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辦學校十年(2403)應邀赴邯鄲,創辦複讀班
2008年初春,我們老兩口離開美國新澤西,回到北京。在北京的老同學、老朋友挽留我們在北京多住幾天,我們也想看看好久不見的首都新貌,欣然從命,就住在朋友安排的清華紫光大廈。
我在海南結識的忘年交周海洋和他的球友郭建平,一定要請我吃飯。席間,那位球友說,他家鄉的教育局長請他回去幫忙辦複讀學校,解決落選高中生複讀問題。周海洋和郭建平都在北京從事教育現代化方麵的工作,他們做的是高端科技方麵的事,自謙說,還不懂基礎教育方麵的事。郭總聽說我曾經在武漢著名的重點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工作過,又是海南省首批特級教師,退休前後還在民辦學校當過校長,盛情相邀,請我去他的家鄉邯鄲看一看,幹不幹無所謂,隻當是去古城旅遊的吧!
盛情難卻,第二天,我們夫婦兩與他們二位一起去邯鄲。
邯鄲市教育局趙局長是郭總的老鄉、朋友,聽郭總介紹我的情況後,非常熱情歡迎我們。盛情款待之時,詳細介紹邯鄲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情況,及近幾年高考升學率,再三說明到現在邯鄲還沒有一所民辦學校的原因。他說“今天我們有緣相會古城邯鄲,我絕不是請你們來‘學步’,而是請你們來共建民營學校。一是請郭總來投資辦學,二是請李老師來辦學,我們教育局負責提供優惠政策和辦學場所。三方合作,為民謀福祉。”
郭總當場表態,隻要李老師願意來幫忙,他負責投資。
我怎麽說呢?初次見麵,就遇到這樣熱情的朋友。
首先感謝趙局長的盛情款待,然後對局長說:“我非常欽佩你的敬業精神和以誠待人的真情實意。但是,我現在不能立即接受你的邀請。因為我剛剛從美國回來才三天,時差都沒有倒過來,昨天與他們二位見麵,說好先來看一看的。你給我的印象非常好,但是,不論對我們三方任何一位來說,這都是大事,是不是給我一點時間考慮考慮。再說,即使要辦學,也得到秋季才招生,還有時間認真考慮慢慢商量。”
趙局長同意我的意見,期待我能接受邀請。
第二天,回到北京。
郭總直接讓他的司機開車回公司,請我參觀他的教育高科技公司。然後,請我與他公司的一位姓武的老師一起,在辦公室研究邯鄲辦學的可行性。據郭總介紹,武老師曾經當過中學老師。他們一致認為外部環境和優惠條件非常有利,投資多少也沒有問題,最關鍵的是優質師資在短期內能否配齊,還有開學前的招生問題等等。我表示這的確是個問題,我沒有一點點把握。隻有等我回武漢了解情況以後再商量。
第三天,趙局長從邯鄲來北京,說是出差,我看是專程來談辦學問題的。
還是在郭總的辦公室。
趙局長建議,先在該市重點中學邯鄲四中開辦第一期高考複讀班,全部請武漢的老師任教。以邯鄲四中的名義招生,請李老師負責管理這些班的教育教學工作。請你們公司負責發教師工資。高級教師工資按每月5000元標準、教師每學期往返武漢的路費、辦公費,教師房租,還有與本地教師享受的福利和獎金一樣的待遇等,都由郭總負責。
郭總和武老師表示完全同意,希望我能接受邀請。
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並允許我回武漢了解情況後再商量。隻要能找到足夠的高中優秀教師,我一定不辜負各位的期待,去邯鄲【fulu發揮餘熱。
郭總表示,在武漢的前期準備工作所需費用由公司實報實銷。
回武漢後,首先找我的老朋友,武漢中學的蔣自立老師,他是獲得“全國優秀班主任”稱號的高級教師,也是我們湖北省當年活躍在教育教學改革戰線的中青年優秀教師。我請他去邯鄲與我搭班子,我抓教學,他負責抓班主任工作。他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並說再找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先去邯鄲考察一下。
我們兩商量,初期辦複讀班規模不宜過大,六個班比較合適。兩個文科班,四個理科班。語文、數學、英語,三個主科各聘三位老師,文理其他學科各聘一位老師,共請十五位老師就夠了。
六月底,我帶部分骨幹教師到邯鄲四中實地考察。武老師受郭總委托,到邯鄲與老師們見麵,並介紹了他們的計劃和具體安排,大家都比較滿意。
八月下旬,我和蔣自立帶著十五位老師陸續來到邯鄲。
開學後,一切迅速走上正軌,四中的校長還請我和蔣老師,分別給該校高三年級老師介紹我們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並觀摩我們語文學科的集體備課。
全國優秀班主任蔣自立老師,退休前是湖北省重點“武漢中學”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蔣自立老師在語文教改實驗中,對學生進行過心理控製訓練,為學生設計了“滿懷興趣地學習”、“增強自信心”、“集中注意力”、“提高記憶力”和“喜愛閱讀”等非智力因素自我實驗的具體步驟,有效地提高了全班學生學語文的心理素質。他主張語文教學需研究學生的心理,並腳踏實地在教學中運用心理學。在每堂課融“認知、情感、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愈學愈想學、愈學愈聰明。
他的班主任工作理念是“自我教育是個體有意識影響自己身心發展的行為”。
我們在邯鄲四中“複讀班“這個特區,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管理方法,在一年時間,讓學生身心愉悅,認真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複讀班的管理理念是:
一個宗旨:讓學生學會學習。
兩個“給予”: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
三個不準:不準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準用語言傷害學生,不準在情感上冷落學生。
四項原則: 主體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公平性原則。
五個環節:預習、聽課、複習、獨立完成作業、總結。這一套比較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的關鍵在“序”,先後順序的“序”。為什麽預習在前,聽課在後;複習在前,作業在後?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都知道,從宏觀來說,天體運動、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從微觀來說,電子運動也是有規律的。但是,宏觀是大到我們看不見,微觀又小到我們看不見。我們感覺到了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但不一定完全理解。毛澤東有一句名言:“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到它。”為了幫助大家能深刻地理解它,我在這裏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們都有被蚊子叮後抓癢的經曆,但不知道是否有人觀察、研究過抓癢的特征。請大家看:(邊講邊表演)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上,是按從上往下的順序(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下腹部以上,是按從左到右或者是從右到左(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腹部以下,那就是從下往上抓癢了。抓癢動作的規律性,是人的本能反應,隻是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去看,看了也沒有去認真地想一想,也許想了一下,但沒有把它與自己的學習、工作聯係起來。如果我們把它與我們的學習、工作聯係起來,研究各科知識、各項工作的“序”,按照這個“序”去學習去做事,是自然的,是符合規律的,詩曰:“執柯伐柯,其則不遠”。因此也就可能比別人學、做得更好一些,更有效一些。
每天在教學樓走廊發布“複讀快訊”,報道各班的好人好事、學習進度;每周集中全體學生小結一周的“教與學”,由我和蔣老師負責主講。
記得有一次,早自習之前,我剛走到我們複讀班那層樓,隻見滿地都是滅火器中噴出來的泡沫。先到的班主任和學生迅速開始打掃、清理。有班主任要查找“作案者”,我堅持不讓查,並分析“作案動機”。因為學生中有一些附近農村來複讀的,也許他以前沒見過滅火器,也許見過,但不知道如何使用,出於好奇,趁早上沒有人的時候,從牆上取下來“研究”一下,不小心啟開了閥門,噴出許多泡沫而不知所措,隻好“逃之夭夭”。
我在全體學生“教與學”小結會上,首先表揚了各班這一周單元考試前三名學生,鼓勵他們再接再厲。最後,就“滅火器泡沫滿地”事件,表揚那位無名優秀學生。在全體學生驚愕聲安靜下來之後,我說:“我要表揚這個學生的是他的強烈的好奇心!他絕不是搞惡作劇,而是想研究一下滅火器裏麵裝的是什麽東西,而且可以用它來滅火。”然後,我強調了學生保持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像這位同學一樣,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還檢討我們作為教育者的失職,為什麽不能抽點時間給學生講講防火的基本常識呢?
全體學生聽完我的演講之後,報以熱烈的掌聲。
趙局長非常重視這幾個班的工作,多次聽取我們的匯報,予以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還請我給全市重點中學校長、教導主任介紹教育教學管理理念和方法;請蔣自立老師介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還通過蔣自立,請北京市的全國優秀班主任任小愛,到邯鄲來給全市中小學班主任作報告。
我無論在哪裏,當校長也好,當教導主任也好,都堅持寫工作日記,都堅持上一個班的語文課。在邯鄲給複讀班學生上課期間,我比較係統地總結、研究了高考作文備考複習的內容和方法,寫了《高考作文應試十大招》。一邊教學、一邊研究。後來應邀到各地給高三學生講這十招,因為實用而受歡迎。尤其對理科優秀學生,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時,複讀班的語文、數學和英語執教老師都是武漢市幾個重點中學的退休老師。所有老師一個學期都住在邯鄲,全身心投入教學,天道酬勤,終於取得了驕人成績。
一年後,那一批複讀的三四百學生的升學率,超過了應屆生的平均水平。而我又要去美國了,不得不離開邯鄲。群龍無首,武漢那批優秀老師在學生高考結束後各奔東西了。
我相信,不論是我,還是我們一起在邯鄲工作過的那些老師們,都難以忘記邯鄲四中複讀班的那些樸實好學的學生們。
【附錄】長江後浪推前浪——湖北省語文教改新秀剪影
作者 雷秋山(原湖北省教研室語文科主任)《語文學習》1988年第一期
氣勢磅礴的長江,穿過“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的西陵峽,江麵寬闊起來。九州通衢的湖北,繼陳治平、洪鎮濤、胡吉章、康中柱、吳鴻基、呂思檢、潘曙君等特級教師之後,又湧出一批教改弄潮好手。他們勇於開拓、堅持改革,活躍在湖北語文教壇,正在由揚子江畔走向全國。
(雷秋山與李培永的合影)
他們是──造就“小市長”的李培永
提起“小市長”,人們不由得想起三年前,因寫《假如我是武漢市長》而聞名的王江同學。一個13歲的女學生居然如此“野心勃勃”,要當“市長”,是誰給她鬥膽,是誰給她大智大略?王江深情地說:“是我們的李老師”。
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李培永老師,是一個富有個性的中年教師。1982年秋,他參加了省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改革的潮流,把他推到波峰浪尖,幹起了衝浪的事業。他敏銳地發現許多不合教育規律的現象,積累了近200萬字的教育資料,勇敢地摸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學體係:即培養學生敢問多問會問、敢說多說會說、愛寫多寫會寫。二“敢”一“愛”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是對傳統文化積習深層的爆破,是“三多”、“三會”的心理基礎。三“多”是科學訓練量和質的要求,是打破老師“一講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給學生以發展能力的廣闊天地。而三“會”是學法的指導,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是“敢”、“愛”、“多”的必然結果。三條線、三步台階,融於一爐,王江式的學生便鍛造出來了。
怎樣讓學生敢說、多說、會說呢?李老師認為,關鍵在教師善於設置最佳“語境”,選準刺激學生非說不可、不說不行的興奮點。
這是一堂作文課。上課鈴響了,李老師穿一套嶄新的西裝走進了教室,學生眼睛為之一亮,閃爍著新奇的光彩。李老師會心地微笑著說:“怎麽,想議論一下穿西裝?行呀,今天請大家就這件事評頭品足,題目就是《從李老師穿西裝談起》。話音未落,教室炸開了鍋,可見他選準了說話的興奮點。
一個男同學說:“中國人穿西裝,崇洋媚外,還是穿民族服裝好。”他特意把“西”字說得重重的。王江和魏賢芳等同學立即反駁:“民族服裝是什麽?長袍馬褂,再拖一條小辮?”(眾笑)“不,是中山裝。穿西裝當然可以,可是體現不了民族精神。”“不對。民族精神不應隻體現在服裝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精神風貌上。”如此七嘴八舌,在課堂裏出現欲罷不能的局麵。
實驗三年,該班接待了20多省市聽課者2000多人次,盡管麵孔陌生,學生們卻旁若無人、敢說敢為。三年中,該班學生23人(占全班46%)的優秀作文,共50餘篇,在《語文學習》、《少年文藝》、《語文報》等報紙雜誌上發表。這些成績,常規的100分製豈能容下?傳統的標高又怎能評估?至於王江那篇文章,更激起了多少少年奮發向上!
改革“誦讀法”的陳文國
在武昌實驗中學也有一個教材改革實驗班,實驗5年,而今已進入了高三。主持實驗的是剛進入不惑之年的陳文國老師。他,稍高的個子,臉上總談漾起微笑,令學生以親又敬!
新近,《長江日報》報道了他實驗的成果。他所教的班在高一高二時,兩次與應屆生同時參加語文高考,人均成績86年為81.5分,87年為82.6分,均超過了省平均成績。
陳老師認為,語文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更新教法、更新知識。培養學生具有“三個麵向”能力是觀念更新的核心;教學生會學與使教師會導是教法更新的兩個原則;接受專業知識,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和改變單一的知識結構,是教師自身知識更新的三個內容。
三個“更新”,開拓了陳老師教改的路子。他把改革的觸覺,伸向了文言文。“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傳統方法,如何對侍?陳老師說:“要揚棄,勿拋棄。”他巧妙地留下誦讀法的合理部分,細心地進行了五個方麵的改進:一改“隻讀不思”為“讀思並舉”;二改一種讀法為多種讀法;三改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四改“字字落實”為整體理解;五改死記硬背為科學記憶。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終於摸索出從“整體入手、以疑誘讀、以讀激思、以思促記”的新的文言誦讀教學法。在語文教學界引起了一定的影響。
這天,湖北沔陽教委大會議室坐滿了聽課的教師。陳老師在這兒上誦讀法的公開課。按教學計劃,一節課45分鍾,陳老師即要讓初一學生學懂《狼》這一課,又要當堂背誦,這比傳統教法要節省二分之一的時間。人們拭目以待,想看陳老師的高招。下麵是“以思促記”的教學片斷:
師:課文的第一層有兩句話,如果改成“一屠歸。兩狼綴行。”行不行?
生(1):簡是簡單,好背。但沒有“晚”字,就沒時間了。
生(2):“途中”也不能省,因為它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
生(3):“甚遠”說明狼狡黠,也不能漏。
生(4):“肉盡”和“剩骨”與後麵的情節發展關係很緊,也不能省略。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這些詞語都不可少,所以背誦時可別遺漏了。好,我們誦讀一遍。一遍下來,幾乎全班都能背誦。顯而易見,陳老師巧妙的一問,旨在問出故事的時間、地點、情節等要素,學生在回答時,便在思、便在記憶。隻有一節課,果然達到了預定的教學要求。他的論文《讀不廢思》榮獲武漢市中學語文教學年度優秀論獎!1986年他應邀到山東曲阜講學,受到來自全國各地千餘名學員的歡迎。
講究課堂藝術的胡明道
這是公開課《變色龍》的課堂。在武漢六中胡明道老師的誘導下,學生個個畫出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對狗態度變化的心理曲線。參加聽課的湖北省語文教學法研究會講習班的學員,無不暗暗叫好。隻見胡老師眉頭一皺說:“這條曲線很多參考書上都有,看來是被行家裏手肯定了的,大概再也不可能畫出更好的了”。學生被激動了,有的脫口而出,“那不見得!”胡老師喜形於色 ,“說得好。好在不迷信、好在有誌氣、好在想創新。”接著,她若有所思地說:“一個案子嘛,即有被告,又有原告。警官對被告的態度我們知道了,那麽,對原告態度的心理曲線又該怎麽畫呢?”話音未落,有學生居然徑直上黑板,順手畫了出來。胡老師喜上眉梢,不失時機地說:“誰能找出這兩條線的內在聯係,將它們合成一個圖?這可是個創造性的勞動呀!”說罷,胡老師笑容可掬地看著學生,仿佛在尋找學生眼中那閃光的一觸。“啊!一個,兩個,三個同學舉手了。”“好,第一個舉手的同學請上來!”話音裏浸透了喜悅。隻見這個學生,一個和胡老師隻有一節課接觸的宜昌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了警官對人對狗的綜合心裏結構圖:
霎時,課堂轟動了有的竟鼓起掌來叫好!這就是胡老師那迷人的課堂教學藝術。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她已形成了“生動、自如、富有創造活力,具有課堂藝術魅力”的教學風格。在課堂上,你看到的她是那樣輕鬆自如、談笑風生、指揮若定,仿佛一切都是信手拈來。胡老師說這“輕鬆”,這“話”,都來自於心中的“底”,而這“底”就是課前的精心設計。原來,這一顰一笑,舉手設足全在她的設計中!她要求自己靈活地、創造性地組織課堂教學,每一課都要有一點不同一般的突破,為了這“一點”,她常常要付出不知“多少點”的勞動!一個問題的提出角度,一條板書的設計安排,她有時要癡癡迷迷想上好幾天。如講《驛路梨花》時,她先後設計了三種板書:第一稿為“ ”她認為此圖雖能體現結構波瀾起伏,但不利於學生複述(教學目的)。第二稿為[≡]→[≡]→[≡],此圖三個故事清晰可見、利於複述,但不能顯示結構美。為了尋求最佳板書,她吃飯想,睡覺想,走路也在想,最後終於想出第三稿(?請添加第三稿示意圖)。這板書不僅可見三個故事,而且又顯示了故事之間的關係,同時還展現了結構的曲線美。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她欣慰地笑了。
她提出,一個語文教師手中要多儲備一些教學方法。方法多了,就能靈活選用、左右逢源。在確定每一課教法進,她堅持三性:具有思維性、顯示獨特性、富有趣味性。根據這個原則,她歸結了小說教學十法(評注法、鋪路法、比較法、圖示法、切磋法、咀嚼法、激問法、賞析法、續編法、表演法),摸索了“質疑、探勝、評文、求新、索巧”一條龍發展創造思維的讀寫訓練方法。
辛勤的耕耘終將換來收獲。幾年來,她先後應邀在省內外上了45次公開課,聽眾達7650人次,報告32場,聽眾4510人次,並榮獲了省、市語文處會優秀論文獎。
探索教改理論的蔣自立
“蔣老師,你有封信。”武漢中學傳達室飛出一個驚異的聲音。又是一位同學的來信。有人羨慕不過,好奇地問:“哪有這麽多學生給他寫信?”
原來,蔣自立老師在教改實驗中,對學生進行過心理控製訓練,為學生設計了“滿懷興趣地學習”、“增強自信心”、“集中注意力”、“提高記憶力”和“喜愛閱讀”等非智力因素自我實驗的具體步驟,有力地提高了全班學生學語文的心理素質。其中“怎樣使自己喜愛閱讀”自我實驗步驟在《中學生閱讀》1985年8-9期上發表了。近兩年,蔣老師共收到全國各地實驗者588封來信,572人情不自禁地向這位素不相識的老師報告自己“實驗成功了”的好消息。
42歲的蔣自立有些陶醉了,甚至滋生了一種得意感——近10年心血沒白費。想當初,他從課堂上下來,口幹舌燥、精疲力竭,但無論如何也喚不起學生較持久的學習興趣。老校長盧世璋啟發道:“沒有理論,怎有生動活潑的實踐?”從此,他從《普通心理學》學到《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課堂教育心理學》、《創造心理》,主張語文教學需研究學生的心理,並腳踏實地在教學中運用心理學。他發現學生之所以厭學、不會學,關鍵在於教師學習觀的片麵性。習俗的學習觀認為,學習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或技能,因而重知識傳授,輕積極性的激發;重老師傳授,輕學法指導。蔣老師通過教育調查和研究認為,學習具有多維性。因此,蔣老師力爭在每堂課融“認知、情感、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愈學愈想學、愈學愈聰明。
新學年第一節課鈴聲響了。蔣老師從學生臉上看出他們“更上一層樓”的欣喜心情,便說:“祝賀大家升入三年級。好,我們開學第一堂課便以《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什麽》為題,進行口頭作文,看誰能講出新意。”霎時,訓練有素的學生議論開來。蔣老師認定,這是智力火花迸發的大好時機。請聽學生七嘴八舌的發言:
請大家看看,我們班男生,過了暑假,個個衝起來了,有點像男子漢(眾笑)。人們說,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氣概,我們這組的男子漢發表宣言;人高一寸、誌高一尺,更上一層樓,才能名副其實。
說到上樓,我默默地數了數,從一樓到三樓,共40級台階,每天上學,我們是一步一步地走上來的。這有點像學習上的循序漸進,昨天的循序漸進才有今天;今天的循序漸進,是為了明天。為了明天,我們要把握住今天!
如此富有成效的訓練取得了成果,蔣老師的學生的口頭作文錄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演講發言被電教館錄像,作文被評為《中學語文教學》優秀獎。
開墾美育園地黃若儒
美是生活。課堂應是師生享有愉悅精神生活的地方,而不是“靜聽”、“默念”的教堂。黃老師是這樣認定的,為此一課伊始,她采取以“情”、“趣”、“奇”、“疑”等四種方式入境,激起學生美的感受,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黃老師麵帶笑意地講述了一段趣事:音樂家想選一首歌詠長江的古詩詞作歌詞,大家不約而同地選上了氣勢豪放的《赤壁懷古》,但詞太長,有人提議壓縮一半。當和幾位詩人商量時,詩人哈哈大笑:“什麽?把詞縮短?這是千古絕唱,別說減一半,誰改得一個字?誰又敢改一個字?”同學位聽著,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於是,上新課開始了。
美在結構。黃老師不僅開課講究激起生活美的浪花,而且還注重調節整節課的結構美,即要讓學生沉浸在懸念美、情感美、波瀾美的情景中,激起智力活動的興趣,又要讓學生感受課堂節奏美、過渡美、板書美、交往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保持思維的新鮮感。結束課時,則要讓學生體味“雲雀雖去,餘音嫋嫋”的餘味美。至此,開頭、授課過程、結尾形成了一種整體美。
美在創造。常見這樣的現象,教師上課時,總盼望學生發言踴躍些,說出新見解。但平常又抑製學生的思維,剝奪學生七嘴八舌的時間。“這怎麽行?”黃老師說,“隻有平常鼓勵創造,學生才能妙思如泉,展現創造的才華。”為此,她鼓勵學生尋找“第二個正確答案”,訓練學生掌握創造的技巧,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提不同意見。一次學習《孟母三遷》的故事,她說:“近朱者赤,近墨都黑,孟母深知環境成才的影響。‘遷’是明智的做法。”話音未落,有學生發表異議道:“‘遷’隻改變了外因,沒有學習的動力和毅力,環境再好又有何用?”“‘遷’是不現實的,對環境還是孔子說得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還有的直抒己見:“‘遷’是逃避現實,對惡劣環境不應逃避而應去改造。”“吾愛我師,吾更愛真理”,她的學生真正實踐了這條格言。
1985年夏,在湖北省教育學會上,黃老師娓娓動聽的宣讀了自己獲獎論文(1985年度全國中語會優秀論文之一)。結束時,會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一些老教育家向她表示祝賀,著名教育家林迪生先生握著小黃的手連連說:“講得好,把教育美學講活了,後生可畏呀!”
摸索作文全程教學的史紹典
1984年暑期,上海《語文學習》舉辦“華東、中南地區優秀青年教師作文評改邀請賽”。來自湖北省公安縣一中的史紹典老師,一舉奪得高中組“批改、講評、寫論文”三項全能優秀獎。
目睹作文教學的種種弊端,結合自己寫作體會。史老師認為,作文教學改革必須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因而,他潛心研究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探求作文“指導—訓練—講評”的一條龍序列。
從作文教學課型來講,分預備課、指導課、寫作課和修改課,所謂預備課,是在作文前五天左右,甚至開學初,就宣布作文題或作文之源。以修改而言,史老師通過示範,教給學生朗讀、重抄、比較、切磋、隔時修改等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修改。
史老師還從控製論的角度,對作文訓練進行多種控製。一級控製,指按大綱要求和學生心理進行水平控製;定向控製,指由單向訓練,發展到多向訓練,達到綜合訓練;定量控製,規定作文篇數,但修改次數要增多;綜合控製,既強調整度,又注重創造性和螺旋性。與此同時,對學生寫作心理進行訓練,逐步引導學生由模仿、想像而虛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積累生活、審題、立意、表達、修改等作文能力。幾年來,他多次獲省市論文獎及語文活動獎。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從農村中走來、走向湖北省、走向更廣闊空間的年輕人,正在探索中前進。
長江,以她一瀉千裏的氣勢,不可阻擋地衝擊著險灘巨礁,向著她既定的目標,執著地、不懈地拚搏著、奔流著!願新秀們如同滔滔江水,勇敢地不息地奔 向無限開闊、無比壯美的浩瀚大海!
(自左至右:胡明道、李更儀、蔣自立、黃若儒、陳文國、李培永1990年在漢口空軍子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