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言獨上西樓(七十五)林海

(2018-09-19 08:59:00) 下一個

無言獨上西樓 (七十五)林海

 

被送去黑龍江改造的冷家老三尚中和媳婦金淑惠落腳在漠河一帶的大興安嶺裏。開始的生活異常艱苦,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窩子。冬天的暴風雪屢屢將大門封死,夏天的蚊子小咬幾乎要把人的血吸幹。全年隻有一百天左右的無霜期,冬天不止是寒冷,而且夜長天短。

 

金淑惠在這種環境中充分顯示了其性格中的樂觀,堅韌以及很快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她跟林場的職工家屬們很快就混熟了。從周圍的鄰居那裏學會了如何劈柴,如何燒火,如何囤積糧食,如何養雞,種菜。她跟著婦女們一起去采蘑菇,認識了不少能吃的山珍。夏天學會了如何用煙驅趕蚊蟲,秋天跟大家一起晾菜幹。到了林場的第二年,能寫會算的金淑惠建議林場辦子弟小學,毛遂自薦做了老師。她一口字正腔圓的北京口音,和藹可親的態度深得學生們的愛戴。

 

尚中深深地感受到,沒有金淑惠的陪伴,自己是不是能夠活下來都是問題,更不要說能夠活的這麽有滋有味的。

 

冷尚中的主要工作是和林場的工人們一起伐木。這是個非常辛苦而且危險的體力活兒。從小到大,尚中幾乎沒經曆過多少體力勞動。由於下放到這裏是來改造的,對於他這個右派,林場領導一開始特別警惕,派專人跟他一起幹活,生怕他破壞搗亂。後來大家發現他文質彬彬,完全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階級敵人。而且檔案裏介紹,他的右派言論主要是為了自己家人鳴不平,並沒有危及黨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就對他放鬆了警惕。

 

林場的職工大部分是退伍軍人,識字的不多。休息的時候,一開始是領導分配尚中給大家念報紙。林場離漠河鎮有一段距離,報紙十天半月來一次。到了手裏的報紙已經是舊聞。而且報紙上發表的文章越來越乏味,眾人對那些官樣文章漸漸沒了興趣,於是大家起哄,讓他這個大學生講故事。

 

老三從小就能言善辯,這下有了施展的地方。他先是講在北京聽來的革命英雄故事,但是這些退伍軍人對這種事不感興趣。之後逐漸膽子大了起來,他開始講水滸,三國,七俠五義等等過去看過的閑書。很快,不僅出工休息的時候講,冬天裏,冷家也變成了大家貓冬的據點。工友們夾著自己打來的獵物,自家晾曬的地瓜幹來冷家消磨時光。

 

冷尚中每個月要向上級寫一篇思想匯報,講述自己在林區的思想改造情況。開始領導還很重視,時間長了就疲遝了,千篇一律也無所謂了。

 

在林場的伐木工作中,冷尚中發現伐木工作缺乏科學性。為此,他跟林場領導匯報思想的時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是學林業的,對此自然有理論根據。他認為,如果這樣毫無章法地砍伐下去,森林就會逐步縮小,以至於全部消失。隻有有選擇,有計劃地伐木,同時栽培樹苗才能保證森林的生態平衡,不至於被毀滅。他從自己帶來的專業書籍裏找出根據說服領導。終於,林場決定由冷尚中做伐木,護林,育林的計劃和方案。

 

過去在林業部,冷尚中大部分時間是做文職工作。沒想到,被打成右派之後,他的專業特長得到了發揮。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是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他不必小心翼翼地做人,謹小慎微地說話。他利用工作之便跑遍了大興安嶺的許多林區,對那一帶的樹木品種,生長速度,氣候對森林的影響做了非常深入的調查。他收集的資料對他日後發表有關林業發展的專著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在祖國的邊陲,冷尚中和金淑惠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冷傑。周圍的鄰居,淑惠的學生家長們給他們送來了好幾隻老母雞,成筐的雞蛋。這對餓殍遍野的中國內地來說實在是太奢侈了。

 

版權歸蝸牛湖畔所有,未經本人允許,不得轉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