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敦煌

(2024-01-06 19:37:23) 下一個

說起甘肅的旅遊景點,恐怕最著名的就是敦煌了。可是如我在甘肅生活了近八年,卻一直沒有去敦煌旅遊過。即使在蘭州工作以後因為工作的關係在那邊有朋友,我也沒能找機會去趟敦煌。我的敦煌之行是離開甘肅四年之後回蘭州休假的時候才得以成行的。

二零零二年的冬天我回蘭州探親。那時候電影《英雄》正在熱映。電影很美,我去電影院看了兩遍。據說電影的外景大部分是在敦煌拍的。正巧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朋友王君那幾天也在蘭州,他熱情地邀請我去敦煌一遊。於是我決定抽上兩天時間去彌補我在甘肅多年的這個缺憾,第二天就獨自一人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從蘭州出發坐了一夜的火車,第二天早上到達敦煌站,也就是柳園站,然後乘出租車去敦煌市區。敦煌站離市區一百二十多公裏,沿途都是戈壁灘,是全國離市區最遠的火車站。到敦煌已經過了中午,先去街上吃飯。敦煌的羊肉粉湯很不錯。坐在敦煌的老街上,喝著濃厚的羊肉湯,暖和過來的腦子就開始神遊了。這是我到過的中國最西點。想到這座河西走廊西端古城的石窟,壁畫,陽關,戈壁,以及這裏幾千年來的變遷,立刻就感受到了一股曆史的蒼涼和神秘。自從霍去病的漢家鐵騎擊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中原文明開始在這個綠洲駐足。兩千多年來,匈奴人,漢人,蒙古人,以及眾多的中亞民族在此聚散,無數的客商沿著絲綢之路來往,各種政治,文化,宗教在這裏碰撞與融合。在經曆了許多的朝代與城邦的興廢之後,所有的熱鬧和零落如同戈壁灘上的風拂過,留下了這座小城靜靜地矗立在沙漠綠洲之中,和我一起沐浴著這冬日午後的陽光。

因為時間已經有點晚了,王君安排我下午先去距敦煌市區七公裏的鳴沙山和月牙泉玩。我在鳴沙山騎了駱駝,玩了滑沙。鳴沙山真高,沙橇從高高的沙山上滑下來很快,但是沒有發出傳說中的沙鳴。可能是因為那天剛下過雪,陰麵的沙坡上還有一些積雪,沙粒比較濕潤的緣故。

月牙泉就在鳴沙山下,泉邊有一古寺。沙山,古塔,月牙泉,遠遠看去整個景區的構圖渾然天成,非常和諧,似大師手筆。即使早已了解月牙泉由來,在現實中真的看見沙漠中出現這麽一彎泉水還是不由得感歎造物的神奇。冬天的月牙泉麵有一半結了冰,另一半水平如鏡。泉邊有些許幹枯的蘆葦紅柳。這時候夕陽西下,沙山被染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襯著藍天,倒映在水麵上,有一種沉靜的美。

傍晚時分王君帶我去了莫高窟。蒼茫的暮色中,西麵一溜低矮的小山荒禿禿的,和西北別處的小山沒什麽兩樣。山腳下有一條小河已經凍住。在河畔的斷崖上,高低錯落地分布著大大小小幾百個洞窟,那就是著名的莫高窟了。在莫高窟的對麵不遠,是敦煌研究院。這是一座漢代風格的樓,古樸典雅,樓形很好地和背後的三危山融為一體。再遠處能看見的就都是沙丘了。

夜宿莫高窟賓館。冬天是那裏的旅遊淡季,那天晚上整個賓館隻有我一個客人。一夜無夢,我早早地醒來了。看時間大約是淩晨五點吧,想出去走走,才發現夜裏賓館的服務員把大門一鎖也回家了。我隻好從大門鏈子鎖的縫隙裏鑽了出去。外麵真冷,天氣預報說夜裏氣溫是零下二十多度。沒走多遠就上了沙丘。東方還沒有發白,天上沒有月亮,隻有滿天的星鬥閃爍。這是怎樣的星空啊!沙漠裏,周圍沒有任何人工的燈光,這是我看過的最亮的星空。群星在清冷的夜空裏寂靜地燦爛,一如千萬年來的那樣。它們曾經這樣見證過我們的祖先把藝術和宗教在這裏升華。莫高窟還在沉睡,隻能看見一排平伏的背影,在夜色裏充滿了神秘和莊嚴。啟明星在東方的天空如同一盞明燈懸掛在沙山上。有冷風吹過,傳來佛塔上輕輕的鈴鐺聲,在黑夜裏聽著格外空靈。在外麵轉了一會兒,沒有三腳架,我用手持相機照了幾張夜景。淩晨的嚴寒凍得我手腳冰涼,在東方開始發白的時候,我逃回了賓館,鑽進被窩暖了好一會兒才熱和過來。後來想,淩晨的這一番折騰,也許就是我這天正式進入莫高窟的一個序曲,或者說一個儀式,使我在哆哆嗦嗦中得以一拜莫高窟苦寒荒蕪的自然的一麵。

用過了早點,王君就帶我去莫高窟了。對於很多去敦煌的遊客來說,進莫高窟就是一個朝聖的過程。敦煌的曆史大都爛熟於胸,裏麵的壁畫也都曾略窺過一二。大家都是懷著同樣的心情,來尋找心中的那個敦煌,來享受一種情境。當進入那個郭沫若先生手書的莫高窟牌樓的時候,我的心情也同樣的神聖。王君找了一個研究院的導遊來陪同,他們倆帶著我一個一個洞窟很詳細的參觀。那天隻有我一個遊客,我們轉得很從容,總共看了有幾十個洞窟。導遊盡量按著洞窟的時間順序來安排參觀,從南北朝到隋唐,再到五代以至宋元,好讓我能理解佛教的本土化的傳播進程和壁畫風格的變遷。這裏不僅有著名的壁畫,也有精美的塑像,每一個洞窟都各有特色。雖然曆經歲月,但是大多數的壁畫和佛像還是保存得很好。導遊講得很詳細,我聽得很激動。雖說我之前也拜訪過許多的佛教寺廟和石窟,但這是第一次仔細聆聽壁畫和佛像的故事。隨著導遊的介紹,佛陀的莊嚴,菩薩的慈祥,飛天的曼妙,伎樂的舞動,民間的疾苦,曆史的興衰,以及魏晉的風度,隋唐的氣象,都一幅幅生動地展示在我的麵前。慢慢的,眼前看到的不再是佛像和壁畫,也不再是我以前在書本和網絡上了解到的那個碎片化的敦煌,而是一股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完美交融和累積著的文化,宗教和藝術的洪流,雖然保存在這偏遠的荒漠之中,但是仍然無比鮮活,美不勝收。我終於理解了為什麽莫高窟被稱作中華文化璀璨的珍寶,為什麽她能吸引一代代的藝術家來學習守護。那天真有一種泡在曆史和文化的海洋裏的感覺,我好像是被這股洪流裹著浸著身不由己地漂流。大半天時間的遊覽,我仿佛是被一種豐富到有點窒息的激動包圍著,久久不能平複。進窟的時候因為按規定存放了照相機沒有拍照,現在隻恨自己那天也沒有做個筆記。如今已經記不清看過的所有洞窟,能記得的就是整整一天的那種激動。

後來想,如果我是搞文史或藝術的,我也許會和很多前輩一樣選擇留在這裏,在藍天和黃沙中沉浸在藝術的河流裏工作。王君是做保護的,紮根敦煌二十多年學以致用也頗有建樹。

因為時間的關係,那次我沒有去看附近的陽關遺址和雅丹地貌,但是僅僅那天的莫高窟之行的感受就足以讓我覺得豐富到近乎奢侈,以致十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覺得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不過如果說的是東亞文明, 向西發展, 那個時期確實如此。 長安和羅馬當時有很多聯係。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前幾天也看到一位網友寫敦煌。 很讚你們的分享。
東亞文明怎麽是西來呢? 敦煌的的壁畫和雕塑唐代元素較多。 更早的也有。 當然唐代的佛教是印度來的。敦煌形成的時期, 英國還是一個封建王國,美國還沒有呢。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東亞文明西來的證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