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雜記(2401)難忘墾中崢嶸歲月
(海南省農墾中學語文組新年聚會,後排右起:潘華、鄧莉莉、張秀玲、趙麗;前排左起聶靜儀、符應蓉、李培永)
2024年元月9日,潘華老師聯係了幾位農墾中學(以下簡稱“墾中”)語文組的老教師,請大家到墾中附近的金牛嶺康年皇冠酒店“南山”包廂喝早茶。
我們自從退休後離開了墾中,一晃二十多年沒有與老同事們見麵了,但相見的那一瞬間,當年在墾中的崢嶸歲月立即浮現出來……
大家歡聚時刻,飲茶思源,非常懷念我們的老校長賴瑞光,我們以茶代酒,祭奠賴校長,還有賴校長請來的教育顧問——北京著名語文教師張必錕先生,以及我們語文組去世的老教師,感謝他們為墾中作出的貢獻,願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墾中再創輝煌!
賴校長任職墾中校長十三年,千方百計把名不見經傳的墾中辦成了享譽全國的海南省一流重點中學,榮登教育部主編的《中國名校》(中學卷);1990年賴校長主持製定的墾中發展六年規劃,於1993年提前三年就實現了“海南省一流重點名校”的目標;賴校長對內搞活,重獎有特殊貢獻的優秀教師——體育教研組長盧誌芳老師(培養的優秀運動員李衛國參加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為中國隊奪得了一枚金牌),激勵全校師生踔厲奮發,各盡所能,各展其才;對外開放,堅持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特別重視與教育先進地區的名校加強聯係;請劉國正、章熊、魏書生等十幾位全國著名學者專家來墾中講學,從理論上提高了教師素質;還把優秀青年教師送出去學習,各教研組分期分批出島去外省市聽課學習,全麵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積累了適應現代學生需要的教育教學方法。
(2013年7月,賴校長和我參加1993屆高三6班畢業二十周年聚會留影)
潘華深情地回憶自己被學校送到北京去學習兩年的經曆和情景,張秀玲、鄧莉莉難忘張必錕先生當年輔導他們備課、聽課、評課給予的巨大幫助。她們說自己就是賴校長製定的“請進來”“走出去”政策的最大受益人。
符應蓉激動地說:“當年大家那麽年輕,那麽有活力,那麽有戰鬥力,就是因為有賴校長!還有你們武漢來的一群老師,為墾區教育發展做出的貢獻,當年師生家長永念這份情,謝謝你們!”
符老師後來調到總局教研室當主任,她站在全局的高度肯定我們這群武漢來的老師,讓我們倍感欣慰!
席間,大家還與在武漢養老的教研組長李更儀老師視頻,互致問候之後,七嘴八舌聊起了她當年主持的語文組集體備課現場會。那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賴校長從武漢及湖南、四川等地引進了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不僅加強了墾中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而且為墾中帶來了內地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施了教研組和年級組雙軌運行的管理機製,賴校長任命我當教導主任,主持全麵工作,教導處副主任陳漢章、陳良興分別負責管理教研組及教學教務、年級組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我們三人各負其責,密切配合,步調一致,相得益彰。
建立年級組集體備課製度之始,李更儀老師在全校教師會議上,與高一年級的語文老師一起,展示了集體備課的全過程,讓大家明白了集體備課的重要性、程序、具體實施方法。賴校長在會上強調各學科一定要學習語文組的集體備課經驗,嚴格規定全體教師必須參加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不得遲到、早退;無故缺席視同曠課,從嚴處罰。因此提高了墾中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墾中1993年高考名列全省第二,以後一直穩居全省先進學校前茅強化了教育教學管理,夯實了紮實的基礎。
張秀玲、鄧莉莉回憶當年榮獲墾區第一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和三等獎,張秀玲後來在海南中學執教高中語文成績斐然,鄧莉莉退休後輔導社區孩子們學語文成果顯著,深受社區學生和家長們喜愛,他們尤其忘不了張必錕老師和李更儀老師的栽培之恩。
大家都覺得那時候在墾中工作不僅心情愉快,收益頗豐,更是自己業務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的教育教學生涯的黃金時段。感歎我們教逢其時,為曽參與過創造墾中曆史的高光時刻而無比自豪!
大家一邊品賞海南特色早茶,一邊歡快地聊起了多彩的退休生活,今天相約在“南山”,實在是太好了!人們不是常說“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嗎!願我們語文組還健在的老同事們都好好活著,充分享受幸福的晚年!
【附錄】墾中教育顧問張必錕先生
1991年三南(海南、湖南、雲南)高考改革,不用全國高考試題。賴校長和我一起去北京了解有關高考信息,與高考語文命題組長章熊先生、著名語文教師張必錕先生座談時,章熊先生非常讚賞賴校長“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師素質,同時力薦即將退休的必錕先生到墾中當教育顧問。賴校長當麵感謝兩位先生,並盛情邀請必錕先生在方便的時候來墾中。
張必錕先生是1952年北大中文係畢業的高材生,一生在北京教中學語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為編輯,編寫該社初中《閱讀》文言文部分和高中《文言讀本》(上下冊)。
必琨先生熱愛教育事業,一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成績斐然。先生的專著《我教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集中展現了他的語文教學理念和造詣。他倡導並力推的文言文誦讀教學法,已為全國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且踐行,更為學生喜愛而受用。
1992年張必錕先生在墾中當顧問期間,間周一次給我們語文組的老師們係統地講文言文教學要旨:為什麽文言文課堂教學要以誦讀為主?就是為了培育學生的語感;沒有傑出的語感,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難以學好的。
先生還告訴我們誦讀文言文記誦的三要素是:
(1)口熟,就是在反複朗讀的過程中,像磁帶一樣把課文的語句按先後次序“錄”在大腦的“記憶帶”上。這種記誦憑靠的是對聲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頓、語氣、語調等,背誦起來經常是不假思考的,如同幼兒背誦詩歌,因而帶有不變性。
(2)掌握支撐點,就是在粗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起首記準若幹開頭語句,包括名句 、佳句 、過渡句和段落的起結句 ,用它們作為支撐點將全篇(段)貫串起來。這種記誦已含有顯著的理解記憶成分 ,但仍然會在連貫背誦中可能呈現某些“斷層”。
(3)把握文章理路, 即理解作者行辭意圖,特別是要弄清各個層次之間的內涵聯係,使其言“若出於吾之口”,這就純屬理解記憶了——到這一步,或者接近這一步,才能順暢地背誦全篇(段)。
以上三個要素盡管層次不甚分明,其間卻存在著彼此聯係、彼此促進的因素,任何一個都不容忽視。例如在背誦過程中出現的“斷層”現象(背完一個語段後怎麽也想不起下文的開首)和“越位”現象(越過一個語段去背下文),一般說來,都是因為不熟悉理路的緣故;可是,若是在一個語段之中出現斷語殘句或倒置錯位的現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乏支撐點了。
此外還有一種特別情況:一篇已經成誦的課文,隔上一年半載不讀,記憶也可能臨時“隱沒”。這時,若是本來口熟,又有足夠的支撐點,那麽隻需要再朗讀一遍,複習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複記憶達到完整精確的水平;相反,若是本來口不甚熟,又貧乏支撐點, 即使讀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順暢地背誦。三者之不成偏廢,於此可見。
在現實練習過程中,三者的綜合運用表示為:起頭注重口熟和掌握支撐點;待到半熟之後,再利用文章的理路來達到連貫背誦。記誦也要講究技巧,例如掌握韻文、駢句、排比的特點等。但技巧又往往是有個性的,要倡導學生不斷地總結本身的經驗教訓,從中發現巧妙的記誦法子。
課堂誦讀操練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應以中等學生誦讀能力為尺度設計同一的誦讀曆程,分段誦讀,長段分層誦讀。方式要靈活,或自讀,或齊讀,或領讀,或輪讀(一部分學生讀,一部分聽),而以自讀為主。
對理解的指導則要求精要,例如對句意、段意、文章的大旨和理路的講解都不作長篇宏論,隻用幾句話點到為止,這也是給學生締造會意的前提,因為陪伴著誦讀的曆程,會意也將繼續進行下去,沒有必要把什麽話都說完。把這兩方麵合起來講,就是“具體”“精要”四字,這是指導的原則。指導不限於教師講解,也可采用開導提問的方式。
應當指出,教師的領讀領背和實時檢查學生背誦,是指導誦讀的兩個主要手段。教師的領讀特別是領背,是一種直觀的指導方式,可以幫學生正音、讀出語氣,並咀嚼語句的內容。實時檢查學生的背誦,發現問題當即解決,才能加速記誦的速度。在全篇(段)基本成誦後還要留出必要時間讓學生提問,進一步理解課文。
上麵說的這些做法,我在遊麗昭老師班上的課堂教學時已經展示過了,你們都聽過課,就不多說了。
以上節選的隻是張必錕講《關於文言文誦讀教學》,先生主講,提綱挈領,條分縷析,舉例都是文言文課文中的典型例句,先生信手拈來,脫口而出。令大家佩服之至!亦足見張必錕先生文言功底之深厚!
賴校長還請必錕先生負責指導語文組幾位年輕教師,輔導他們備課之後,還要去聽課、評課。那一年,必錕先生與我們全組語文老師、93屆高中兩個班的學生親密無間,大家親聆謦欬,如沐春風,受益終生。
必錕先生看到我當教導主任,同時還要上兩個班的語文課兼當一個班主任,負擔太重,主動要求幫我上遊麗昭老師班上的語文課。
遊麗昭老師特別感謝張必錕先生,深情地說:“我們班高考取得好成績是與他在語文教學上下的功夫分不開的”。
正如遊麗昭老師說的那樣,我們那屆學生在高考取得那麽好的成績,張必錕老師功不可沒。
張必錕先生熱愛教育教學事業,更愛學生,尤其熱愛農墾子弟,遊老師告訴我,必錕先生曾資助他們班上一個家庭非常困難的學生讀完高中,該生考取大學後,必錕先生放二千元人民幣遊麗昭老師那裏,請遊老師按月給該生生活費,直到四年後大學畢業。
墾中語文老師和九三屆兩個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們永遠懷念張必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