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笑談邂逅(21) 作家雲集來授課,學生樂學出成果

(2023-07-15 15:22:30) 下一個

笑談邂逅(21) 作家雲集來授課,學生樂學出成果

 

                (2007年與武漢市作家協會主席董宏猷在東湖魔山植物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自從成立了華中師大一附中學生寫作愛好者協會之後,經常來學校給學生講課的青年作家有塗懷珵、董宏猷、沈虹光、胡發雲等,每周課外活動時間,各班愛好寫作的學生紛至遝來,擠在簡陋的教室裏,專心致誌地聆聽青年作家們的創作之道;積極參與辯論,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特別喜歡抒寫自己獨特視覺的文章,向作家們請教。

       作家與學生見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創作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青少年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最有效的莫過於榜樣的力量。用現代時髦的話來說,就是“ 偶像”的影響。

        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當年我們充分發揮省重點中學名校優質資源,經常邀請知名作家來學校講課。

        記得電影《武當》上映時,我們及時邀請編劇謝文禮先生來與學生見麵,講創作之艱辛,說拍攝之花絮,不僅使學生初步了解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增加對曆史資料進行再創作的一些感性認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作家與學生見麵,或座談、或講課,每次活動之前,組織學生閱讀該作家的作品,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將這些問題集中分類交給作家。作家們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和作品,傳授治學之道,指導寫作方法,有的作家還結合學生的習作進行講評。

        先後來學校講課的還有廣州部隊詩人雷子明、青年京劇表演藝術家朱世慧等。

        那個年代,用現代說法,他們都是青年誌願者,每次活動都是按約定時間,自己搭乘公交車來學校義務教學。

        作家雲集來授課,學生樂學出成果。

        如果說平時讀書學習,課外聆聽作家們的講授是“輸入”信息的話,那麽,組織協會會員參加報刊征文活動,爭取多發表優秀作文,就是“輸出”信息。

        眾所周知,“輸入”和“輸出”是計算機工作的兩個基本的程序,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學生寫作文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將他們積累的知識和生活,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向外輸出。即使是寫作愛好者,如果知識貧乏,生活單調,也無論如何寫不出優秀作文來。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在抓學生寫作課外活動時,特別重視輸入新信息。

       輸入新信息,要對準學生的興奮點。所謂興奮點,就是學生最關心的人和事。開展活動對準了興奮點,輸入信息最有效。我們曾及時邀請當時熱播電影《武當》的編劇謝文禮先生給協會會員作輔導報告,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使他們初步了解了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對利用曆史資料進行再創造也增加了一些感性知識。

        八十年代的中學生的興奮點,雖然隨著社會各種信息的傳播經常轉移,但是,他們對本地區與自己的興趣聯係最親切的人和事,卻總是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因此,我們經常邀請本省知名的中青年作家與學生見麵或座談、或講課。每次活動前,組織學生讀作家作品,讓他們提出各種問題,然後將這些問題集中分類交給作家。作家來校後,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和學生提出的問題,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傳授治學之道,指導寫作方法,有的作家還結合學生的習作進行講評。

       作家和青少年文學愛好者直接見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創作激情。如時任校協會主席孫燕8她每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都主動接受作家的輔導,還按作家們介紹的方法,自備了隨筆本、觀察生活本,凡是作家介紹的作品,她都擠時間去認真閱讀。他初三時寫的短篇小說《校園並不平靜》發表在《中學生》1985年2期;她利用中考後的暑假時間,創作了一部六萬多字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深受同學歡迎,被同學們分頭抄成兩本手抄本,大家爭相傳閱。為了進一步修改,她還在班上主持了一次作品討論會,聽取同學們的評價和修改建議。老作家、湖北省作協的田野先生讀後,親自找她談話給予鼓勵。董宏猷和沈虹光讀後給予了充分肯定。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後來公開發表在大型文學刊物《長江》1986年第3期。

        輸入新信息,要選準學生的敏感點。所謂敏感點,即學生接受信息欲靜難抑,能產生強烈的感觸之所在。那時中學生,對反映十年浩劫的“傷痕文學”已不再感興趣,他們憧憬未來,更關注當時各條戰線正在進行的改革,各種大型文學期刊中反映貼近時代的作品,最受他們歡迎。在學校圖書室的積極支持下,組織協會會員定期借閱文學期刊,開展文學評論,交流讀後感,這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他們強烈地希望反映中學生自己的生活。如郭威的小說《一個中學生的苦惱》,抓住老師下課拖堂那幾分鍾,生動地描寫了學生的心理活動,抨擊了升學率第一的歪風。彭方的散文《我盼望著長大》(見《中學生文苑》86年第五期)則表現了一個中學生的崇高理想。

       總而言之,輸入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輸出更多更好的作文。學生的寫作能力,隻有在不斷的輸入輸出中才能得到提高。

        多層次輸出,滿足學生的發表欲。青少年好表現自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隻要引導得法,就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薦送發表學生作文,盡可能體現多層次,擴大發表麵。學生的習作,有的向全國有影響的報刊推薦,有的就向地方報刊推薦,當時,學生在公開發行的刊物上,包括全國有影響的報刊,計發表習作一百多篇;協會會刊《楚歌》則是會員發表習作旱澇保收的園地,一般情況下每月出一期,每期至少可發十幾篇習作,會員可以人手一冊,他們對自己刻印的散發著油墨香的“傑作”更為珍惜。

        多渠道輸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時,為學生辦的刊物多,也經常組織征文活動。我們隻要得到信息,便積極主動與有關報刊取得聯係,組織會員應征參賽。如八五年參加了《中學生》雜誌“文學社團專欄”征文,送稿五篇。八六年參加上海《少年文藝》文學社團征文活動,送稿十五篇;小作者們不論作文發表與否,都樂意接受指導老師的意見,獨立完成作文之後,不厭其煩地修改譽正,增強了寫好作文的自信心。

       回顧那些年開展的一係列活動,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課外活動也要實行“三個麵向”,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主要任務。學生寫作心理發展變化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既要研究一般中學生學習寫作的規律。也要探索少數冒尖學生早成才、快成才的特殊規律。開展文學社團活動,即為少數學生盡快提高寫作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因材施教”的研究、為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語文教學帶規律性的東西提供了例證。

        我在湖北省著名的重點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讀書六年(1959年到1965年),工作十年(1981年到1990年),遇到許多恩人、貴人,邂逅許多能人、高人,在他們的培育、幫助下,人生步入“不惑”之年後,恰逢改革大潮,舉家南下,到了海口,又遇到了更多好人,讓我一生平安!

        感謝恩人、貴人、能人、高人、好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