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12)
遊漓江,觀察自然;遇良師,虛心求教
1984年11月初,在桂林舉行的全國語文教改盛會“漓江之秋”最後一天,大會組織全體與會人員遊漓江。
遊漓江,就是從桂林乘船到陽朔,在漓江行使的遊船上,觀看兩岸美不勝收的“甲天下”的山水風景,全程約八十多公裏。
11月9日。秋高氣爽,豔陽高照。
清晨7點從賓館出發,8點左右到達漓江邊的航運碼頭乘遊船。遊船上下兩層,下麵約有百把座椅,還有一些供遊客餐飲用的方便餐桌。船尾有一個廚房,它的兩邊各有一個樓梯,從那裏可以到上麵二層去觀景、照相。站在船上,沿途觀賞了著名的漓江景觀:九馬畫山,浪石奇觀,興坪佳境,黃布倒影等等,數不勝數、美不勝收。
我們那一船,大會安排的是應邀嘉賓、講學專家、語文報刊雜誌的編輯記者和北京市、上海市的老師代表們。
“桂林山水甲天下”,有機會身臨其境,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古人倡導“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對於從事語文教學的我而言,這實在是難得的學習機會。而且,在向大自然學習的同時,我抓緊時間,在沿途一個景點與下一個景點轉換的空隙時間,向語文專家學者請教。
真的好感謝上海《語文學習》的範守綱老師,跟著他又認識了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錢老師也是中學畢業就開始執教語文,我與他的經曆相似,相識之後倍感親切,深入交談,更是受益。聆聽錢老師講十年動亂之後,他教那些好不容易在教室坐下來的學生寫作文的故事,一次隻要求學生達到一個標準就給滿分,第一次作文,不管寫什麽或者抄什麽都可以,隻要把字寫在格子裏麵就給滿分;第二次作文也沒有寫作內容的要求,隻要學會分段抄寫,而且每一段開頭要空兩格,就可以得滿分。就這樣從作文書寫規範開始,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上會學之路。平凡故事蘊含“少則得,多則惑”的哲理。錢老師接著講了許多他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方法,讓我更堅定在自己的教材改革試教中,努力學習錢夢龍老師講的許多教學理念。
還在船上與河南《中學生閱讀》主編何寶民老師再次相遇,聽他談閱讀與寫作的關係。1983年暑假,我們在洛陽會議相識,回到學校後,與何老師時有書信往來,這次見麵,他邀請我為他們的刊物編寫閱讀練習,借此機會向他請教怎麽編寫,又學到了非常有用的東西。
本來水上航程隻要四個多小時就可以抵達陽朔的,但是,由於枯水季節,我們這隻船中途擱淺,耽誤了近兩個小時。午餐是在船上享用,各式菜肴,葷素自選。
吃飯時的一個小插曲,讓我終身難忘。
我旁邊的幾位上海老師,他們點了一個“燒全魚”。滿船都是語文老師,遊漓江,品嚐江中活魚,不能不說是文人墨客與美景佳肴相得益彰。不巧的是,當幾位老師把那條魚上麵吃得差不多了的時候,一翻過來,他們異口同聲地驚呼:“這是什麽全魚呀?”原來,那“燒全魚”是廚師精湛的刀工,將一條魚從頭到尾剖成兩半,做成了兩盤“燒全魚”。於是,有了一段語文老師與廚師的精妙絕倫的對話。
語文老師:“請問你這是燒全魚嗎?明明隻有一半呀!”
廚師:“你們吃的魚,有沒有頭?”
“有。”
“有沒有尾?”
“有。”
“有頭有尾不就是全嗎?”
語文老師端著那盤隻剩下魚骨頭的“燒全魚”,看著那位能言善辯的廚師,瞠目結舌,無語了。
這是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呢?也許不算是吧。那又是什麽呢?
語文老師,如果從職業角度推敲一下,隻能說,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我們不僅要繼續讀好萬卷書,而且要在行萬裏路中努力學習群眾語言!高手在民間呐!
下午遊船在陽朔停靠。
人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到了陽朔,我們自行遊覽,去西街感受“洋人街”的魅力,然後繼續遊覽陽朔陸地風光,如蝴蝶泉、圖騰古道、世外桃源、遇龍河竹筏等,大約於下午六點多鍾返回桂林。結束愉快的桂林漓江一日遊。
【附錄】何寶民先生二三事
何寶民先生是河南人,八十年代初,創建了中國第一份《中學生閱讀》刊物,任主編。
我與何寶民先生相識於1983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在河南洛陽,召開全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第一次備課會。
語文教育家、人教社副總編輯劉國正先生,在大會作關於語文教材改革的報告;人教社實驗教材特約編輯、語文特級教師章熊、北京市著名語文教師張必錕;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徐振維、鞍山市著名特級教師歐陽代娜等嘉賓到會講話。
人教社《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長張定遠先生,是那次大會的秘書長。會前,他在該所的《試教資料》第五期,發表了我寫的《試教初步》。到洛陽見麵時對我說:“你那篇《試教初步》寫得好,後天在大會上再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的做法吧!”
我在大會發言走下講台,坐在旁邊的徐振維老師握著我的手,說:“講得蠻好。”接著,就是何寶民先生走過來,握著我的手說:“我是河南省教委《中學生閱讀》編輯部的何寶民,今天晚上八點,我去你的房間找你,我們要好好聊一聊。”
何主編非常守時,他來房間坐下後,首先比較詳細介紹了《中學生閱讀》,他說創刊的目的主要是要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刊物的作者多是名家名師,目前已開欄目比較受學生歡迎。他性格直爽,直言當前困難很多,主要是河南以外地區定數太少。他希望我回湖北後,一是幫忙組稿,主要是學生的;二是積極宣傳,利用可能的機會向老師們介紹《中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訂閱。
1984年11月,廣西桂林,全國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我與何寶民先生再次相遇在遊漓江的船上。上船不一會就在觀賞漓江兩岸風景的遊船的二層與何先生相遇了。
他告訴我,一年多來,《中學生閱讀》已經成功進入郵局國家刊物發行目錄,各地中學生和家長可以直接在郵局訂閱。這次盛會,他們來了很多人,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他聽說我已經到會了,但是實在是太忙了,沒有時間來找我。感謝一年多來對刊物的支持,希望以後繼續支持。他鼓勵我繼續努力抓好語文教材改革實驗,一定要與人教社的編輯、專家、學者保持密切聯係,多多向他們學習。他來不及聽我多說,就匆匆告別,他要利用今天這個大好時機,抓緊時間開展工作,去找朋友們約稿,隻有最好的作者提供的優質文章,才能保證刊物的高質量。我會一如既往給你郵寄每一期,請多多關注、賜稿。
1991年,我在海南農墾中學。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四五點鈡,突然接到何先生的電話說,他現在海口,馬上來我家,請我給他下一碗清湯麵條吃。
他到家了,見麵就說:“來海口開會好幾天了,會議餐餐餐都是魚肉蝦,吃膩了,好想吃一碗清湯麵啊!”
我說:“你好不容易來我家一趟,請你吃清湯麵,怎麽好意思呢?”
他說:“老朋友了!我也不講客氣,我現在特別想吃一碗清湯麵!你去廚房給我做吧!”
他在客廳與我的小女兒聊天。我的小女兒當時在我執教的班上讀高二。何先生一定要看看她的《課外練筆本》。他邊聊邊看,稱讚女兒書寫工整,文筆流暢。吃完飯後,他們繼續聊閱讀和寫作,女兒告訴他,這麽多年來,隻要《中學生閱讀》一寄到家,她是第一讀者。最後,他要女兒把他挑選的幾篇練筆文,不用修改了,直接抄下來,馬上交給他。
何先生回到鄭州就在《中學生閱讀》上加編者按發表了。
編者按:“這一期我們向讀者介紹李琦同學的四篇隨筆,從生活中一般人不經意處尋覓到寫作的素材,然後以充滿真趣,輕鬆自如的筆調來表現,而且簡短、精煉,此三者是李琦隨筆的值得肯定之處,我們期望中學生朋友能從中受到啟發,寫出更多更好的隨筆來。”
書 緣
迷上看書,是在初一的暑假,這以前,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想象——書裏麵有什麽鬼東西把姐姐吸引得不愛跳皮筋,不跟我玩了。我也不喜歡看書,也討厭看報——那麽密密麻麻的,一會兒要橫著看,一會兒又非得豎著看不可,眼都花了,頂多隻有《兒童時代》、《少年文藝》才能爬上我的膝頭,因為那上麵有很多畫片,生動而美麗。
可是爸爸卻總能說些趣聞、笑話什麽的,逗得全家哈哈、哈哈大笑,笑過之後,我忍不住問他:“你是從哪裏知道的?”回答大多是:“報紙上。”於是,我開始看報了。能夠在報紙上弄些笑料,茶餘飯後讓全家樂上一陣兒,在我看來是件非常妙的事。
漸漸的,我便養成了看報的習慣。放學回家,我不再無所事事,因為拿張報紙,可以看看全世界。所讀的內容也從最初的笑話、幽默等短小而有趣的文章,發展到長篇連載、人物傳記、專題報道等等。不久,我的目光又投向了《海外文摘》、《世界博覽》等雜誌,因為一張報紙的容量,已經不能滿足我日益增長的求知欲。
不知不覺間我的視力大減,也變成了姐姐的樣子,對知識對書的興趣有增無減,看的雜誌,報紙,名著也越來越多。我想:人的一生畢竟有限,能夠親身經曆的事情也就更有限了,而書本,卻可以引你走進任何一個不同的世界。所以,不讀書的人,天和地是狹小的,他充其量隻能活一輩子;而讀書的人,天和地是廣闊的,他能活上三輩子:過去,現在和將來。
不帶表的日子
記得上小學時,簡直對表著了迷,因為市麵上時時會出現一些新款式的漂亮的表。那時對機械表無興趣問津,一來樣式古板,二來我還怕看錯了時間呢,再者,價格也高。電子表卻集時間,日期於一身,而且款式五花八門,物美價廉,何樂而不為?從5元到20元的電子表,我買了不下5塊。每換一次便樂不可支,因為又趕了一次“時髦”。
可是,它並沒有如老師、父母希望的那樣,令我更加珍惜時間,更合理的去運用時間,而是扮演著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角色。有時它忽閃忽閃的叫你去上學、去上課;有時又蹦蹦跳跳地來告訴你:“該下課了!馬上就放學!”……它不停地跑著,周而複始,不公平的是它總是把我也溶入自己的歡樂與悲傷中;高興時,推我快快的走過一段美好的時光;憂愁時,卻慢吞吞的往前挪。
終於有一天,我不再對它感興趣,我把它扔到一邊,於是生活便不再像被複印過的表格,一張張等待我去填寫;於是我不再覺得自己像個機器人,被電腦操縱著總有要去的下一站。
可是我每天還是有必需要做的事,我發現表隻是使無形流逝的時間顯示在上麵,而歸根結底,是人們自己規定了這每一年、每一天、每一瞬間。表沒錯,即使沒有它,時間一樣會無聲無息地在我們身邊流過去,而人的短暫的一生便也會這樣過去;有了它,到時敲著警鍾,提醒我們。
雖然我不再帶表,丟掉了有形的束縛人的東西,可是我抓住了無形的寶貴的時間,我比從前更懂得珍惜時間了。
衣、食、住、行
人離不開衣、食、住、行。
先從穿衣服說起吧。你若是說我喜歡新潮的,也不一定,偶爾來點“古典”式也未嚐不可。隻是不愛標新立異,弄得讓人接受不了。大體來說,愛使自己看上去很清爽,不那麽少年老成,也不太孩子氣。
其次是食,雖說生活在這世界也十五六年了,可吃過的東西卻不太多,總的說來,愛吃蔬菜和水果,特別喜歡土豆和西瓜,可謂“情有獨鍾”。愛清淡,不喜歡油膩的。
住嘛,俗話說“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狗窩好”。這個“好”也就是舒適,不管住在哪裏,舒適自在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該說“行”了。我覺得旅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幫助我們增廣見聞,在漫長的旅途中,你也會很偶然地接觸到一些人,一些事。也許他們會使你覺得生活中充滿了樂趣和希望;或者讓你感到社會中還有種種陋習和醜惡。但是無論如何,這一“行”,會給你的人生帶來或多或少的經驗。
你若一定叫我說出最愛這四樣中的哪一樣,這就不好講了,心情好時,我會刻意使衣著更稱心;有了剩餘的幾個“子兒”,我會去“大排檔”多吃它幾個花樣,“民以食為天”嘛!若有了閑心,也會把“狗窩”修飾修飾、整理整理;等到了假期,便打點行裝,旅行去!是的,好像我很難給你一個絕對的答案。可物理書上不是已經說過嗎?時間上不存在絕對的事情。
台風來了
記得第一次來海南時,在去三亞的途中,看到路旁的大樹很多都東倒西歪,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這是什麽原因呢?我心裏想,難道也是“椰島奇觀”?問罷導遊,方知是台風的“傑作”。啊,台風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從那時起,我便有了這樣一種期望;親身經曆一下台風。
機會終於來了,雖說這次隻是呆在海口看了一下,用海南人的話來說,台風隻在這裏“掃了一下尾巴”,可是,就像海南人沒見過下雪一樣,對於我們來自中原的人來說,這已足夠使人感到好奇了。
天色漸漸黑下了吧,本來細細的和風開始發出“嗚嗚”的響聲。不一會,天空堆滿了烏雲,它們是那樣厚而且沉,仿佛就壓著我們的房頂。風越刮越猛,高大的椰子樹被吹得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象個披頭散發的少女前俯後仰,左搖右擺,“叭、叭、叭……”雨點打下來,越來越快,逐漸連成線,變成簾,最後成了一片茫茫的雨霧——天象破了似的。
約摸半個鍾頭的功夫,雨又漸漸小了,陽光隱隱約約透過蒼白的天空照射下來,又在一塊烏雲的身後隱去,隻有台風狂飆肆意地刮著,在空曠的地方吧,它使你震撼——感受著巨大的力量。
這就是台風的威力,一兩天之內它讓天氣變化無常:一會兒吹攏來一堆烏雲,便猛地下一陣雨;然後又吹散它們,讓太陽露露臉。可無論下雨還是放晴,那些力大無比且“呼呼”作響的風,總是要來湊熱鬧的。大約就是這個緣故吧,人們並不怎麽強調這時的暴雨,因為它隻不過是風的傑作而已。
難怪海南人說到台風,頗有些“談風變色”呢!僅僅它的尾巴掃了這麽兩下,就有這麽大的威力,若是台風中心,恐怕房子被吹倒也不足為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