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農墾中學十年(2427)我在海南省高考閱卷組當作文組組長
1994年,高考結束後,我收到海南省考試局的通知,到海南師範學院高考語文閱卷點報到。海南省考試局負責閱卷工作的李大維副局長,指定我任海南高考語文閱卷點作文組組長、海南中學教導處的吳蔭華主任任副組長。考試局請兩位海南省首批語文特級教師負責作文閱卷,足以說明對作文閱卷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華中師大一附中工作時,幾乎每年暑假都要參加湖北省高考語文閱卷,而且每次閱卷都分在作文組。
我已經非常熟悉作文組閱卷評分程序了。按規定必須是兩個老師共同給一份試卷的作文評分。甲主評、給分、簽名;乙如沒有異議,簽名。反之依然。如果有不同意見,兩人必須再看那份作文試卷,討論達成一致,如甲乙兩人仍然各持己見,那就提交作文閱卷組組長審閱定分。
當了海南省高考閱卷作文組組長,在其位,才知道原來並不是我以前那種認知,審閱是必須的,對有分歧的一份試卷定分,可不是那麽簡單的事。
還記得,90年,我剛調到農墾中學不久,賴校長帶我第一次去海南中學,看他們的校園、校容、校貌,較之農墾中學,更規範、整潔、漂亮,與省一流重點中學名實相副。賴校長還特地帶我去拜訪一位海南籍的副校長,據說他的夫人是武漢人。在客廳坐下後,賴校長介紹我說:“李培永是我們剛剛從華中師大一附中引進的武漢人,……”還沒等賴校長說完,那位副校長用海南普通話問我:“你們學校那麽好,你來海南幹什麽?”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啊!
沒有想到海南省第一次評特級時,與吳蔭華主任相識,後來成立海南省中學語文教研會,經常聯係,相處和諧,吳主任就沒有一點海南省中學第一的那種霸氣,而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1993年,吳主任建議成立三校(海南中學、華僑中學、農墾中學)高三備課聯席會,高三語文老師輪流在三校集中備課,交流備考情況。兩周一次,每次一個下午時間,輪值學校負責做好接待工作,安排在學校教工食堂吃晚餐。
再後來,我和吳主任都被海南省人力資源廳聘為中學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聯係更密切了。用一句比較時髦的話說,我們三觀基本一致,在語文教育教學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從來沒有分歧。
我們第一次在高考作文閱卷組合作,吳主任說:“你坐鎮辦公室,負責全麵工作。我懂海南話,負責巡視各小組閱卷動態,每天上下午最後半小時時間碰頭,研究閱卷進度和閱卷質量。”
我建議,“我們兩個人和各小組負責人,是不是要加強複查工作的重點,各小組組長複查重點,放在第一次參加作文閱卷的老師的試卷上。如發現三次不能按作文評分標準給分,小組長要及時向我們反映,迅速采取措施。我們兩人的複查重點放在特高分段和特低分段,如不符合評分標準要及時糾正。按照省考試局的要求,凡是發現問題需要改分,必須在組長或副組長的監督下,誰評分的,誰負責改分,並在改動處簽名。然後,我和吳主任誰在場誰簽名,必須在改分老師的簽名下麵簽名。”
頭三天閱卷平靜結束,平安無事。
第四天上午,吳主任巡視時,發現一對搭檔為一份試卷的評分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請他們到辦公室來談談具體情況。
這一對搭檔,一個是中年教師,一個自報是海南師院碩士研究生。中年教師認為研究生給那篇作文評分太低了,請研究生考慮是不是再看看,可否提高一兩個檔次給分。研究生認為沒有必要了,說這個學生的作文就不能稱之為作文,給他最低檔次的分數都高了,拒絕改分。中年教師就拒絕簽名。
我和吳主任仔細看了那篇作文後,吳主任說:“我先說說個人看法,這篇作文確實寫得不怎麽好,但是,對照評分標準,我同意他(指中年教師)的看法,至少提高一個檔次,最好提高兩個兩個檔次。為什麽呢?第一,這個學生的書寫比較規範,卷麵比較整潔;第二,所寫的內容是健康向上的;當然,問題也是非常明顯的,就是文章結構比較亂。所以給40分左右,即三四檔次之間,比較恰當。李老師的意見呢?”
還沒有等我說話,那位研究生說了一句:“怎麽都是這種水平?”不辭而別。
我請中年教師先回去繼續閱卷。
吳主任也說了一句:“我們這種水平,當他的導師都綽綽有餘,你說,我們兩人是不是有帶研究生的資格?不就是一個碩士嗎?”
我請吳主任不要與他一般見識,再請他來好好談談吧!
我去請來那位碩士,請他先聽聽我們的意見,真是沒有想到,他真的好有個性。就站在辦公室門口那裏,說:“沒有什麽好說的了,你們看著辦吧!”
怎麽辦?我和吳主任商量後,請示考試局李大維副局長,把他調去改閱讀題吧。經局長批準同意我們這樣辦。於是,我去通知那位碩士,又沒有想到,他再次不辭而別。
我和吳主任都認為,這不僅僅是他的個性問題,哪個人沒有一點個性?從他所受教育的程度來看,應該說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失敗,是我們沒有重視從小對孩子們的“規則意識”的教育醸成的後果。在社會中,與人交往基本禮節古已有之;在工作中,必須尊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必須遵守公共規則等等。
說起規則意識,想起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副部長、中國WTO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介紹過他的一次經曆。有一次在瑞士,他和幾個朋友去公園散步,上廁所時,聽到隔壁衛生間裏“砰砰”地響,他有點納悶。出來後,附近一個女士很著急地問他有沒有看到她的孩子。她說孩子進廁所十多分鍾了,還沒有出來,她又不能進去找。於是龍永圖想起了隔壁衛生間的響聲。出於友善,他便折回洗手間,打開那個廁所的門。他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馬桶,怎麽弄都衝不出水來,急得滿頭大汗。原來,那個小孩覺得他上廁所不衝水是違反了公共規則。
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從小為孩子選學區房,讀重點小學、中學,課外請名師“一對一”輔導,上興趣班,特長班等等不一而足。家庭教育如是,學校教育同樣忽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所以像這位碩士生不懂禮儀的現象,真是見怪不怪了。他開始在閱卷中與“中年”老師發生矛盾,就是不懂在工作中與他人合作的基本禮節,言語中明顯表現出高傲態勢,拒絕合作。接著對吳主任和我仍然不可一世,完全沒有一點規則意識,更不懂為人處世的常識。最後的結局當然是咎由自取。
我們的高考作文閱卷組沒有因為少了一位碩士生,而影響了閱卷進度。我希望碩士生反思一下,這個地球,少了誰都照樣在轉,不論你是偉人,還是所謂“能人”,如“碩士生”那樣的!建議中文係畢業的碩士生,有時間的話,讀一讀管仲寫的“禮義廉恥”,在日常生活中以禮待人。
【附錄】教育隨筆
說說“禮、義、廉、恥”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多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他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他這裏說的:
“禮不愈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禮”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也就是說人的思想行為不能超出社會道德規範的底線;
“義不自進”,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也“不自進”;
“廉不蔽惡”,就是在社會生活中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論做什麽都要做到廉潔不貪;
“恥不從枉”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就是說做人要知羞恥。
所以說,隻要人們的思想行為不超出社會道德規範的底線,那麽社會就安定和諧;老百姓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就不會有“爾虞我詐”的行為;如果大家都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做到廉潔不貪,那麽,人們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就完備了;如果大家都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都知羞恥,那麽,社會上就不會出現壞人壞事了。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由此可見,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麽重視“禮義廉恥”
五代史馮道傳論在解讀管仲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時說:“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他從統治者“治人”和被統治者“立人”兩個方麵來強調“禮義廉恥”是“大法”和“大節”。我們不否認,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闡釋“禮義廉恥”,但是,縱觀我們上下幾千年的文明史,不難發現,從大的方麵講已經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係統的社會道德規範,所以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從小的方麵說,又有非常具體的可供人們學習的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宣教如《三字經》,還有可供人們學習的傑出人物的典型實例,如《孟子曾欲休其妻》等等曆史故事。
故事說:有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房間,踞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兩腿象八字形一樣分開蹲坐在地上。這種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禮貌的,說“箕踞為傲慢不敬之容”。)恰恰在這時,孟子突然回家,看見妻子那樣坐著,心裏非常不滿,就對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允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什麽原因?”
孟子:“她踞坐在地上。”
孟母:“你怎麽知道的?”
孟子:“我親眼看到的。”
孟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便說:“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妻子不講禮儀。《禮記》上說,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誰在房間;將要進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裏麵的人知道;進門以後,必須眼往下看。《禮記》之所以這樣講,為的就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房間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踞坐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母親的教導後,立刻認識到此事表麵上是妻子不對,實際上是自己錯了,於是責備自己而不再去指責妻子了,更不提“休妻”之事了。
“孟母三遷”的千古美談,告訴我們孟母非常重視子女受教育的環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孟母還高度重視對子女的道德規範教育。她不僅知書達理,而且嚴格按照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規範子女的行為。這不能不說是孟子成為一代人傑的重要原因啊!
孟子雖為亞聖,還難免在思想行為上有瑕疵。說穿了就是從自我中心的立場,來要求他人。雖使用客觀道德“禮義廉恥”的規範標準,去衡量與批判他人,若是缺乏包容與諒解,可以想像他的家庭夫妻關係,恐怕未能達到和諧。然而包容而不包庇,衡量而不論斷,需要的是以“天心”來超越“我心”,以“愛心”來落實“道德”,這也是今天所缺少與需要的。
我們常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縮影。管中窺豹,我們從孟母說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到古代社會關於“禮義廉恥”的教育是多麽深入人心啊!還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關於“禮義廉恥”的規範是多麽明確具體啊!用現代時髦的話來說,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但願我們能從這個小故事中,明白在現代社會中真正實踐“禮義廉恥”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