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二、我讀了七年中學 (2)高中班主任唐啟金老師

(2025-04-15 19:00:59) 下一個

二、我讀了七年中學

(2)高中班主任唐啟金老師

1961年7月,初中畢業,參加武漢市中考,我們四個好朋友全部考取了華師一附中高中。而且我們都分在了高一(2)班。班主任是唐啟金老師。

(右起前排郭進軍、李小懷,後排楊利生、李培永讀高一時合影)

唐老師正值不惑之年,年富力強,教我們俄語,他還精通英語和日語,專業功底劄實,學養深厚,教法靈活,我們學得輕鬆成績好。

唐老師當班主任,總是滿臉微笑,和藹可親,我在二班讀書一年半時間,從來沒有看到唐老師發脾氣。

唐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所見所言,有理有據。我們的教室在一樓,水泥地麵,梅雨季節來臨,地麵返潮。唐老師馬上就告訴我們,古時候的天氣預報:“礎潤而雨,月暈而風”。對住讀生,更是關懷備至,春秋兩季到來之前,反複叮囑我們要做到“包三凍九”,三月份要多穿點衣服,注意保暖;九月份要少穿點,逐步適應寒冷天氣。

還記得,高一開學第一課,唐老師自我介紹之後,特別強調了兩點:一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年以後要上北大清華,現在就要努力學習,一刻也不能懈怠,隻有誌存高遠,腳踏實地,將來才能如願以償。(後來蕭蘊詩、劉喜正、殷吉和三人考取了清華大學)二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還特別在黑板上寫下“魚”和“漁”兩個大字。告誡我們一定要注意學會思考,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一群人的合照AI 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2014年金秋十月,華師一附中高中64屆二班畢業五十周年聚會時,與班主任唐啟金老師(前排右二)和劉世策老師(前排右三)及夫人李葆華老師合影,老班長曹桂華坐在唐老師身邊。後排個子最高的是組稿人李小懷,筆者坐在李老師身邊。)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劉傳嘉到美國留學,後來在美國發展,事業有成。他回憶說:“唐老師是我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對我們的親切教誨,讓我們受益太深了!我牢牢記得,他曾諄諄告誡我們,千萬不可與人相爭,你爭贏了就是輸了。這裏的深層含義,就是要我們寬厚待人,厚德載物。幾十年來,我一直視為座右銘和行為準則!我深知文憑是銅牌、能力是銀牌,而人脈才是金牌!”

 還記得,2014年10月10日,我們聚會時,唐老師已是96歲的高壽老人了,他見到我們這些古稀之年的學生非常高興,從輪椅上站起來,準備給我們講話。大家恭請唐老師坐下來講,唐老師笑著說:“哪有老師坐著給學生上課的呢?就讓我站在講台上,給你們上人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吧!”,

 唐老師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開講了,他以自己漫長而豐富的一生經曆為例,生動地闡釋了“唐氏長壽秘訣”:“一要心態樂觀;二要健身適度;三要飲食均衡;四要家庭和睦。”唐老師侃侃笑談之後,還與我們相約,在他老人家百歲時一起回母校再相聚。

唐老師百歲壽辰那一天,2018年 9月15日上午,華中師大一附中新校區,一號報告廳熱鬧非凡,從海內外各地聞訊趕來的古稀之年老學生,在慶典籌備組負責同學的引導下,依序就坐。報告廳喜慶洋洋,學友們喜形於色,期盼敬愛的唐老師快一點來。唐老師像當年給我們上課一樣,準時來到慶典會場。當唐老師坐著輪椅到大廳門口時,我們全體老學生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直到大會主持人宣布慶典大會開始,大家才坐下來。

 會議主持人簡短致辭後,各班代表依序發言致賀詞。然後,唐老師分別與各班到會的學生們合影留戀(上圖是唐老師與我們64(2)班合影)。

由於我一直在美國,不能確定回國的具體時間,因此,沒有準備在慶典會上發言。但是,在會場聆聽恩師的金玉良言和各位代表的熱情洋溢發言之後,我請曹桂華班長請示大會主持人,如果時間允許,我想即席發言謝師恩、謝母校。大會主持人欣然同意,給了我一個難得的表達感恩的機會。    

我在華中師大一附中讀書七年,恰是青春年少時,在母校接受唐老師等老一輩教師的諄諄教誨;正值精力充沛盛年時,在袁福老校長和王仕良、吳傳忠主任的幫助下,有幸回到母校工作了十年,執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得到像唐老師一樣師德高尚、專業功底深厚的老一輩語文教師陳治平、劉友三、吳六林、汪厚鐸、黃伯宜等老師的精心指導,他們鼓勵我在語文教學改革之路上勇往直前!感恩老一輩教師!感恩華中師大一附中!

我在唐老師班上隻讀了一年半,但是,那一年半確是我人生最關鍵的時期。唐老師帶的班是武漢市的紅旗班,班風正學風好,良好的育人環境催人上進,優良的學風激勵我們努力向學。

我就是在唐老師帶的班上加入了共青團,那張五十多年前的入團通知書,我一直珍藏至今,那是年輕的記錄,它不僅見證了我的成長,更是唐老師育人的成果。沒有想到我積極報名參軍,卻在新兵登車去廣東部隊駐地之前,被接兵部隊例行抽查。確認我患有浸潤型肺結核病。不僅沒有當成兵,還要休學一年。

 休學後回到學校,成為(65)屆(2)班的一員。報到之後,學校團委書記蔡清萍老師代表組織找我談話,說我在64屆(2)班一年半,表現很好,讓我擔任65屆(2)班的團支部書記。

那兩年當支部書記,不僅鍛煉了我的社會工作能力,還培養了許多好習慣,比如寫日記,即席講話打腹稿等,而且鍛煉了我的口才。這些習慣和能力讓我終生受益,特別是當我走上講台當老師後,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讓我很快就從同輩人中脫穎而出!我更加感謝母校對我的栽培!

感謝母校在1977年恢複高考不久,袁福校長費盡周折,把我這個隻有高中文憑的青年教師,調回母校重點培養!感謝華中師大鄧宗琦副校長在1987年首次高級職稱評定時,“帶帽”下達破格指標,讓我成為首批中學高級教師!

如果說,我在1991年能被海南省評為首批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算得上是我教育人生的輝煌的話,那麽,這曾經的輝煌,正是如陽光一樣的母校照耀的結晶!也是唐老師等華師大一附中老一輩教師諄諄教誨、精心栽培的結果!

師恩難忘!唐老師您一路好走!我們永遠懷念您!

(2014年聚會結束後,李開銀、沈戌珍和我送唐老師回家,在客廳與唐老師合影。)

(唐老師住在三樓,我們三人離開時,老人家一定要送我們下樓,李開銀搶拍到老師喜笑顏開一瞬間,我們堅信一定會與唐老師期頤之年再相聚!)

【附錄】唐啟金老師為班集體回憶錄《青春的風華與蹉跎》寫的《序言》:

2014年金秋十月,華師一附中六四屆二班的同學們在武漢舉行畢業五十周年聚會。我與從全國各地來的三十多位同學,還有劉世策老師(數學)和李葆華老師(政治)夫婦,參加了聚會。當我看到一個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向我鞠躬、祝福,並介紹自己時,我非常震驚和激動!雖然我已經認不出他們了,但我感到無比高興和快樂!我感到當了他們三年的班主任值得,不由自地說道:這次聚會讓我增壽兩年!

同學們發言激動地回憶當年在學校時,我對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的關心、教育和幫助。許多同學還記得當年我給他們起的俄文名字;記得我們班被評為武漢市中學的先進班集體;記得畢業前我們一起為參加高考做出的努力;記得在學校生活、學習的許多往事;記得校長、老師們對他們的幫助、教育的許許多多細節……,許多事情我都記不得了。這次聚會喚醒了我塵封多年的記憶,更加深了我與學生的情誼。

許多同學還匯報了畢業後的經曆,他們在經曆了風風雨雨的人生之後,總是提到,促使他們戰勝艱難險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華師一附中給他們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養成了科學的思維習慣,培養了優良的行為準則……,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更加感到當年付出的心血非常值得。

我努力把眼前的老人與當年稚氣的學生相聯係,認真傾聽他們的發言。隻見眼前的古稀老人一個個幻化成青春年少的孩子們。他們五十年的經曆,讓我不得不由衷地讚歎,他們都是好樣的!雖然他們畢業後的境遇各不相同,可是都對得起老師,對得起學校,對得起祖國。

無論是在大學工作的蕭蘊詩、陸建平、魏崇喜……

還是在科研單位工作的郭進軍、許中、翟民翰、劉傳嘉、魏永生、劉喜正、江海清……

還有: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的薑文玉、塗月祖;

在教育戰線工作的李培永、齊元榮、岑筱玲、康六紅、張新民、毛慧德、石桂榮、夏友元……

在工廠企業的曹桂華、楊克卡、沈戌珍、劉芷漢、覃正南、高正界、姚淩霜、馬宗盟、吳世正、楊鳳清……

在醫療戰線的潘瑞華、莊素珍、何翼翔、張啟謙、塗玉梅……

在軍隊的呂玲、譚亦丹、李小懷、周延玲……

在國家機關工作的楊利生、李開銀、嚴向國、李桂鈞、黎林、周振誌、謝安慧……

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走上邪路,沒有一個人被社會淘汰。我感到十分欣慰!

這次,我以九十六歲高齡,與我古稀之年的學生歡聚一堂,他們與我約定三年之後,在我百歲時再聚江城,為我祝壽,謝謝大家,我領情了。

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三年後,能看到更多的同學來聚會。這次聚會,與會的數學老師劉世策提議,大家寫一寫當年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畢業五十年的經曆,編一本集體回憶錄。大家一致同意。一年來,同學們積極行動,紛紛撰稿。讀了之後,讓我好像回到了武昌千家街華師一附中老校園。

同學們的文章,有回憶學生時代生活的,有寫自己畢業後經曆的,都非常好。大家的文章匯成了同學們燦爛的一生。正如蕭蘊詩的回憶文章題目所示:《青春的風華與蹉跎》。以此作為集體回憶錄的書名非常合適。

其中沈戌珍、張啟謙的書法;馬宗盟、魏崇喜的畫;潘瑞華的根雕;劉喜正的攝影作品。展示了我的學生的燦爛之才華!

《青春的風華與蹉跎》記錄了我們六四(二班)五十年的點點滴滴,正如一滴水,雖然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它不僅能反映太陽的光輝,更能顯示它無窮的生命力!

最後感謝同學們給予我的肯定和讚揚!我還希望大家分享我的長壽之道:第一,心態要樂觀;第二,飲食要均衡;第三,健身要適度;第四,家庭要和睦。

應本冊主編李培永等同學的要求,寫了以上這些話,作為本書的開頭。如果這也算“序”的話,我感到非常欣慰。

                                                                                    唐啟金

                                                                                   2015年8月25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