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回國的老海歸,如果所學專業非國家亟需,在工作分配上往往會很失望,特別是曆史、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等文科專業。他們大部分人被迫改行,教英文或搞翻譯的人居多。到了80年代,有的人慶幸回到了自己的專業,可是年事已高,專業荒廢了30年,“發揮餘熱”隻是安撫心理創傷的托詞。下麵是一位老海歸求職的艱難曆程的一個側麵。
王繼祖,伊利諾伊大學國際經濟學博士,1954年回國31歲,學非所用,對自己的工作很不滿意。為了爭取到理想的工作,與高教部和國務院人事部門打了兩年交道,毫無結果。在走投無路情況下,1956年給報社寫了一封長信求助,希望能得到輿論的同情和支持,同時也給當局施加一點壓力。
王繼祖被分配的工作是河南醫學院當圖書館員,寫信後,1958年被調到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可是跟自己學的經濟不沾邊,英雄無用武之地,1960年又被調到張家口解放軍外語學院教英文。這一下又是幾年的噩夢,幾次要求調到天津南開大學,理由是學非所用、兩地分居、孩子生病。一直到1963年如願以償。不久就是十年浩劫,80年代才得以“發揮餘熱”。
他給報社寫的那封信,不久前浮出水麵。信中充滿了怨氣和無奈,而且很有代表性,很能反映當時一些老海歸們的處境。信中沒有提家庭困難,完全是出於所學專業考量。現轉抄如下,原信中很“吝惜”逗號,常常整句整段沒有一個逗號,因此擅自增添了許多逗號。其他標點符號和用詞都忠實於原文,不做修改。
敬愛的主編先生,
我是1954年由美回國的留學生,在美國米蘇裏大學獲有經濟學碩士,伊利諾伊大學獲有國際經濟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寫了二次大戰後東南亞對外貿易的發展。回國前我那樣想,東南亞為我國鄰邦,正值我國國際地位提高,國際關係日益開展的時候,那麽我回去總有個“學以致用”的機會吧?不料我想錯了,1954年回國後,因為我學的東西“沒有用”或者“不被需要”,於是便被有關當局“說服”“教育”“動員”之後和其他同學一道“改了行”,被派到河南醫學院搞圖書館去了。
因為我們學了文法科,又是從資本主義國家回來,因此常常被某些人“另眼看待”,言語形態之間,有時候我們感到似乎“低人一等”,有時甚至弄得我們“自慚形穢,一無用處”,而至前途渺茫,走投無路。我們是有些缺點的,尤其在學的方麵,觀點立場上有些問題。但是有些人隻看到我們的缺點,並未積極想辦法幫助我們改造學習,發揮作用。不是很大一批舊知識分子經過黨的改造教育之後,今天也在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事業中發揮了不少作用嗎?(包括學文法科的而至從資本主義回國的老留學生。)
今年一月周總理的對知識分子政策發表了,這正真是對知識分子一針見血偉大英明的好辦法,誰不歡欣鼓舞感激敬佩呢?我想我們的工作大概有調整的希望了吧?誰知等了七八個月仍然冥無消息。高教部曾調整了一批,但是沒有我們,我自己向有關當局反映了不少意見,甚至直接申請麵洽,也沒有什麽結果。原因是,我這麽想,不知對不對,有關當局對我們的關懷仍還不夠,同時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另一方麵,也許是主要的一方麵,就是有些用人單位常常在種種“借口”下不願意吸收我們,我想這如果不是對我們仍存在著某種看法上的問題,便是對我們的要求過高過嚴,或者是清規戒律太多了!(但願我的看法是錯誤的)。
就拿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來說吧!高教部幫助我聯係了幾次,進行了將近三個禮拜之久,最後以“人多不需要”的理由擋回來了。我想我們這麽一個大國,經濟事業蓬勃發展,國際經濟關係日漸開展,需要研究的經濟問題決不在少數,而何況黨和政府正在大力號召百家爭鳴,向科學進軍,多幾個研究人員不更好嗎?怎麽能說不需要呢?即或我們的友邦蘇聯以及其他世界先進國家搞社會科學的比我們不在少數,目前還在號召大力開展(蘇聯科學院新設立或者恢複了世界問題研究所),何況我們的社會科學並不十分發達,還需要迎頭趕上呢!此外,據說科學院規劃設立第一二三經濟研究所,並將成立世界經濟研究所,這難道不需要增添研究人員嗎?何況我們祖國用盡種種方法,爭取留學資本主義國家的一萬名留學生回國。據國務院及郭沫若院長報告,今年就將爭取一千名留學生回國。那麽這裏邊就沒有一部分學財經的?科學院難道不吸收一部分嗎?再說為了吸收廣大知識分子參加祖國建設事業,最近又成立了招聘委員會,吸收一部分知識分子參加教學研究工作,經研所就不吸收一部分嗎?所以我們意見,經研所應適當放寬吸收科學研究人員的限製,多吸收些研究人員,多能發揮一些力量,對百家爭鳴,向科學進軍及建設社會主義不是更有好處嗎?
我們在調整工作上吃到閉門羹的也不止科學院,還有不少用人單位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關門主義,設有清規戒律,這使我這小小人物思想上有時感到不開展,像我這樣一個學國際貿易的小小留學生,在今天國際經濟關係這樣大力開展的時候,竟連這麽個小小願望-學什麽作什麽-都達不到,不是有點奇怪嗎?我們感謝政府對我們關懷,爭取與招待,也真希望政府能用各種方式爭取尚在海外的同學回國參加祖國建設事業。我們的祖國進步太快了,太可愛了!就是在爭取和使用上如何求得一致,希望有關當局好好研究一個有效辦法,解決實際問題,使回國留學生都能發揮所長。招聘委員會是一個很英明的措施,也表示了政府的決心,我們非常擁護它,真希望它能發揮作用解決問題。
好心的主編先生,我們把心裏的話向您傾訴了。像我這樣的情形有的是呢!請您代我們呼籲,向有關當局反映一下,促使有關當局主動積極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同時也和用人單位取得諒解,使他們把大門適當開放,減少些清規戒律,多吸收些工作人員吧,也讓我們有些機會在我們的本行上發揮一點小小的作用吧!我們已經走了兩年的彎路了,難道還應該繼續走下去嗎?難道這一點小小的願望“學什麽作什麽”也是過分的請求嗎?
此致 敬禮
王繼祖上 八月二十三日。
王繼祖於2011年逝世,享年87歲。
以前也有小留這種稱呼??? 也有學社科經濟的? 那時不是要科技救國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