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2024 (100)
50年代回國的1500左右老海歸中,有大約十幾人“變節”,回國不久又“跑了”。其中有一位,後來很成功,與貝聿銘平起平坐。他叫林作砥。
林作砥這個名字對一般國人來說不像貝聿銘那麽熟悉,然而在美國工程界卻是響當當的。1999年,美國評選出125位對美國有卓越貢獻的傑出工程人員,其中有四位華裔:貝聿銘、林同炎、鄧文中和林作砥。
林作砥1948年赴美,就讀於明尼蘇達大學;1952年獲公共衛生工程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任北京國家衛生工程研究所主任;1958年出走,在香港浸學會學院任土木工程學教授;1959年回美國,在聖保羅3M公司先後任水源和衛生工程處主任,環境和土木工程經理,環境工程和汙染控製主任。1974年被尼克鬆任命為總統空氣質量顧問委員會成員。1976年榮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既然如此,何必當初。他回國的初衷是什麽呢?先看看他的家庭背景。林作砥出生於北京,父親是普通政府官員。18歲時父親去世,他跟著母親搬回老家南京。不久南京大屠殺,他們全家逃到農村躲避。在農村,他結交了兩個美國傳教士。在這兩個傳教士的幫助下,林作砥來到杭州,上了美國教會辦的之江大學,並認識了自己未來的妻子徐水月。結婚後生了兩個女兒。
大學畢業後,林作砥在上海鐵路局當了3年工程師。1948年,林作砥得到了一個留學機會,與妻子一同赴美,兩個孩子由家人撫養。1952年得到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妻子也獲得化學碩士,是明尼蘇達大學曆史上第一位化學女碩士。此時朝鮮戰爭爆發不久,美國阻止中國留學生回國。林作砥便和妻子一起在General Mills食品公司任職,並生了一個兒子。
1954年起,美國逐步解除禁令,允許留學生回國。1955年第三批允許回國的76人中有林作砥和徐水月。林作砥寫信給已經回國的明尼蘇達大學同學謝心正,講述自己迫切回國的心情,還痛斥那些決定留在美國的同學。“我們真覺得榮為中國人,又在美國看到一番留學生現形記。凡是和我們談的朋友,我們總是力勸他們回國。”“記著自己是中國人的人,是不甘心成為難民和誹謗自己的國家的。”
謝心正把信轉交給了高教部留學生管理司,當局積極為林作砥夫婦回國做準備。1956年6月,林作砥夫婦帶著在美國出生的兒子與另外三名老海歸抵達廣州,途經杭州回到北京。在杭州與留學生家屬座談,林作砥鼓勵他們動員家人回國。林作砥表示回國原因是“為人民服務,參加祖國建設”。
一年後反右運動進入高潮,林作砥和妻子徐水月聯名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讚美祖國、支持反右運動、斥責美國,洋洋兩千多字:“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離開了美國,跨進了闊別多年的祖國。祖國各地新工廠企業學校像雨後春筍般的生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在整風運動中,右派分子卻拋開了這些史無前例的成績,故意誇大缺點,瘋狂地向黨進攻,企圖搞垮共產黨,把國家拖回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舊道路。我們對此異常憤慨。”“我們在美國就經常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回國以後,才根本消除這種恐怖與威脅。”最後總結說:“回國後短短的一年中,我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從這次反右派鬥爭中更體會到思想改造的重要。隻有抓緊思想改造,才能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
這樣一位思想進步的老海歸,轉變怎麽會這麽快,回國不到兩年就再次出走。在黨報上打官腔可能是因為說錯話了,感覺不妙,明哲保身,言不由衷。也可能是黨交給他們的任務,號召更多學者回國,文章根本不是自己寫的。可是回國前給老同學的信應該是真情流露,這背後有什麽隱情嗎?
林作砥回到美國後隻是簡單地解釋說,受不了中國政治運動的壓力,所以“逃離”中國。大部分老海歸都受不了中國的政治運動,可是都留下來了。林作砥的工作很對口,而且在北京,條件比許多人好得多。所以更有可能的前因後果是,他回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兩個女兒接出來。他把自己包裝得非常靚麗,回國後先讓妻子帶三個孩子去香港探親,然後自己也走了。
文革後,貝聿銘、林同炎、鄧文中都先後受到政府邀請訪華、講學,唯獨沒有請林作砥。台灣倒是請了他兩次,並授予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作砥2006年2月逝世於明尼蘇達,享年86歲。妻子徐水月2017年1月去世於馬裏蘭,享年95歲。
兒子都帶回去了,應該是一心一意回去的。從回去一年後的就發表的“愛國”文章看,肯定是受了不少壓力,感覺到遲早輪到他,才無奈出走的。大智的他,躲過災難,保全了家人。
那時的海歸,多幾個像他一樣的大智者就好了。
無獨有偶餘英時也是如此:“餘英時搭上返回北京的火車,火車入境廣州沒多久,在一個叫石龍的小站故障。就在等火車的這幾個小時,餘英時突然改變心意,決定返回香港。他成為新亞書院第一位畢業生,人生也從此轉向。”
原來如此,狡猾狡猾地。不過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