不同年齡、性別、不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分層等因素。

個性化健康體檢,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強調個性化、定期縱向跟蹤,在80年代成熟完善。

 

中國體檢的發展,經曆了二階發展,透露著濃烈的“中國味”。

 

一階發展是具有一定強製性的“指令性體檢”,包括職業健康檢查、入學體檢、入伍體檢、婚姻登記體檢等;

二階發展帶入了人們的自發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強調預防保健養生,以及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

 

進入20世紀,中國體檢人數(盡管)呈現上升趨勢,在2017年突破了5億人次,但全中國的體檢覆蓋率僅為32.7%,遠低於美德日等發達國家。

在中國努力提升全民體檢率的同時,美國的體檢服務已朝著定製化”、“個性化”不斷發展,根據體檢者的曆史體檢記錄/家族病史,做縱向深度篩查,受到美國大眾社會的認可。

 

2018年全球財富報告》官方文件所闡述:“如今,中國已穩居全球財富榜第二位。”財富報告進一步預測,未來五年中國的財富將進一步增長233萬億美元,將於2023年占據全球財富的19%。在過去一年中,中國新增高淨值成人640名,高淨值總人數列居全球第二。

 

From Unsplash

 

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迅速膨脹,意味著高端醫療需求的快速增長。2018高淨值人群健康需求與趨勢報告》將高淨值人群的醫療需求概括為:貴、特、新

 

1. :高淨值人群更願意為優質醫療服務支付高金額;

2. :高淨值人群渴望具有門檻性、差異化的高端醫療服務;

3. :高淨值人群願意接受西方醫療理念,更願意為享受先進的醫療服務支付高昂費用。

 

由於目前國內醫療資源的有限性,出海體檢及就醫成為高淨值人群健康需求的新趨勢。

 

中美醫療體係差在哪?

 
 
 

 

我們先來看一段美國醫生根據自己在國內的體檢經曆評論:

 

“在那些著名的私立體檢中心,我也有過三次體檢經曆。雖然它們的效率令人驚訝,但讓我不安的是,我做的大量檢查都是毫無依據的。沒有哪個醫生曾坐下來跟我聊聊,問我有哪些潛在病因,了解我的生活習慣和家族史,然後再決定要做哪些檢測。無論你花了多少錢,沒有什麽體檢套餐會比一個了解你並隻需問你幾個問題的優秀首診醫生要好。每個好的醫生都是通過病人的病史和體格檢查得出80~90%的診斷結果。”

 

我們將差異概括為以下關鍵字:

 

體檢內容

儀器VS醫生

體檢報告

 

首先,美國醫療體係以家庭醫生體係為基礎,居民將體檢作為健康的跟蹤手段之一,日常健康保健有家庭醫生持續服務,因此美國家庭醫生體係使得體檢內容更為“定製化”。而中國居民幾乎將體檢視作重疾預防和疾病初篩的唯一手段。由於沒有家庭醫生,中國居民在體檢最開始時,沒有醫生或護士做健康風險評估,體檢實際上以"套餐”的形式, 成為醫院的一門生意,甚至會出現醫生誤導體檢者做無謂的檢查。

 

From Unsplash

 

如果將中國的體檢比喻成"流水線工程”,體檢者分門別類地進入不同的科室,依賴於儀器完成體檢,而美國的體檢更注重與醫生的溝通交流。在美國,體檢通常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並提供包括病史、用藥史、家族病史在內的個人資料。之後,體檢機構會給體檢者一份詳細的體檢規劃,包括體檢項目、各項體檢的具體時間,飲食及著裝方麵的注意事項

 

如果說體檢是發現身體健康問題的手段,那麽體檢之後的健康管理才是實現最終目的的途徑。美國體檢並不停止於書麵體檢報告,體檢之後的健康規劃才是“對症下藥”的關鍵。體檢結束後,醫生不僅會告訴體檢者身體存在哪些問題,還會詳細地解釋為什麽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以及日後應該如何調整生活方式等。相比之下,“中國式體檢”更多的是強調儀器、化驗和各種指標,非常缺少真正體現醫療能力的服務,重視發現危險因素,但並不重視對危險因素的積極幹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