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和學校食堂
大學的飯食比起中學是好了很多,但外交學院因為是個小學校,選擇並不多。剛入學的時候,吃飯還需要糧票。因為戶口都在學校,學校每個月就得給同學發糧票,當然還有為數不多的補助,學生們買飯票除了交錢還得交糧票。上大學期間糧票被廢除了,現在再看到糧票感覺是上輩子的事兒了。
學校當時就一個對學生開放的食堂。早餐一般就是粥、饅頭和煮雞蛋,有點兒醬豆腐和鹹菜。沒有任何想吃的欲望。不過早餐比較簡單,可以去副食店買點兒麵包香腸什麽的,怎麽也比食堂的好吃。午餐和晚餐差不多,最出名的菜是魚香肉片,其實裏麵大部分是土豆片,以致於以後吃到正宗的,沒有土豆片,我都有點兒懷疑自己的眼睛。至於菜裏邊吃出肉蟲子,那也不是沒有過的,倒是增加蛋白質了。那會兒食堂裏最喜歡的是餃子,不是每天都有。白菜豬肉餡的,一兩7個,沒什麽油水,我一次能吃4兩。包子也經常吃,洋白菜豬肉餡,因為便宜,而且容易吃到,不用搶,不過不好吃。因為好吃的菜少,經常去晚了就隻剩最差的,三毛一份的辣白菜什麽的。
食堂裏有個小窗口,以前是專門做病號飯的,一碗麵裏臥個雞蛋,有西紅柿,也有蔥花和菜葉,再滴上點兒香油,顏色好看,聞起來也香噴噴的,絕對是夥食的改善。隻是剛開始的時候,這碗麵要有醫生開的條兒,不是隨便吃得到的。我因為大學期間幾乎沒生過病,也就沒怎麽享受過這個福利。
慢慢地,這些窗口都開始放開了。病號飯窗口開始賣小炒,隻要出錢就能買到小灶炒的菜,一份一塊錢左右。相對於大鍋灶最貴八毛的菜來說是不便宜,但同學們還是趨之若鶩。很快食堂又開了個窗口在夏天晚飯的時候賣涼菜,皮蛋豆腐味道不錯也不貴,晚飯再加一份涼拌西紅柿,二兩米飯,也行了。接著大鍋飯也開始在早飯上做文章,先是炸油條:又瘦又小,都沒長開,架不住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平時吃飯又沒有油水,就這種破油條還是有不少人去買。
壞就壞在學校後來後門的路邊漸漸出現了專門做學生生意的食攤兒,其中有個專賣炸油條的,油條又大又酥,也不貴。而且他開攤兒時間長,不像食堂一過8點就不能買了,人家這兒一直經營到10點、11點。於是同學們都在第二節課間跑去買油條吃,就當加餐了。再後來學校食堂的油條終於歇菜了,實在是不好吃,沒人買。
學校正門口有個招待所,從我們二年級開始吧,招待所的食堂也對學生開放了。這裏比小灶便宜,比大灶好吃,就是隻有中午一頓飯,引得學生們中午一下課就往那兒跑排隊,一排能排半個小時。印象最深的是肉絲炒豆芽,幾乎每次都點這個,五毛錢一份也不貴,就是有時候排到我的時候沒有了。
大四的時候,一對山西夫婦在食堂後門一層開了個很小的攤位,賣鍋貼和刀削麵。他們是舍得放油啊,尤其是鍋貼,一咬一嘴油。刀削麵裏麵的肉肉也很實在,特別香的燉肉,還能看到老板怎麽把麵頂在腦袋上削出麵條來直接下到鍋裏,跟表演似的。學生裏麵沒幾個不愛吃的,生意特火。
大三大四的時候,學校在食堂的二層開了個小食堂。一開始是給領導宴請用的,後來也對學生開放了。價格比起食堂是貴,但比外麵的餐館還是便宜,更不用說那裏還可以買啤酒喝。於是學生們過生日或者有什麽慶祝就經常在那裏聚餐了。
學校的後門開了以後,一下帶動起來一溜小商店小飯館。畢業的時候,班上同學就在後門的小餐館聚餐了一次。那會兒年輕,本來就能吃,再加上平時沒有油水,一到聚餐可不就如狼似虎嘛。每次上來一個菜,都是風卷殘雲一般盤空碗淨,十幾個菜吃下來,桌子上一直是空空的。後來每次想起這種吃飯,我還忍不住笑。
食堂發生的事,可能跟民生有關,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剛開始上大學,大家都在食堂排隊打飯的時候。記得我們班的班花,剛上大學就打了耳朵眼,戴著漂亮的耳環去打飯,結果被團委書記看到了。團委書記最喜歡抓這個,於是開年級會就開始批評:有的同學太愛美…。鬧得不光班花兒,連我們其他同學都沒勇氣捯飭了。
印象深刻的還有男同學的飯盆,真的是盆啊!以前中學的時候都沒見過這麽大的飯盆,搪瓷的,裏麵帶印花,感覺是把家裏和麵的盆都帶到學校來了,估計就怕吃不飽。
剛開學大家都不熟的時候,有一次排隊買飯,一個女孩子站在我前麵。她不是我們班的,但因為無聊,就轉過頭來和我聊天,問我叫什麽,家在哪裏。她具體怎麽說的我不記得了,就記得她大大的眼睛,瓜子臉,粉嫩的臉頰,說話聲音和語氣都特別柔特別嫵媚,讓人好想一直聽她說下去。聊起來知道她是杭州的,才明白原來江南女子的那種水一般的溫柔真的是象書裏描寫的那樣,讓人為之神迷,我這個北京大妞兒以前完全沒見過這樣的女子,真的被她迷住了,每次碰到,總忍不住和她多說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