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海歸給女兒的一封信

(2024-06-02 07:44:24) 下一個

楊嘉墀,“兩彈一星”元勳,1946年赴美,1949年獲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1956年回國,致力於自動化和衛星發展。女兒楊西出生於美國,回國時三歲半(原名楊克文),1969年十六歲到陝北插隊。下麵是楊嘉墀給女兒寫的一封信:

西西

5月19日收到你5月9日第xx(不清)信,正好媽媽已回農場去了。周總理的講話內容很豐富,對你們很關懷。聽說最近謝副總理在延安專區視察,不知是真實否?到延川的幹部要29日出發,到後你們要主動反應情況,支持他們的工作,同時也要搞好和當地幹部的關係。最近你的同學的精神麵貌如何?每個月三天學習是如何學的?

自從毛主席五月卄日發表“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倒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莊嚴聲明以來,全國人民都動起來了,卄一日天安門大會,接著我們這裏舉行了三天遊行。你聽了實況廣播了沒有?你們進行宣傳了沒有?

楊瑞這幾天學校裏做磚很忙,六一節前每人要做一百塊,昨天做了一個下午,全班同學才做了三百塊。今天星期天,他沒有吃早飯便去學校了。我去叫他,他也不回。

爸爸

五月二十四日 1970年

這封信寫得很有意思,短短的十幾句話,讀起來很有時代感。信裏記載了當時的社會扭曲,說些大麵上的話,匆匆結尾,好像沒話可說了。

信中寫的許多事卻能引起共鳴,因為自己也是陝北插隊過來的,有過同樣的經曆。收到家信很不容易,這封信從延安到北京,走了10天,算是快的。記得當年公社郵遞員每個月隻到村裏一兩趟,每次看到郵遞員從山坡上走下來,就像看到了親人,希望有自己的家信。

楊西的媽媽叫徐斐,曾在波士頓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認識了楊嘉墀並結婚。回國後在北師大教授鋼琴。媽媽沒有因為爸爸的工作重要而得到特殊待遇,還是得去勞動改造。在這一點上,共產黨一點都不講情理,丈夫從事國防尖端科研,還要把妻子下放到農場。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郭永懷和李佩。

周恩來確實對在延安插隊的知青很關懷,他的侄子周秉和也去了延安插隊,回北京向周恩來反映延安地區的落後和北京知青不安心,到處打架鬥毆的情況。1970年3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要求抓好延安知青的工作,並給延安地區送去日本尿素、手扶拖拉機等支農物品,同時派去一批北京幹部,與知青同吃同住,落實知青政策,安撫他們的情緒。這就是信中說的“到延川的幹部”的緣由,“謝副總理在延安專區視察”不屬實。

信中“每個月三天學習”一定不是政治學習。楊嘉墀對女兒失學很失望,鼓勵她在農村也要抓緊學習,常在舊書攤上買些數理化舊課本給女兒寄去,讓女兒做功課,遇到不懂的問題就來信問。“每個月三天學習”可能是女兒給自己定的學習計劃。按一個月30天、每天學習一小時、一天十小時計算,折合成每個月三天。抱著書本一個月三天不出工,不太現實。

在那麵朝黃土背朝天、飯都吃不飽的黃土高坡上,楊嘉墀還跟女兒談“打倒美國侵略者”,真是有點荒唐。對老鄉進行“打倒美國侵略者”的宣傳,更是如同對牛彈琴,白費口舌。荒唐的年代說荒唐的事,也不怪楊嘉墀。

說到“聽實況廣播”,倒是讓我想起插隊第一年,國慶節那天,我們知青小組十個人在窯洞裏,圍在自己做的半導體前,收聽國慶遊行的實況。自己做的半導體太業餘,聲音小,雜音多,黃土高原上無線電信號又很弱,接上天線也聽不清。還記得大家一臉的茫然,女生淚汪汪。那是20周年的國慶,離開北京家人不到一年,想家的思潮一下湧上心頭。可以理解信中為什麽提到“同學的精神麵貌如何?”。

楊瑞是楊西的弟弟,在中國出生,還不到插隊年齡,估計還在上小學六年級,或者當年所謂的“新初一”。小小年齡,不讀書,要做一百塊磚,不知楊嘉墀有何感想。女兒修理地球,兒子做磚,妻子下放勞動,難怪信寫到這兒,一腦門子火,不寫了。

1972年尼克鬆訪華,美中關係解凍,雙方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可能是基辛格和姬鵬飛或黃華的談話紀要),其中有一條,中方承認在美國出生的中國孩子具有美國國籍(措辭可能不同)。第二年,大學考試招生,這些還在農村插隊的“美國公民”,在國務院的關照下,都離開農村,回城上了大學。楊西回到北京,好像上的是北外。

楊嘉墀於2006年去世,享年87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