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走路,看到前方遠處,兩口子背著手走路,不禁一愣,好熟悉的場景。腦子不假思索,判斷這兩口子肯定是中國人。他們走得不快,慢慢地我就走到了他們的背後,聽到他們說話。果然是中國人,說話帶很重的南方什麽地方的口音。跟他們打了個招呼,看了一眼,六十來歲的兩口子。
在中國滿大街都是背著手走路的人,大部分是老人,到了美國反倒成了“西洋景”。背著手走路是國人特有的一個肢體動作,許久不見,看到了還感覺有幾分親切。
肢體動作不同於肢體語言。點頭、搖頭、擺手、微笑屬於肢體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交流方式。皺眉頭、眨眼皮、手不知放哪才好是身體對某一特殊環境的反映,可傳達心理信息,也是肢體語言。肢體動作小則是個人習慣,沒有普遍性,大則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化傳承。背著手走路屬於肢體動作,是帶有民族文化特性個人習慣。
這個背著手走路的風俗習慣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從元朝開始的。據說忽必烈滅了宋朝後,滿庭官員上庭朝拜後,都要把手放在背後,被迫做反剪被捆綁的樣子,向征服者表示屈服順從。以後平民百姓也紛紛效仿,逐漸演變成為社會風俗。
如果真是這樣,背著手就是表示屈服的肢體語言了。但這個說法並不可信,因為現在背著手走路隻是老人群體的一個特征。用反證法打趣地說,這是老人向命運屈服,向歲月屈服,對老人實在是不恭。
有人說老人背著手走路是因為舒服,而且可以矯正駝背。要是真的是如此的話,西人怎麽就不覺得舒服呢,在西方偶爾也會見到背著手走路的人,但不普遍,屬於個人習慣。老人背著手走路是中國的一道風景線。
中年人也有人背著手走路。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某人中年得誌,當上了局長,從那天起走路就背起手來,開會講話也要把手放到背後,在講台上走來走去。雖說是個笑話,仔細觀察社會麵麵,倒也有幾分諷刺。當了官就喜歡把手放在背後,顯示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威,一種地位的象征。醫生帶著學生查房,獄警巡視犯人,都喜歡背著手。從這個角度考慮,把手放在背後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肢體語言了。
不過這種肢體語言似乎是男人的特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很少看到女人背著手走路的。在電影中見過馬列主義老太太背著手,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見,所以看到上麵的兩口子,更是眼睛一亮,夫唱婦隨,幸福的兩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