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2024 (100)
鋇餐,口服白色液體,在X光下顯示腸胃係統病變,很多人都做過。
老海歸趙綿的女兒寫了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父親歸國後任職當年頂級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試驗成功國際首例用於安全X光檢驗的鋇餐,在當時對內科的診斷有重大實踐意義。”
上網查詢,除了女兒的這段回憶外,沒有趙綿發明鋇餐的記載。鋇餐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在歐洲發明使用了,以後在美國也很普及。所以上麵的記述中“國際首例”可能是筆誤,“國內首例”似乎更符合實情。
然而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北京和上海就已經引進了鋇餐技術。從語言邏輯上分析,這裏有個關鍵字,就是“安全”。或許當時中國認為國際使用的鋇餐不安全,而趙綿試驗成功首例“安全X光檢驗的鋇餐”。大概需要這樣理解趙綿的發明。
趙綿,1917年出生於北京,1940年畢業於北大化學係,1948年告別妻子和剛出生的女兒赴美,就讀於匹茲堡大學化學係,1950年獲碩士學位,1951年回國。
在協和醫學院的鋇餐試驗成功沒有給趙綿帶來好運,一同被分到醫學院的老海歸梁植權和王世真,後來都成了院士,唯獨沒有趙綿。從1957年起,趙綿就開始遭到厄運。被打成右派後,降職降薪,下放到遼寧錦西化工研究院。在遼西,趙綿帶著右派帽子做出了兩個突出貢獻:一,困難時期,研究出特殊配方,為當地老百姓解決肥皂問題;二,為遼西化工研究所創建圖書館,收集化工方麵的大量書籍和資料,在化工界享有盛名。
文革開始後,趙綿被關進牛棚,在建築工地勞動改造。因不小心踩斷了砌牆的拉線,被打斷了手臂,以後被發配到農村喂豬。1971年尼克鬆訪華後,趙綿在美國的同學劉子健、牛滿江回國訪問。趙綿在炕頭給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寫信,請他轉達對老朋友的問候。
1978年,趙綿終於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被借調到北京中科院的環境化學所工作。協和醫學院也為他平反,承認右派是錯劃,但拒絕重新安排工作。1982年,趙綿上書胡耀邦,曆經周折,於1984年正式調回北京,在中日友好醫院任研究員,退休後人任國家圖書館顧問。
趙綿2013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