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餓出來的袁隆平

(2021-05-30 10:22:58) 下一個

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家裏的米很少,一家六口每個月隻能買十二斤。買回來的米常常是“碎米”,沒有一顆整米粒。做米飯以前,奶奶總是把我叫到廚房,幫她撿米。奶奶抓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攤平,我們把米裏的稗子、稻殼、小石子等雜物挑出來,把米粒撥到碗裏,然後奶奶再抓出一把。這樣挑過的米才能淘米做飯。有一次吃晚飯,父親端起飯碗,劃了一口,突然“哎喲”地叫了一聲,全家人都嘎然停止了碗筷,看著父親。父親鄒著眉頭慢慢地蠕動著舌頭,好像是想找到嘴裏那個“落網”的什麽東西。“吐出來嘛,”奶奶說,“都吐出來。”我心裏悠然升起一股罪惡感,沒有把米挑幹淨。可是父親笑了笑,把嘴裏的飯都咽了下去。“沒事的,”父親說,“接著吃吧。”吃什麽呢?一碗醬油高湯和一盤幹炒蘿卜絲。

袁隆平那時三十來歲,大概也挨過餓,也吃到過牙磣的米飯,還見過路邊餓死的人。作為水稻專家,他心裏也會有另一種罪惡感。所以他下決心研究雜交水稻,提高稻米產量,解決吃飯問題。

他走了,引起國人的一陣悲哀。有人形容送他的人群,夾道揮淚,如同送周恩來的場麵。中國曆史上不乏“吃飯問題”,到了嚴重的時候,農民便揭竿而起,出現了陳勝、吳廣、朱元璋、李自成等“英雄人物”。60年代那場饑荒,農民沒有揭竿而起,卻出了個袁隆平。所以老百姓,感恩懷念,像送英雄一樣送走了袁隆平。

在緬懷袁隆平解決吃飯問題的時候,一般人不會聯想到中國龐大的“吃飯文化”,也想不到其中暗藏著吃飯問題的危機。自明末以來,社會停止了進步,生產力沒有發展,隻有飲食文化異軍突起,造就了國人現在引以為豪的飲食文化。幾十種烹飪,幾十種佐料;掛在牆頭,埋在地下;一隻雞,從頭到腳,有幾十種不同吃法。老佛爺慈禧太後一頓早餐可以上一百道菜,“滿漢全席”一百零八道菜,被稱之為中華文化之瑰寶;“報菜名”也成了傳統相聲中的經典段子,最長的段子有三百多道菜名。飲食文化大放光彩,社會卻倒退了,民族被宰割,到頭來還是要挨餓。

吃飽吃好是國人的一個恒久的夙願,現如今實現了,這裏麵應該有袁隆平的一份功勞。現代社會的吃飯問題跟袁隆平時代的吃飯問題相比,是另一個極端。國人一年曾吃掉幾萬個億,泔水桶裏倒掉幾千個億。“三高”富貴病和餐桌上的浪費和腐敗是新的吃飯問題。這種突來的飲食畸形發展是不是需要另一位袁隆平來解決呢?

時勢造英雄,袁隆平是那次饑荒的產物,是餓出來的。要是袁隆平晚20年出生,也許他還是會搞水稻雜交,但他的名字就不會家喻戶曉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