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華人聚會有感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18-08-26 05:14:38

網上有很多“100 ways to tell if you are Chinese”之類的笑話。說老實話,都算不上笑話,而都是華人在美國生活的真實寫照,肯定都是孩子們長大後回想起來覺得可笑。比如,用洗碗機當碗架;煮米飯前先要淘米;用超市的塑料袋裝垃圾;飯桌上總是鋪著桌布;家裏有鋼琴,早就沒人彈了;算小費算得很精確…等等,把華人刻畫得淋漓盡致。參加了一次華人聚會後,覺得這些“笑話”中少了一條,應該加上:孩子上社區大學覺得很丟臉。

在聚會上,談起孩子,一位孩子考上了哈佛的家長,眉飛色舞,喜形於色,還在網上朋友圈裏炫耀,自己當上了常青藤家長,周圍的客人奉上恭維和羨慕。另一位家長的孩子上了社區大學,隻見他一個勁兒地歎氣擺手,頭都抬不起來,變著法兒改變聊天話題,其他人跟著敷衍。

這是為哪般?社區大學怎麽就不招華人待見?美國有很多出色的人物都是上過社區大學的,比方說Eileen Collins, 第一位航天飛機女機長,在紐約Corning社區大學獲數學副學士學位,以後上斯坦福大學。迪斯尼樂園的創始人華德.迪斯尼上了個藝術學校,沒讀完就去法國開救護車,回國後逐漸從畫漫畫發展到迪斯尼樂園。石油大亨Ross Perot上完Texarcana社區大學後參軍,複員後成立自己的公司。基因科學先驅Craig Venter先上San Mateo社區大學,後轉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蘋果”的創始人Steve Jobs上了一個很小的社區大學叫De Anza College,以後上了個“正式”大學,沒讀完就輟學了。

華人固然有自己的理由,你說的都是白人的例子,華人是少數民族,還受到社會歧視,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後衝刺也得十分給力。其實,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更不要期望把孩子的功名當成自己臉上的光彩,到處吹噓就更市井了。孩子在美國生,在美國長,生活在華人家庭裏不會輸在起跑線上。誘導孩子獨立思考,增強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多融入美國社會才是中國父母應盡的責任。隻會讀書的孩子在美國社會是混不好的。社區大學有很多優勢,擯棄對社區大學的偏見,心胸開闊一點,不要在乎別人怎麽看,那個孩子上社區大學的家長就不會覺得抬不起頭。

要對孩子有信心,鳳凰蛋裏孵不出雞。孩子以後的生活幸福安定,才是家長最大的欣慰。名牌大學跟幸福指數不成正比。投資專家Warren Buffet 曾說,“我才不在乎你上過什麽大學,這跟我用人做生意沒關係。”不管孩子以後是當醫生還是小學老師,他們真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才是最大的光彩。

順便說一個印度人的笑話:
美國父母從小問孩子:“你長大想做什麽?”
印度父母從小問孩子:“你長大想做什麽?醫生還是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