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網上有很多“100 ways to tell if you are Chinese”之類的笑話。說老實話,都算不上笑話,而都是華人在美國生活的真實寫照,肯定都是孩子們長大後回想起來覺得可笑。比如,用洗碗機當碗架;煮米飯前先要淘米;用超市的塑料袋裝垃圾;飯桌上總是鋪著桌布;家裏有鋼琴,早就沒人彈了;算小費算得很精確…等等,把華人刻畫得淋漓盡致。參加了一次華人聚會後,覺得這些“笑話”中少了一條,應該加上:孩子上社區大學覺得很丟臉。
在聚會上,談起孩子,一位孩子考上了哈佛的家長,眉飛色舞,喜形於色,還在網上朋友圈裏炫耀,自己當上了常青藤家長,周圍的客人奉上恭維和羨慕。另一位家長的孩子上了社區大學,隻見他一個勁兒地歎氣擺手,頭都抬不起來,變著法兒改變聊天話題,其他人跟著敷衍。
這是為哪般?社區大學怎麽就不招華人待見?美國有很多出色的人物都是上過社區大學的,比方說Eileen Collins, 第一位航天飛機女機長,在紐約Corning社區大學獲數學副學士學位,以後上斯坦福大學。迪斯尼樂園的創始人華德.迪斯尼上了個藝術學校,沒讀完就去法國開救護車,回國後逐漸從畫漫畫發展到迪斯尼樂園。石油大亨Ross Perot上完Texarcana社區大學後參軍,複員後成立自己的公司。基因科學先驅Craig Venter先上San Mateo社區大學,後轉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蘋果”的創始人Steve Jobs上了一個很小的社區大學叫De Anza College,以後上了個“正式”大學,沒讀完就輟學了。
華人固然有自己的理由,你說的都是白人的例子,華人是少數民族,還受到社會歧視,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後衝刺也得十分給力。其實,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更不要期望把孩子的功名當成自己臉上的光彩,到處吹噓就更市井了。孩子在美國生,在美國長,生活在華人家庭裏不會輸在起跑線上。誘導孩子獨立思考,增強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多融入美國社會才是中國父母應盡的責任。隻會讀書的孩子在美國社會是混不好的。社區大學有很多優勢,擯棄對社區大學的偏見,心胸開闊一點,不要在乎別人怎麽看,那個孩子上社區大學的家長就不會覺得抬不起頭。
要對孩子有信心,鳳凰蛋裏孵不出雞。孩子以後的生活幸福安定,才是家長最大的欣慰。名牌大學跟幸福指數不成正比。投資專家Warren Buffet 曾說,“我才不在乎你上過什麽大學,這跟我用人做生意沒關係。”不管孩子以後是當醫生還是小學老師,他們真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才是最大的光彩。
順便說一個印度人的笑話:
美國父母從小問孩子:“你長大想做什麽?”
印度父母從小問孩子:“你長大想做什麽?醫生還是工程師?”
不要亂信網上的話,我的也一樣,建議大夥放狗搜
學校水平的高低,歸根結底是由招收的學生的水平決定的,這是事實,但,去社區大學的確實有許多成績不錯但為了省錢的,那是特例,不是普遍現象。人的智力,能力分三六九等,但是,人生幸福與否與那些不是成正比的。你錦衣玉食不一定幸福,他今天不知明天卻不一定感覺不幸福。這和心態有關和能力無關。
當然如果主要的社交圈子是華人,那當然隻看到華人了。
煮米飯前先要淘米。以前是,現在淘的時間越來越少。:-)
用超市的塑料袋裝垃圾 -- 裝每天的生活垃圾-) ,但用專用垃圾袋裝樹葉和其它生活垃圾。
飯桌上總是鋪著桌布 -- 沒有鋪桌布,主要是買的飯桌很便宜。:-)
家裏有鋼琴,早就沒人彈了 -- 從來沒有買過鋼琴,覺得女兒從小就興趣不大,沒有那個天份,所以從來沒有送她去學過琴。:-)也沒有送她學中文。:-)
從來算小費算得很精確 -- 俺給小費比較大氣,但經常要心算一下。:-)
孩子上社區大學覺得很丟臉 -- N/A。 洋人不象華人/印度人那麽在乎,洋人孩子也不那麽刻苦,但凡家裏有孩子上好學校的洋人,也會很自豪。
“用洗碗機當碗架;煮米飯前先要淘米;用超市的塑料袋裝垃圾;飯桌上總是鋪著桌布;家裏有鋼琴,早就沒人彈了;算小費算得很精確…等等,把華人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些是我們華人的生活習慣,就如我們愛吃米飯西人愛啃麵包一樣,錯在哪裏?你為這些覺得很羞愧嗎?對自己族裔的文化和習慣有點自信好嗎?
說到社區大學,我很認同作者的觀點,上社區大學沒什麽不好,也沒什麽可恥。華人群體在學習上是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喜歡炫耀。一個簡單的遊泳,也要找什麽中國國家隊的來教。高爾夫剛起步,到處說他的老師是tiger woods的教練。智商剛平均水平,正常的數學看不上,要去讀奧數。打冰球這樣一個孩子正常過程中一項體育,也要考慮對升學有無幫助。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很多。至於孩子上了一個好一點的大學,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有意無意每天至少提及上好大學的孩子10遍以上。這裏就有這樣的人,隻能用淺薄虛榮來描述他們。
看見很多美國加拿大社會上的從事教育體育相關個人和團體,現在很多也以上名校為吸引點,其中的誤導太多太多。沒辦法,個人管不了,管好自己的孩子吧。孩子從兒童到青少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人生,而不是為了考試。
-----------------
有理
=================這不浪費沒有什麽不好。
很好的文章,道出了許多華人的心態
學生造就學校,不是學校造就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